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李汉俊对儒、道两家思想主张的看法

2017-10-24于美娟

报刊荟萃(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李汉俊老子孔子

于美娟

摘 要:李汉俊认为中国应该打破儒家对人们的思想统治,改变之前压抑人性、等级观念的旧道德,学习老子“打破桎梏”,追求自由的“新道德”

关键词:李汉俊;道德;老子;孔子

李汉俊认为,中国从封建社会一直到近代这两千多年以来,都是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支配,儒家主张压抑人的天性,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些都是不合时代的旧道德。而与此相对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并非是不作为,而是要顺应人的天性。

他在1920年刊登在刊物《建设》上的文章《改造要全部改造》中,着重对比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文章开头,李汉俊先论述了道德、法律、制度的起源及这三者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在人类起源之时,为了抵御野兽、获取食物等原因,不得不“连起群来图抵御”,由此便形成了社会。而在社会中,占大多数的弱者是处于少数强者的保护之下的,既然在其保护之下,就不得不听从强者的安排。强者“必定要生出野心,想来自私,想来奴隶弱者”,勉强弱者违反自然、灭绝人本性,来“满足自己的私心的手段”。而这个强者所立的约束,就是制度的起源。在这里,李汉俊把制度比喻為困住人的框架,但是有的人还可以从框架的空子中钻出去,追随自己的天性。因而,“有个这个制度就不能不有维持这个制度的道德”。道德相当于围绕在制度框架上的网,“它还只是个网子,还是有空隙的”,可见,光靠道德还是不够的,需要有“来惩罚不守这个制度,不守这个道德的人的法律来补充”,法律由此产生。但是这三者之中,只有道德是真正支配着人的思想的,我们的传统道德是在压抑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又往往驱使着人想方设法钻出“道德”这个牢笼。于是,道德只能“愈加扩张,愈加坚固”,由制度、道德、法律三者织成的“圈套”,也由大变小,“到今天竟变成一个无点空隙的死牢”了。

在这里,李汉俊批判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伦理道德,有着森严的等级观念,表现在下级对上级、妇女对丈夫、子女对父母的无条件服从,“我们这些后来的孝子孝孙,不敢怀疑他们的遗训,不敢议论他们的对不对”,到最后反而成了习惯,“反弄到不受压制,不受束缚不好过的样子”,这就使中国人丢掉了怀疑和反思的精神。接着,李汉俊又谈起现在中国社会的这个“旧道德”。他针对有些人拿道德当做真理的观点予以批驳,认为真理也是有范围的,它在“证实以外的现象的道理的时候”,就不是真理了。他认为人类自有生以来都是以“人类要生存”、“人类的理想是在求幸福”作为基础的,之前的旧道德在当时的时代里是为了维持秩序,维持人类的幸福。但是在现在旧道德显然已经成了一个压抑人性、使人痛苦的“死牢”,因而就需要“另外立个使人的本性、自然性自由发展”的“新道德”。

对于“新道德”,李汉俊用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来解释,即“无为”和“返本归真”。首先,他澄清了人们对这两个概念的误解,“无为”不是不做事,“返本归真”也不是“返古”。他认为,老子所说的无为,是“不加人工,不加勉强,不加圈套于人”的追随人的本性的意思,是不要有太多限制人本性的条条框框。他强调,“老子是极端主张人做事的,主张人拼命的,奋斗的”。因为,老子主张“返本归真”,是主张人应该“打破环境返自然,打破圈套归人的本性”,“是叫人在精神上打破现状”,这是需要人去努力奋斗才能做得到的。因此,老子的无为并非是让人不作为。

李汉俊认为,中国现在正是缺少老子这种对于现存制度、法律和道德的怀疑精神,因为老子“将人单独的研究了,懂了人的本性、自然性”,而孔子则是研究了“环境里面的人”,即教人如何在他所处的环境中做人,最后就导致了“缩小圈套,缩小网眼”,最后形成死牢,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停滞不前。因此,我们需要提倡“新道德”。这里,他解释了所谓的“新道德”就是“虚无——无为——返本归真”,即先抛弃旧道德,然后打破桎梏,最后顺应本性,实现思想上的解放。

参考文献:

[1]李汉俊.改造要全部改造[J].建设.1920(1).

[2]田子渝.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汉俊[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

[3]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一大代表早期文稿选编1917.11——1923.7:上册[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李汉俊老子孔子
孔子的一生
李汉俊与中共“一大”
孔子的一生
李汉俊的革命遗产
李汉俊的初心 值得今天所有党员学习
漫画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关于李汉俊的脱党原因及其是非曲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