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奠基

2017-10-24袁鹏飞

文教资料 2017年20期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文化

袁鹏飞

摘 要: 本文从文化的实质分析入手,提出多样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是人类所追寻的价值和理想,也是世界历史精神新的主题词。在此基础上探讨文化多样性在现实中遭遇了“特化”、“同化”、“错位”等困境,认为这些困境将影响人类文化的存续、发展,并提出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同样要重视文化教育、尊重文化逻辑、形成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 文化 文化多样性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一、文化多样性:世界历史精神的主题词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不仅是狭义的一个民族的知识、法律、道德、风俗、艺术、文学、语言,而且包括生活方式、人类的基本权利、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的多样性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而且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

从文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定义我们可以概括文化多样性的内涵:它是人类精神创造性的表达,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价值基础及社会存在的基本特征,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是平等的、富有价值的,有益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它在实践中彰显世界大同、和谐万邦这一人类学所追寻的理想与价值,观照着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多重关系。

多样性是人类文化的自然属性,它是由人类在适应和改造各自文明的所走的不同的路径和方式方法所决定的。以我中华文明的两大种族汉族和蒙古族为例,数千年来汉族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而蒙古族则以游牧业为生,因各自生活方式的差异汉族人习惯定居于村所,蒙古人更喜欢马背上的生活,汉族人习惯吃米面,而蒙古人则喜好牛羊肉。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差异带来的汉文化和蒙元文化的差异,并没有阻止各自文化的发展,相反,两种文化可以在差异中共同发展并且相互借鉴。

人在各自生活方式之上发展的文化和价值观是多样的。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种族积淀了自身传统、形成了其自身文化,创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思想观念。以中华文化和中东的阿拉伯文化为例,中国人大都信佛教,而中东国家的阿拉伯人则信奉伊斯兰教,中国人写字习惯从左往右,而阿拉伯人则习惯从右往左写。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文化多样性,认为这是国际形势发展深刻变化的一个方面,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一样,是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调整的重要方面。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正在成为世界历史精神新的主题词。

二、文化多样性遭遇的困境

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就是确保文化多样性,使世界更加安全,而不是更不安全。”

(一)文化“特化”

很多古代生物种属都是因为失去其基因特性的多元化,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最终走上灭绝的道路。人类也是一样,其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应该保持多样性的情况,才能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得以重新适应。今天人类所面临的能源危机、核子扩散危机等都是西方文化发展的“特化”征兆。面对这一趋势,其他国家文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性更应该得到保存,这不仅是为了某一族群和国家的文化,更是基于人类全体文化的永续存在。

(二)文化“同化”

文化“特化”的潜在危机就是文化同化。今天,西方用好莱坞大片、薯片、芯片影响我们,特别是青年一代,这就是一定意义上的文化同化。这,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三)文化选择错位

2012年第1期《求是》杂志《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一文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一系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对人的正当利益的肯定、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的个性的肯定、对人权的肯定;改革开放意识、进取竞争意识、自由民主意识、公平公正意识、和谐包容意识、生态环保意识等的增长,无不是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的表现。”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也引发为“案件”。突破道德底线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让文化滋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2015年,教育部关于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出台了指导意见,它推进了高等学校分类发展,部分新建本科院校致力于建设应用技术类大学。从德国等国家的应用技术类大学发展经验看,从我国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看,必须充分学习吸收借鉴关于大学文化研究与实践的成果,生成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文化,重视文化教育、尊重文化逻辑、形成文化自觉、培育文化自信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可能文化路径。

(一)重视文化教育

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校训是“做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文化是根,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理应成为文化教育的内在逻辑。

(二)尊重文化逻辑

文化有发展规律,从体用的角度说,文化是用,人才是体。因此,人认识文化、遵循文化的规定,决定了人对于文化的态度及文化意义的彰显。费孝通先生曾总结人对于文化认识的几个阶段,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世界上各个群体大多处在封闭状态之中,彼此间互补关联,适应于自给自足。在这一历史阶段,文化处于第一阶段,即各美其美,各个群体遵循着自己的传统价值标准,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最美的,看不到其他文化的特质,遵循的是文化单一性的评价标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群体间相互隔绝的状态被打破,群体间的接触、交流增加,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人群借助通訊、交通等手段,变得越来越密切,成了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为了化解群体间矛盾和纠纷,人们不再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标准行事,从而容忍不同的价值观点,文化标准开始摆脱本位中心主义,承认多元文化并存,相互间达成理解并日趋于融合。这种对不同群体的平等相待、和平共处的接纳即“美人之美”。

在“美人之美”的基础上,人类需要进一步加强群体之间的接触、交流和融合,在实践中形成一系列能被普遍接受并自愿接受的共同价值标准,人人都能按照这些标准主动地行事,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美美与共”的文化世界。

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动态论》中提出:“人类必须有一个共同的一致的利益,文化才能从交流走向融合。”也就是说,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也是人类认识文化规律的基准,对于人类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应该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角度加以承认和肯定。

(三)形成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一次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的一个概念。费孝通先生认为,所谓的文化自觉,就是要了解其所生存的文化空间,明白所处的文化是什么、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有什么特色、将走向何处,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个人对于文化的适应能力、改造能力,成为新时代文化选择的主体。

作为一个文化自觉的人,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并努力解决以下问题:各种不同文化的人,怎样在这个息息相关的世界上和平共处?人类生存的根本规则是什么?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等等。

人类的重大任务的跨文化交流,具有“文化自觉”素养的学者要进一步发扬中国文化中重视协调人与物、人与人关系的认识和实践,培养具有世界胸怀的人才,为中国乃至世界服务。此外,我们还需要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优秀品质,提倡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培育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拥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在新的历史时代,我们更应该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精髓历经时代的考验愈发具有生命力,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它在影响国人的同时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此,我们更应该树立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把握文化要义,追寻人类共同利益。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教学文化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它与校园文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此,本科院校要实现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就要围绕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文化内核,强化学生的文化积淀、文化胸怀、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EB/OL].http://www.mcprc.gov.cn/sjzz/fwzwhycs_sjzz/fwzwhycs_flfg/201111/t20111128_356517.htm,2014-08-03.

[2]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183.

[3]秋石.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J].求是,2012(1).

[4]张丽娟.文化多样性的运行机理与现代境遇[J].重庆社会科学,2015(5).

[5]范可.文化多样性及其挑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6]刘铁娃.从倡导普世价值到倡导文化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文明对话的努力[J].国际觀察,2013(2).

本研究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题批准号:D/2015/01/121)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文化多样性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网络自制剧及其文化多样性缺失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