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含弓戏的表演特色探析

2017-10-24刘畅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7期

摘 要:文章以含弓戏代表作《刘二姑吵嫁》为例,对含弓戏的表演特色进行探析,认为突破闺门旦的表演程式、丰富和发展了戏曲程式化,以及借鉴其他艺术的表演形式,使得含弓戏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表演特色。

关键词:含弓戏;《刘二姑吵嫁》;表演特色

作者简介:刘畅(1992-),男,安徽巢湖人,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间戏剧与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1

含弓戏是含山县特有的乡土文化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戏剧特色。含弓戏和全國其他剧种一样,它的表演形式依赖于戏曲程式,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表演特色。《刘二姑吵嫁》作为含弓戏最具代表性的剧目,讲述了刘二姑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在父母、媒婆之间机智周旋,最终在轿夫的帮助下如愿以偿的故事。本文就以代表作《刘二姑吵嫁》来探析含弓戏的表演特色。

一、突破闺门旦的表演程式

闺门旦是戏剧旦行的分支,有别于正旦(青衣),即未出阁的闺女少女,或大家闺秀亦或小家碧玉形象。娇媚是闺门旦表演的动态呈现,闺门旦表演中没有激烈的夸张、迅猛的动作,其中大多是徐缓连贯、眼眉凝视的娇羞姿态。[1]而在含弓戏《刘二姑吵嫁》中,女主人公刘二姑按照传统戏曲行当来分,属于闺门旦,但这一人物却突破了闺门旦的传统,在表演中处处彰显着泼辣、夸张与滑稽。戏一开场,刘二姑就表现出自己并非传统闺阁中的女子,“二姑我姓刘,幼小喜放牛,只怨属女流,遇事多蹩扭”[2]。当屋外传来锣鼓喧闹的声音,充满好奇的她决定开窗一探究竟。这里“开窗”的动作,相较于传统闺门旦开窗手式有着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说,闺门旦开窗手式柔软、 缓慢,在相对没有规律的节奏中进行,处处表现着符合闺秀身份的委婉细腻。而剧中刘二姑是在演唱时受到音乐和打击乐的节奏中进行的开窗动作,不仅没有了柔美、缓慢,反而变得迅速、果断。发现是迎亲的花轿,萌生嫁人冲动的她,决定下楼去和父母“吵嫁”。下楼过程中,刘二姑的步法随着音乐节奏由慢变快,缓慢的脚步也变得急促,随着人物情绪转换,呈现出的不同表演特点。在洞房一场中,刘二姑误以为胡三俏是一位前来道喜的老者,便热情地端茶倒水,以礼相待,体现着闺门旦的表演方式。而当她得知自己被骗,她叉着腰,抓起媒婆的衣服破口大骂,坐上喜桌,用拐杖揭下“喜”字,拿起蜡烛声称要把胡三俏眉毛胡子全烧掉,打破了闺门旦传统的表演方式,在音乐、打击乐的配合下,惊恐、茫然分别伴随着不同人物的表演,好似一场丑角的闹剧。

二、丰富和发展了戏曲程式化

对于戏曲的表现动作,要求具体、通俗,所以离不开对于生活中动作的照搬,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把生活动作美化、节奏化,也就是舞蹈化。[3]如果离开了程式,戏曲的表现力就会下降。为了表现戏曲中千姿百态的生活需要,就需要不断地丰富旧的程式,创新和发展程式。剧中,算命先生的步法就在生活动作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发展。生活中瞎子一般是靠着人搀扶或者靠盲杖探路,而剧中的瞎子并不像生活中那样用盲杖向前探路,稳步前行,而是左右前拨,抬脚而行,随着音乐节奏盲杖和步伐形成了统一的整体。这种源于生活的丰富和发展,表演起来更加幽默滑稽,张力十足。在刘二姑出嫁的途中,轿夫与刘二姑的一段表演,也体现出了戏曲艺术的舞蹈化。他们加工出“上坡”“下坡”“过桥”等一系列生活场景,如上坡时,前面的轿夫挺胸后仰,后面的轿夫则稍微半蹲,下坡反之。在表演“涉水“时,轿夫双脚十字或交叉前后位移,用演员的肢体动作将其艺术化处理,不仅让观众看得清楚明白,也将生活中单纯简单的抬轿坐轿这一动作展现得真实生动妙趣横生。当轿夫们戏耍刘二姑时,他们采用肩膀忽高忽低的方式致使轿子产生左右起伏,加上偶尔将轿子倾斜来展现。这些表演,都是程式化中虚拟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含弓戏独有的表演特色,魅力十足。

三、借鉴其他艺术的表演形式

含弓戏在表演上拥有着独特的魅力,与其借鉴其他艺术表演形式是密不可分的。剧中,首先借鉴了雕塑艺术的固态和木偶艺术的形态。如在刘二姑下楼与父亲“吵嫁”时,一会张开双臂上前,一会又急速退步,表情上时而狰狞气愤,时而可怜伤感。刘二姑的演唱和与父亲的对唱中,跟随音乐节奏大幅走动,动作夸张滑稽、大张大合的同时也形成了相对动止的现象,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其次借鉴了秧歌的舞蹈形式。如剧种刘二姑的母亲看到准备出嫁的女儿时唱“好上好来标上标,人家见了准夸耀”[2]时,在表演上母亲上下摆动着双手,脚下步伐前作后右的跃动,传递着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再如刘二姑上轿前与媒婆的一段舞蹈中,刘二姑因为紧张和害羞的心情,表演上用喜帕遮住半面,而媒婆举着镜子跟随刘二姑的步伐左右进退,好似中国秧歌的舞蹈步伐,美感十足,加之媒婆丑陋的装扮,让人哭笑不得。

综上,剧中人物的表演不仅突破了闺门旦的表演程式,还吸收了刀马旦的表演形式,同时也借鉴融合其他艺术的表演形式。可见,含弓戏在表演上离不开程式,却又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同类行当中不同的表演方法,具有独特的表演特色。

参考文献:

[1]邢秀廷.闺门旦表演艺术[J].戏剧之家,2015(24):45-45.

[2]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部.地方戏曲选编(六)[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63-108.

[3]陈礼清.含山文化丛书(含弓戏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