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古典美学思想与自我

2017-10-24贾宝宝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7期
关键词:中国

贾宝宝

摘 要: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是在与上层建筑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广泛联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除艺术外,哲学、宗教、伦理、政治都给它以极大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在我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过程中,各代思想家是如何表达“自我”之美。

关键词: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自我表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

苏格拉底曾说认识你自己,自我观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促使人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有所控制和调节。那么在我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过程中,前人是如何分析自我表现的美学思想?

1、先秦儒家的“互倚型自我”和道家的“无我”

1.1儒家的“互倚型自我”

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就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倚靠的关系,他认为仁德才是美的本质,这就说明孔子审美观的形成是建立在“互倚型自我”的基础上。孔子的这种思想在他多部作品或者多句名言中都有所体现,例如“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注重强调山水的形式美离不开“互倚型自我”的仁德之美。

荀子则认为美是处于个人自我创造的过程,且服务于伦理道德,他认为一个人的形象外表的形式美、自然美不足以代表人之美,人之美的根本在于心术善,例如“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但这也暴露出荀子在对美理解上的偏颇,他将自我体现与道德绑在一起,就是将美与善混为一谈,这就造成此种思想有些许不足之处。

1.2道家的“无我”

《老子》一书直接向我们展示了道家“无我”的美学思想,相比较于孔子,老子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不同于“善”之“美”的观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美,斯不善矣。”他强调美不是绝对的,而是与丑相对应的,只有丑才能衬托出美,就相当于西方美学理论上说的纯粹意义下的形式美。但老子对于这种美的评价是否定的,“恶”有不善之意,因此对于这种不善衬托出来的美是不予肯定。老子认为最高的美在于自然而然,反对人为塑造出来的美,他认为质朴、天然的东西最美,而雕饰、虚伪的东西都不具有美感,真正的美感是“去伪存真”,所谓的“无我”就是顺其自然,但他并没有完全笼统的否定自我创造性。

庄子在老子的美学思想理论基础上,将老子关于“道和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发展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他强调人所说的美是与丑相对而言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以至于最终没有差别。要想达到“至美至乐”的境界,就是要达到一种物我部分的天人合一境界,他的“庄周梦蝶”就是对此最好的描绘,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做到超越自我與他人、才能摆脱世事的纠缠和诱惑以及对生死的牵挂等,从而成为“无己之至人”、“无功之神人”、“无名之圣人”。

2、秦汉至唐宋时期的“无我之美”和“自我表现之美”

汉朝刘向在《淮南子》中提出“君形者”的观点,他强调没有主宰形之神,则无真正的美,也就是说美来源于传神,以形写神才能传达真正意义上的美,他的美学思想理论中可以看出对修饰之美的肯定,促进美学思想的进步。从“无我之美”到“自我表现之美”的过度,是我国古典美学理论上的进步和发展,也是人们审美观不断完善的体现。

魏晋时期人们通过各式各样的命题表达对美的看法,比如王弼的“得意忘象”,强调注重艺术形象之美,超越有限的个别之物象以达到无限的整体之道,是一种“无我之境”的美学思想,并将其融入到绘画、音乐、文学作品以及书法等审美形象中,这个时期的美学思想强调个性的解放和创造性的发挥,是在无我之境中追求自我表现。

唐代时期以韩愈为首发起古文运动、白居易以诗歌的美刺在于补察时政等理论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等,张彦远在其绘画以及诗歌作品中传达一种在审美意识中,自我主体必须通过创造的想象力才能达到自然与我合一的物我两忘的境界,无我不是都否定自我或自我的创造性,而是在艺术作品中通过独立性自我想象力创造出来的。

宋代理学对诗歌的影响程度非常大,严羽提出自己的“兴趣说”,强调独立自我表现,而不过分显露个人自我为止,讲究一定自我表现的度,宋词注重表现、个人情感的书法就得益于此。

3、明末清初的“自我表现之美”

王夫之、叶燮是明末清初自我表现之美思想的代表人物,其中王夫之的“情境妙合”之说强调情境的合一应注重内在的融合,也就是说情在心、在我,只有两者合二为一,才能达到至美的境界,同时也说明在他的观念中自我在审美意识中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叶燮的“理、事、情”说肯定了美的客观来源,美是自我与外物的相互结合的产物,这种“遇合”思想才能显示自我在审美意识中的独特地位,同时他还举例说明了自我的非理性方面对于审美意象的重要性;叶燮对于美的认识来源于对自我才、胆、识、力的剖析,只有将上述四者做到一定程度,才能促使自己达到高尚品格的要求,强调审美主体个性化的塑造。

结语:

我国古典美学思想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形式,分别为“互倚型自我之美”、“无我之美”以及“自我表现之美”。儒家思想强调以美要以道德为先,审美服务于道德,此种观点忽略了审美的独立性;道家的审美观念恰恰肯定了审美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是以无我为代价。随着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关注个体的尊严、自由、民主,因此在当前社会审美观念中,独立性的自我创造、自我表现之美逐渐成为主流。

参考文献:

[1]李春颖. 中国古典美学“味”范畴探究[J]. 戏剧之家,2015,(21):269.

[2]董雪静. 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审美风格论[J]. 学术交流,2013,(04):43-46.

[3]孙岩. 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善”的美学思想的现代转换[J]. 美与时代(下),2011,(02):48-50.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
负面清单的管理研究
解析“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贸易分析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