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模型研究
2017-10-24花喆斌
花喆斌
摘 要: 研究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确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特征,以此为依据确定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调查问卷内容,对400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和100名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企业人事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将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归纳为三个因子:专业素养、岗位适配力和通识能力。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 职业胜任力 因素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自1991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复设立我国第一个专业学位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类别不断丰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国授予专业学位31.27万人,占全部硕士学位授予数的49.3%,实现了研究生教育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1]。
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区分点并非层次,而是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各有侧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对接行业产业,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凸显实践性和应用性。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毕业生人数的迅猛增长不可避免会产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暴露了毕业生源参差不齐、培养质量与行业产业发展脱节、人才匹配度不高等问题。如何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素养,解决用人单位要求不断提升与人才输出质量较低之间的矛盾,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尤为重要。1973年,麦克里兰博士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发掘了真正能够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提出了胜任力是在某一领域区分优秀者和平庸者最根本的特质,包括个体的价值观、行业认知水平、基本专业知识或技能、潜在人格特质等一系列评分标准。这些标准能够被量化,用于考核绩效[2]。本文拟采用胜任力研究体系中常用且被认可的“行为事件访谈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体系构建进行探讨。
一、研究方法
1.关键特征访谈
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邀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专家8名:5名为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3名为相关领域行业专家,均为高级职称,以凝练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特征为目的。访谈采取半开放面谈的形式,请被访专家筛选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对学生职业生涯影响较大的外界因素或内在能力,时间半小时左右。对整个访谈过程录音(征得访谈人同意),并对内容进行整理,获得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特征共计26个。随后请8名专家对初步整理出来的26条职业胜任力特征条目进行评定,将60%以上专家选择的共计14条胜任力特征,编制成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特征表(见表1)。
2.编制问卷
将前期筛选的14个胜任力特征编制成“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调查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量表对这些特征重要性进行评定:5代表“非常重要”,4代表“重要”,3代表“一般”,“2”代表“不重要”,“1”代表“非常不重要”。将调查问卷发送给两个群体分别进行测试:1)南京工程学院、江苏理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共计400名专业学位研究生;2)相关领域的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用人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等共计100名。发放的500份调查问卷总计回收369份,有效回收率为73.8%。运用SPSS22.0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探索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KMO值为0.712,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840.779,p<0.000(见表2),此结果表明样本适合做因素分析。
利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4个项目中抽取因素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3个,解释总变异量的59.679。项目“沟通能力”在两个因子上负荷值都大于0.4,“岗位技能”在所有因子上负荷值都小于0.4,因此将双重负荷和负荷值过小的条目删除掉。进行第二次因素分析,重新得到清晰的三维结构,囊括了12个项目(见表3)。
第二次因素分析后,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三个,解释变异量共为51.587。根据各因子所包含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内涵,对抽取的因素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抽取的第一因素特征值为3.264,解释总变异的23.314,包涵总共四个项目分别为:“综合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专业知识”。这些涵盖的项目最终指向的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能力,是职业胜任力的基础和根本,可以归纳为“专业素养”。分析抽取的第二因素特征值为2.598,解释总变异的18.555%,包含的四个项目分别为:“职业忠诚度”、“创新能力”、“行业前沿动态”、“抗压能力”。这些项目主要体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主动适应岗位的能力,可以归纳为“岗位适配力”。分析抽取的第三因素特征值为1.641,解釋总变异的11.718%,包含的四个项目分别为:“执行力”、“沟通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些项目体现了通识教育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归纳总结为“通识能力”。
2.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特点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研究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胜任力可以归结为三个因素:专业素养、岗位适配力和通识能力。专业素养是职业胜任力的基础和根本,没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职业胜任力无从体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专业素养体现在四个方面:专业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综合知识储备。实践应用能力是区分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点,如何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是培养单位必须重视且亟待改革的方向。岗位适配力和通识能力则是职业胜任力升华的支柱。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和优势集中体现在对行业需求的契合,密切联系行业产业,培养高质量应用人才是培养单位的探索之道。
3.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措施初探
(1)密切行业产业,培养高质量应用人才。
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同频共振。培养单位应积极与知名企业共建优质的工程教育平台和行业先进实验室,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为了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企业须全程融入人才培养,开展“课程、教材、资源、团队、评价”系列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单位不但要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更要坚持技术创新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紧跟行业技术新发展,适应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需要,积极对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区域战略需求。
(2)突出优势,提升教师能力水平。
传统学术研究生教育模式下的师资显然不能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培养单位须注重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教师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须齐头并进。培养单位要明确“就业有实力,创新创业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目标规格,构建“企业全程参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培养新模式。坚持服务行业发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联合培养为途径,以职业工程师培养为目标,工学结合、交叉培养。课程体系设计注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注重现代工程能力培养、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注重职业素养培养。培养方法实现培养方向与产业发展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对接、培养标准与资质认证对接。加强工程实践和专题研究,体现“理论-實践-创新”的多元化课程类型;设置基础实践、专题实践、工程实践系列化工程训练。校企联合组建指导团队,实行“专家领衔、导师负责、团队培养”指导新方法。考核方法多样性、成绩构成多元化、学位论文多类型,促进学习评价由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学位论文由注重理论研究向注重应用创新转变,改善传统教学中课程内容与产业技术相对脱节、论文研究与工程实际联系不紧、理论教学与实践过程相融度不高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宝印,唐继卫,郝彤亮.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7(2):18-24.
[2]汤舒俊,刘亚,郭永玉.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6):78-81.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工程硕士核心能力评估及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GZZ17_043);南京工程学院校级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素质提升研究》(2014YB28);《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素质提升》(QKJB201417)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