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过程管理,构建“微实践”为特色的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

2017-10-24徐侠彭国香王娟

文教资料 2017年20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深度学习

徐侠+彭国香+王娟

摘 要: 为了解决当前学生课堂听课效率不高,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状,本文围绕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开展了以“过程化管理”为特色的教学改革,通过教师们的大胆创新,创建了一套以课内“微实践”环节为特色,以“深度学习”为原则,强调师生互动交流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过程化管理 微实践 对分课堂 深度学习

一、研究背景

中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经过十余年发展,2013年全国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三千多万人,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1]。然而,庞大规模的背后也出现了教育质量降低的问题。当前高校课堂上,一些学生上课玩手机、看电脑,不认真听课。部分学生应考基本上采用考前几天集中突击复习的方式,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对教学缺乏动力,时间精力不够。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即使慕课这种形式的出现也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体现重点难点,以及个人对所教授内容的感悟和思考,而且包括根据现场情况的即兴发挥,以及问答、讨论辨析、游戏等,都是有效课堂的重要部分[2]。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质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近年来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联合各学院大力推行课程教学改革,如分层次教学、过程化管理、对分课堂、翻转课堂和研究性教学等模式。管理学院主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为目的开展了以对分课堂促进过程化管理的教学改革,通过教师们的大胆创新,创建了一套以课内“微实践”环节为特色,以“深度学习”为原则,强调师生互动交流的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新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确定了以“学习目标达成”为目的的“过程化管理”的教学特色。

近年来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联合管理学院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为目标开展了以“过程化管理”为特色的教学改革,通过教师们的大胆创新,创建了一套以课内“微实践”环节为特色,以“深度学习”为原则,强调师生互动交流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们从教学大纲的修订开始,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是课程的讲授,更应当强调学习目标的实现。因此,过程化管理不仅强调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还强调对学习过程的管理(课内和课外),尤其是学习目标的达成,所以学习过程中的考核环节也十分重要。教学过程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目标两个方面。教师在教案中明确说明知识点讲授、案例挑选及作业的布置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关联,所采取的考核方式以如何区分学习目标的达成为原则。

(二)构建了以“微实践”为主体的课上课下一体化的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

教务处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两张皮”的做法,利用“微实践”的形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微实践”教学内容以参与性实践活动、模拟性实践活动和微项目实习等形式贯穿整个理论教学之中,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再实践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的“深度学习”周期中。

1.教学内容: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微实践”项目,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

以学习目标为划分依据,美国学者布卢姆将学习目标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六个层次,其中“知道”和“领会”属于浅层学习范畴,因为这两个层次是对知识的机械化记忆,不涉及知识的具体运用和迁移;“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属于深度学习范畴,因为这四个层次注重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及后续的迁移运用[3]。以学生为中心的“微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根据不同的对象、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小型的实践活动,如课堂讨论(有争议的热点问题)、案例分析(操作性内容)、多媒体声像教学(企业展示)、学生参与授课(要求学生自学部分)、综合实训(整体战略策划)等手段,增强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兴趣和学习欲望,而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也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创造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及实战能力得到提高,强化了“深度学习”。

2.教学形式:采用对分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在2014年提出的课堂改革新模式,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对分课堂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优势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课后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隔堂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可简称为PAD课堂[1]。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学习,其关键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它以课堂教学为起点,对学生课后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跟踪和答疑。这一教学法的亮点在于不要求教师讲授完整详尽,而要通过课堂讲授获得基本框架,理解重点难点,留下阅读材料和作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课下学习目标明确,但何时学、学多少、如何学,学生可以自己安排,自主性强,强调讨论和作业展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课程的性质和难度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并且经过教师讲授、课后复习、分组讨论三次学习同一内容,符合记忆规律,可以有效减缓遗忘速度,强化学习效果。

3.制度保障:注重對教师教学的过程化管理和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化考核。

在制度上,为了强化过程化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过程化管理系统,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始前提交课程过程化教学的实施方案,课程开始后定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及交流,并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总结。过程化管理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初期就明确学习目标,并进行过程的详细设计,使所设计的讲授内容与微实践项目与学习目标相适应,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学习。endprint

学生学习的过程化考核主要体现在强调平时成绩和多元评价。过程化考核体系应该在考核形式、考核内容、考核制度和考核手段上戒除随意性,设计出规范的考核体系,让学生更加关注平时的学习过程。例如平时的考核在比例上可以达到50%—60%,形式应当以课堂上口试答辩或分析报告、作业为主,考核等级应当有明确的优良中差的客观标准,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测评,并能通过优秀作业展示强化同伴学习,有效地给出反馈,达到测试和提升学生实际技能的目的。现在管理学院很多课程的平时考核比重都已达到50%,形式有个人作业、小组作业展示、案例分析报告等,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三、“微实践”为主体的课上课下一体化的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的主要优势

(一)解决了学习目标不明确,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又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

一些高校采取的过程化管理没有从学生的学习目标出发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工作从对教学大纲的理解开始,明确了教材的教学内容选取与考试形式,强调理论内容的传授与记忆,最终考核倾向于占比近60%—70%的标准化测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和教学成果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最后期末考试中,这就强化了学生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模式及教师艺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的课上课下一体化教学模式明确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习目标的达成。因此,过程化管理不仅强调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还强调对学习过程的管理(课内和课外),学生在课程学习开始就要明确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教师在教案中明确说明知识点讲授、案例挑选及作业的布置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关联,所采取的过程考核方式是以如何区分学习目标的达成为原则的。

(二)解决了大学生课堂参与率不高,学习主动性差,课堂效果不佳的问题。

成长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学生,具有新时代的心理特点,不愿被动接受,而看重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实现,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多样性、趣味性、及时性方面,一些传统授课方式不能被学生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同时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渠道,采用对分课堂的互动教学方法,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利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开发团队自评表格及作业、讨论发言等形式)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在启用对分课堂以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教师愉快,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主动性显著提升,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不重视“能力养成”的问题,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的现象。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跟随,不能主动参与知识构建、尝试问题解决,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基本技能训练缺乏,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差,具体的解决方法就是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微实践”项目,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微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根据不同的对象、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小型的实践活动,如课堂讨论(有争议的热点问题)、案例分析(操作性内容)、多媒体声像教学(企业展示)、学生参与授课(要求学生自学部分)、综合实训(整体战略策划)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兴趣和学习欲望,强化“深度学习”。这种微实践在四年课堂教学中不断实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各种通用技术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保障了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培养。

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实践教学“两张皮”的做法,利用“微实践”的形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微实践”教学内容以参与性实践活动、模拟性实践活动和微项目实习等形式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之中,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再实践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的“深度学习”周期中。

四、新的教学模式的积极影响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自2013年以来在学校层面得到积极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成绩全面提升,过程化管理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自2013年以来,过程化管理所选择的试点课程《管理学原理》、《技术创新管理》、《统计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学生成绩得到了全面提升,98%的学生认为过程化管理让他们学习目标明确了,课堂活动丰富了,优秀作业展示和讨论等平时考核环节促进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在《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中的运用可以看出与不进行过程化管理的班级相比,总体成绩均有显著提高。学生课后学习也有明确的方向,增加了课后自主学习的时间投入,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二)教师角色从“表演式教学”向“引导性教学”转变,教学过程轻松有效,教研成果显著。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需根据学习目标把握精要,把其他内容留给学生学习,备课量显著减少。讲授时间短,降低了对学生注意力的要求,减少了纯粹为吸引眼球的“表演性”教学,而指导性成分增加了,教师角色从覆盖内容、传输知识变为引导学生学习,重视学生内化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都是学生觉得困难,看书不易看懂的部分,学生对教师的学识会更尊重、评价更高。当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根据课程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课堂内容的调整,以前根据一本教材简单进行“填鸭式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也不符合过程化管理的要求,针对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督促教师首先完成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迁移应用,这对教师队伍而言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三)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了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通过与课程知识体系相适应的“微实践”项目的设计,大学生可以直接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的问题。这种微实践在四年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实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各种通用技术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保障了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對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10.

[2]李晓明,将要发生变化的课堂[J].中国大学教学,2017(6).

[3]王娟,孙敏,MOOC和翻转课堂融合视阈下大学生深度学习场域建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9):131-133.

基金资助:本文为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对分课堂”——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项目号JG00116JX35)的阶段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深度学习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