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加强新闻人才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建构
2017-10-24林楠潘晓婷
林楠+潘晓婷
摘 要: 新媒体语境下,互联网行业已经逐渐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并对社会各个领域起到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因此需要应用型新闻人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基础,可以树立对中国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建构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增强爱国精神与民族认同感。在新闻人才培养中,可以通过增加文化素养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用新媒体教学平台和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相关自主创业等方式加强其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 新媒体语境 新闻人才 传统文化
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据调查统计,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跟往次统计报告相比,数字都呈上涨趋势。整体网民规模继续增加,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增长,网民上网设备逐渐向手机端集中,中国网站数量达到506万个。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互联网行业一直在持续稳健发展,整体网民和手机网民的数量持续增长。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传播方式。由于新媒体交互性、匿名性、开放性、全民性等特点,使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在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语境和新的传播特点。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尤其是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互联网行业已经逐渐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互联网和移动互聯网在参与社会发展、促进消费升级、改善人民生活方面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新媒体语境呼唤应用型新闻人才
在新媒体语境下,对新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人才要不断适应变革中的传播方式、传播关系、传播内容和传播环境。应用型新闻人才是指能立足于社会发展和传媒变革的专业型人才。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应用型新闻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新闻专业基础、广阔的知识领域、深厚的文化素养、熟练的采写编评新闻业务技能,以及使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和传播平台、适应各种媒体传播特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与传统的新闻人才相比,应用型新闻人才应该是全面的、复合型的、国际化的人才。
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三项基本的素养:
专业知识素养:新闻应用型人才要掌握牢固的新闻专业知识,要懂新闻传播规律,具备敏锐的新闻敏感,有宽广的知识领域,具有文化与技术驾驭力。具有相关学科人文知识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职业能力素养:要具备熟练的新闻采编业务能力,能够身兼数职业务全能;能够适应新媒体的需要,熟悉新媒体平台、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运营手段,具有提供新媒体内容和产品的能力;具有创造力与审美表达力,具有互联网思维和全球化视野。
行业道德素养:新媒体环境对当前新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新闻行业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新闻应用型人才应该能够明辨是非善恶,自觉遵守新闻伦理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基础
在应用型新闻人才应具备的众多素养中,传统文化教育尤其值得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但其中有其精华,也有保守、陈腐的部分。为此,教育部在2014年3月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阐明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对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推进方式。
以往的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时候过于注重新闻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是在新媒体语境下,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也是不容小觑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迅速进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逐渐形成了网络文化。由于网络媒体匿名性、互动性、全民性的特点,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信息的接收、传播和意见的发表。在网络媒体中,传统的传者和受者的概念弱化,用户本身既可以是传播者,又可以是受众。全民参与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影响和冲击。网络文化在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的同时,网络文化中的恶搞文化等现象给传统的价值观带来了冲击。
加强新闻人才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对中国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建构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增强爱国精神与民族认同感,克服传统文化保守的、落后的部分,剔除其中的糟粕,进而提高新闻人才的文化素养。
三、加强新闻人才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对策
1.增加文化素养课程,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轴心。在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双重冲击。因此,加强新闻人才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目前的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新闻专业课程比重较大,文化素养类课程比重相对较小。因此,可以适当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名著与传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学》、《中国古代哲学》、《民族文化》等相关课程。通过对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学习,让新闻专业学生阅读人类文化史上的经典著作,与文化、思想、哲学大师进行直接对话的同时,加入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陶冶文化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新闻人才培养中,师资队伍水平良莠不齐也是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因素。在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师资中,教师应当是文学、哲学等专业出身,同时具备相关学科背景,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能使用多媒体、多平台教学方法,能够将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完整地、立体地、全面地传达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要建设专家型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专门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教学,做专家而不做杂家。
3.使用新媒体教学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比如,在教学中,依托网络数据库和云平台可以实现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数据的分类存储、共享下载、在线编辑,可进行小组协同学习与实践,教师的在线指导与反馈。这种数字化平台有助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及时进行沟通和指导。另外,也可以通过手机媒体中的APP、微信公众号、有声读物等方式,加强对新闻专业人才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
4.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相關自主创业。
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文学的创作中,并形成工作室。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读者修养,培养正确三观,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网络文学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由于网络文学的商业模式,在影响人的世界观方面,甚至超越了一些文学名著。西方的文化入侵,一些青少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晓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可以将网络通俗文学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带动大学生创业兼职,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重视传统文化。并且提高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中国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理念、服饰衣着、古典神话传说等和网络通俗文学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继承。
总之,当代新闻人才的培养,不可缺失对其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中,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同时也能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新闻人才人文素质。这既是新媒体语境下时代发展的需求,又是新闻人才未来职业的根本。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7.
[2]张小荣,雷根虎,易宏军.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28.
[3]夏维波.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现代生活意识形态建构[J].文艺争鸣,2014(11).
[4]孙正林.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自觉[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8).
基金项目:本文是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语境下吉林省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5JD7)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