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词调中同调异名现象探微

2017-10-24霍文雅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7期
关键词:改造意象

霍文雅

摘 要:唐宋词调名同调异名现象产生的总原因是本调名不能表达创作意图、情感和词作内容。通过归类和分析发现这种现象产生的具体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关键词:同调异名;意象;替换;自铸;改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

引言: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诗文都有题目。一般说来,根据题目就可以推知诗文的内容。词则不然。有的赋调名本意,词的内容与调名相合,那么其调名也就是词题。有的与调名无涉,其调名不过是表明所用的曲调声腔,那么就无法根据调名窥知词意。”实际上,这也是大部分同调异名现象产生的原因。

同调异名从文人群体的文化思维角度、语言习惯角度来看具有一定规律性。表现出词人们对异名需求从弱到强的梯度变化。

一、以词调本身的特征新取简易调名

词调本身的特征指的是曲调上的特点或者句式、字数上的特点,从调名中可知其曲调的特点。如《梦行云》别称“六幺花十八”,《碧鸡漫志》云“六幺此曲内一叠,名花十八,前后十八拍,又四花拍,共二十二拍。”。《苍梧谣》后人做了五首都以归字起句,就有了异名“归字谣”,又因共16字称“十六字令”。《念奴娇》又称《百字令》,《桂华明》又称《四犯令》等等。这种异名虽有利于人们记忆方便了词的传播,却极大削弱了词调名审美性。词人不多运用。出于内在情感需求的原因更值得关注。

二、取词中的语词意象为新调名

取词中的语词意象为调名最常见。可取己作的或取名家名作的语词意象为调名。前者既没有使用群体基础又难于传播条件多不通行。流传异名必须简单明了或审美性强,或被使用群体的约定俗成。如晏几道《愁倚阑令》(《春光好》)。《全宋词》中28首《春光好》中14首采用异名《愁倚阑令》或其衍生异名《愁倚阑》《倚阑令》,作者多人。后者如《念奴娇》,其异名《酹江月》、《赤壁词》、《酹月》等均源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并多达104首。《菩萨蛮》也因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而有异名《重叠金》。《越江吟》因“非烟非雾瑶池宴”有异名《宴瑶池》、《瑶池宴》、《瑶池宴令》……用名家名作的语词意象,或是为了向名作靠拢或是为表达倾慕。不过流行的程度还与异名是否具有内涵和美感,是否符合受众的接受和认同心理有关。

三、文人雅化倾向下的另取新调名和改造旧调名

一些词人认为词调正名不够雅致而另取新调名或改造旧调名。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别称与本调名语词完全不同,雅俗判然有别。这类调名别称多使用文人词意象,符合文人词的风格。苏轼《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序云:“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事实上冯延巳已采用《如梦令》调名。虽异名来源已难考证,但比正名更清新雅致却无疑。尔后,《全宋词》有157首《如梦令》,仅有15首《忆仙姿》作者仅两人。王诜有词《忆故人》,宋徽宗觉得不够丰容婉转而命周邦彦增益[1],改调名为《烛影摇红》。《全宋词》中除了最早且唯一的王诜《忆故人》外,是47首《烛影摇红》。可见,如果出现雅致的异名,又有以异名为调名创作的名作流传,不断扩大异名的影响力,异名就有可能取代本调名而通行于词坛上。

二,根据汉语语法结构替换旧调名中的字词,新铸词调名或改造旧调名。在这种同调异名现象中,本调名和异名常常呈现出相同的语法结构。《古今词话》云:“政和间,京师妓之姥,曾嫁伶官,常入内教舞,传禁中《撷芳词》以教其妓,人皆爱其声,又爱其词,类唐人所作。张尚书帅成都,蜀中传此词,竞唱之,却于前段下添‘忆忆忆三字,后段下添‘得得得三字,又名《摘红英》,殊失其义。不知禁中有‘撷芳园,故名‘撷芳词也。”[2]。陈允平《西湖明月引》序言“和白云赵宗簿自度曲”,赵宗簿的词调则名《江城梅花引》。又如,《鹊踏枝》别称《蝶恋花》、《凤栖梧》,《点绛唇》—《点樱桃》,《暗香》《疏影》—《红情》《绿意》,《秋霁》—《春霁》,《踏莎行》—《踏雪行》……这继承了词早期歌咏本调的传统。

四、基于互赠,纪事,颂圣等具体用途而新取词调名

自张先、苏轼后,词的地位逐渐提高了,功能也逐渐扩大。文人之间交往可以以词相赠,以词纪事,这使词有了社会交际功能。出于实际用途,词调名有时并不符合或不足以表达作词的原因和情意,异名就自然产生了。如姜夔的《湘月》序言“丙午七月既望,声伯约予与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大舟浮湘,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再如河南安阳的词人韩琦有《安阳好》二首即《望江南》,后来王安中身处安阳时也有劝酒词《安阳好》九首。出于祝寿或颂圣目的而改的词调名更多。如,铁笔翁的《庆长春》即《念奴娇》,序中就说明是“寿戴一轩”。无名氏《寿星明》题为“庆黄宰秩满,八月廿七”实为《沁园春》异名。《高丽史乐志》中出现了很多“颂圣”色彩的异名,如《金殿乐》(《行香子》)、《满朝欢令》(《玉楼春》)、《感恩多令》(《山花子》)。《高丽史乐志》中的“唐乐”大多是高丽向宋朝请赐的大晟乐。主体是天宁节的祝寿乐舞。这些异名从创作主体来看,大晟府文人是为了颂圣;从时代背景看,是出于“政治教化”的目的;

綜上所述,当词逐渐脱离音乐成为案头文学,文人们越来越注重词抒发自我情感的功能和实际的交际功能。同调异名就是他们试图冲破这种束缚的一种表现。通过对同调异名的分析,不但可以欣赏品鉴词调名本身的文学性、审美性,还可以窥视出一些社会文化、词体地位、词坛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陈廷敬[清]等《钦定词谱》中国书店 1983年版.

[2]周玉魁 略论《钦定词谱》的几个问题 中国韵文学刊 1993年第7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造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意象、形神
杭州“城中村”改造的调查
300MW机组顶轴油系统改造
论电梯单开门改双开门的改造方式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