关于研究生二外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7-10-24赛丽塔那提·哈力克
赛丽塔那提·哈力克
摘 要:本文以研究生二外日语课程为例,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提高二外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出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灵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二外日语;学习动机;师生关系;教学方法
第二外语在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中作为必修课一直保留着一席之地。学生在三年的学习生涯中,至少有半年至一年时间需要学习第二外语。二外教学区别于一外教学,教学课时不充足,教学内容多且单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怎么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是从事二外教学的教师们面临的最大难题。针对于此,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二外日语教学的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习动机
从中国目前的外语教育现状来看,掌握一门外语已实属不易,再学一门外语对多数人来说是节外生枝,精力的多余支出,因此高校中的二外课程一直受到学生的怠慢。在西北地区由于日语使用率非常低,这一情况更为显著,很多外语专业的学生对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二外课程表示出诸多不满,认为二外学习对其将来的就业和生活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和作用。那么学习二外真的没有任何作用吗?如何让学生对二外学习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呢?
Marion Williams和Robert L. Burden提出[1],动机是一种认识和情感的唤醒状态,它促使有意识的去决定采取行动,并导致一段时间内持续的脑力和/或体力的付出,其目的是要达到一个(或一组)既定的目标。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使其更为自觉自愿的对二外学习投入时间和精力。唤醒学生对二外学习的正确认识和正面情感在此过程中显得格外重要。因此,二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纠正学生对二外日语的负面认识和情感
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基本上都具有二外学习经历,其对二外课程的认识和态度已形成,除了少数学生对二外持有积极好学的态度之外,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并对自己的二外水平没有自信。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多数情况下归结为学生对二外学习的认识不深刻,他们只看到简单技能的培养、对将来就业的影响等,却没有看清学习二外的更深层意义。在国外学习两到三门或者更多的语言实属普遍且正常的情况,在很多国家二外学习从中学就开始,双语或多语人才比比皆是。学习二外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语言传递出的价值观。不同的语言帮助人们打开不同的視野去理解这个世界。教师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不断穿插一些实际的例子,讲述设置二外课程的真正的意义和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会多视角、多维度去观察世界、理解世界、接受世界的重要性。
2.提供日语语言文学前沿研究的信息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然而研究生不断扩招的情况下,已被录取的学生中,不免会有一些考研目的不明确,只是由于就业压力或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选择考研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其入学后将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对自己今后研究方向的定位、毕业论文的选题等等。笔者认为研究生二外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层面,而应将传授的层次提高到研究层面。教师应将课程内容与自己或其他人的研究成果相结合,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为启发学生的研究灵感、推动其研究进度做出相应的贡献,并以此使学生产生学习日语的动机,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如,在讲解「ようだ、らしい、そうだ」等助动词时,除了教授其语言运用知识之外,介绍Aikhenvald[2],阿布都热西提·亚库甫[3]等学者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对传据(evidentiality)进行的研究成果,提出是否可以从类型学视角对日语中的「ようだ、らしい、そうだ」与汉语、英语或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中具有相同功能意义的结构进行对比,发现其共性和个性。实践和研究相结合的教授方式可以提高二外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其认识到二外不仅是学习语言技能的课程,也是帮助他们开拓研究视野的课程。
3.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培养目标为实践型人才的英语翻译专业研究生一般只开设半年的日语二外课程,且其入学考试科目中没有二外,导致这样班级的学生日语水平参差不齐,有基础较好的学生,也有学习过日语,但基础薄弱的学生,甚至还有一部分完全没有学习过日语的学生。提高这样班级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最重要的就是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通过讲述中日文化差异、日本日常生活趣闻、日本影视及音乐等,首先让学生对日本及其文化、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总之,从开课第一天开始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设法改变学生对二外课程已有的限制性观念,让其认识到二外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动其主动性,那么其他存在客观困难都将迎刃而解。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一经建立,即成为一个重要的、动态的教学变量因素,时刻对教学活动的进程与效果,包括教与学的积极性、教学信息的输入、讲堂教学的气氛、教学管理等产生影响[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学习压力、对未来前景的担忧、竞争所带来的焦虑等让学生很容易陷入精神疲惫、对学习和生活没有热情等低频率状态,此时如果教师充满正能量,可以带动学生冲出低迷困境,使其找回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其次,教师应在课堂上多鼓励、少批评,善于发现学生每一次的进步,以此让学生渐渐找回对日语学习的自信心,使其相信掌握第二种外语并不是很难得一件事。然后,教师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平,通过饱满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最后,教师还应具备令学生仰慕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然而,人格魅力并不是浑然天成的,是经过后天的磨炼、修养而形成的。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知识修养、心里素质、仪表待人等,在课堂上多微笑、多倾听、注意细节、注意言谈举止等,从而得到学生的信任和青睐。通过以上种种方法,建立师生之间的信赖关系,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减轻学生由学习产生的精神压力起到很正面的作用。
三、灵活教学方法
1.巩固语法基础知识
选择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通常在本科阶段已经完成语法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有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在多数高校,本科二外课程都安排在第二、第三学年,虽然考研期间学生会做考前复习,但从年初考研结束至9月新学期开始为止,大多数学生基本上不会再去复习或学习日语。由于是第二外语,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为日语课程分配的课时一般都很少,最多一周4课时,学习两年。在那么短时间内学习的语言本身基础就不会太扎实,加上中途数次停歇,易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遗忘。因此,研究生二外课程的第一个学期教师在讲授新内容的同时,应多讲解或练习曾经学习过的相关知识点。如,动词的活用形式虽然是初学日语时就会学到的内容,但由于缺乏练习,学生常会出错或索性完全忘记其变化规律。在讲解新句型“~てはいられない”时,应首先回忆动词的分类及其“て形”的活用形式,并通过大量变换练习,让学生达到可以较自如地活用“て形”之后,再讲解句型“~てはいられない”。实际上句型本身不难记,最难的还是其之前动词相应的活用形式。如果通过上述方式,先让学生练好动词活用形式,再让学生理解和记憶“~てはいられない”就变得容易的多。
2.培养听说能力
多数高校二外课程课时数较少,教学大纲所设内容又太多,“灌输式”教学成为二外课程常用模式,所谓的练习基本上也是阅读或书面练习,学生很少做听、说训练,导致学生阅读能力较强,听说能力较差的状况。培养具备一定的日语听说、阅读、写作和翻译的技能、具备一定的日语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的学生,为其从事科研或社会活动打下基础是二外日语课程的培养目标。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加强听、说训练,其形式可以多样,但必须贯彻始终,不能停歇。如,可以让学生做听歌填词练习。不提供歌名及歌手名,只提供不完整的歌词,让学生课下听歌补充歌词。学生养成忽略旋律,专心听歌词的习惯之后,可以继续布置听短文填空的作业。内容可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其听力。而提高说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习惯日语的发音特点。虽然学生都可以阅读,也了解日语语音、语调的规律,但多数学生阅读速度很慢,发音不准确。实际上,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很少放声阅读,一般都以默读为主,他们的目的只是理解文章内容,完全没有,更确切的说,根本没有胆量把“说”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背诵作业。提供选题不同的1500-2000字左右的几篇文章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篇,并把背诵该文章当做整个一个学期的任务。而这个“背诵”并不能和平时背诵课文相提并论,背诵课文时可以有停顿、可以结巴,但背诵该文章最终目标将设定为“朗诵”,即没有停顿、没有迟疑、没有错误、清清楚楚的大声诵读。为了防止学生中途放弃,教师应定期检查,并纠正学生的发音,并将朗诵成绩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朗诵这样一篇文章,学生可以连贯发音用言的各类活用形式、一些惯用句型等等。这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产生“说”的欲望,以便进一步训练其语言交流能力。
3.提高运用能力
二外课程课时有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丰富内容,很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成为接受方,不断接受教师所输入的知识点,而一味的输入导致学生很难做到输出环节。课本里的练习都是根据每一课相关语法内容而设计的,而学生按照死板的套路很容易完成。此时学生看似理解了每一个知识点,但一旦离开课本,自由交流时,不难发现学生无法将所学内容运用于自己的表达中。为了克服这样的困难,教师可以在每一课选择一两个重要知识点布置造句作业,并且让学生写在黑板上,在课堂里进行集体修改。造句和修改的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进一步了解,同时也可以发现其他知识点的运用错误。
四、结论
总之,教师应根据每个班级的特点,灵活尝试各类教学法,从中找出最适合当前学生的方式,力争实现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Marion Williams,Robert L.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北京:外研社,2000.
[2] Aikhenvald, Alexandra Y: Evidentiality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年.
[3] 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阿尔泰语系语言的传据及其基本类型 [A].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等主编.《阿尔泰语系语言传据范畴研究》[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年:1-38页.
[4]李瑾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三期:62-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