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阿Q正传》译本

2017-10-24闫丽娜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7期
关键词:阿Q正传功能对等

摘 要: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利用自然恰当的译语再现源语的风格和意义,力求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能获得相似或相同的阅读感受。在翻译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时,译者应确保源语和译语在内容、风格、情感和形式等方面的对等,使译本读者能从中理解中国文学的意蕴。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本文从词语对等,句子对等和语篇对等三个层面分析鉴赏杨宪益英译的《阿Q正传》。

关键词:功能对等;阿Q正传;词语对等;句子对等;文本对等

作者简介:闫丽娜(1992-),女,黑龙江省牡丹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

一、功能对等理论简介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对国内的翻译事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动态对等抛弃了传统的词性概念,关注的重中之重在于目标读者对译文的反映,用核心句和句型转换的概念克服句法障碍。核心句即为最简单的句子。从微观角度考虑,功能对等解决了长期以来意译与直译之争;而若从语言角度来审视,那么功能对等可谓是解决了归化和异化之矛盾。换言之,“动态对等”理论实现了归化和异化之间的均衡,即为“读者反映论”。需要注意的是,功能对等并没有提及文化负载词的概念和相关的翻译策略。在大多数情况下,原文中的文化负载词所表达的概念在译文中是不存在对应语的。此外,文学翻译中的功能对等要求译者要具备扎实的跨文化基础知识,良好的语言转换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不同的语境下换位思考目标读者对译文的接受能力。

二、作品简介

《阿Q正传》是一部主题为国民性批判与改造的伟大作品。该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的中国普通民众形象,通过质朴的描述而揭露了封建文化对民众的物质压迫和精神摧残。与此同时,鲁迅也致力于推动更多的中国读者认识到全民族文化启蒙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三、《阿Q正传》译本分析

1.词语对等

词语对等要求译者注意对文化负载词和短语的翻译,将作品隐含的文化底蕴准确、完整地展示在外国读者面前。与此同时,目标读者也可以通过阅读译文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原文:他活着时,人们叫他阿Q。但他死后,没有一个人叫他阿Q,更别提什么“著之竹帛”的事。

译文:During his lifetime, everyone called him A Q. However, after his death, one one called him A Q. It was because that he was not a person whose name deserved to be “memorized in bamboo tablets and silk.” (“bamboo tablets and silk” was used for writing in the past prior to the invention of paper in China).

分析:“著之竹帛”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沿用绢帛和竹片记录文字,但目标读者并不知晓这一点。因此,杨宪益在翻译这类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加注的方式。

2.句子对等

《阿Q正传》多用简洁精练的短句。在翻译短句时,杨宪益不仅做到了句子的功能对等,而且还确保了译文和原文形式一致。

原文: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阿Q虽侥幸赢了一回,却几乎失败。

译文:Whereas, as the old saying goes that “misfortune may be an actual blessing”, A Q luckily won although he nearly failed.

分析:译者将原作中的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翻译成“misfortune may be an actual blessing”,使目标读者对这句话的意思一目了然。为了保留原作的语言风格,杨宪益依据功能对等原则依旧将短句形式保留,并没有完全服从英语的长句风格。

3.文体对等

译者需要熟练掌握源语和目的語的语言特征和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并且考虑如何处理好原文和译文的文体风格的一致性。

原文:“老阿Q”

“阿Q!”, 秀才直呼其名。

阿Q站住,歪着头问道:什么?

“阿Q哥”, 赵太爷没有话,“现在…发财吗?”

“发财?这是自然的!要什么有什么…”

译文:“A Q, old fellow!”

“A Q!”, the skillful writer decided to directly called his name.

A Q stopped and turned his head sideways, “What?”

“Dear A Q…” Mr Zhao could not speak a word for a moment.“Are you well-off now?”

“Well-off?” To be sure! “I could always get what I want…”

分析: 如上所述,读者可以发现人们对阿Q 称呼的变化,而这些细微的言辞变化恰巧解释了人们对阿Q本人态度的改变。根据文体对等的原则,译者也用了不同词汇去翻译这些不同的称呼,表现人物的感情色彩和褒贬含义,相对应地将“老阿Q”、“阿Q” 和“阿Q哥”分别翻译称“A Q, old fellow!”, “A Q”和“ Dear A Q”,分别流露出亲切、平等和尊敬的意味。可以说人称显示了阿Q社会地位的变化过程。这种翻译策略恰巧符合功能对等原则和文本对等原则。

四、结论

功能对等关注地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形式和信息内容,而是聚焦于读者对译文的反映和接受能力,以及源语言和译入语是否实现了在交际功能层面上的对等。在文学翻译实践当中,译者需要明确应当如何获知原文读者的感受,以及不同读者对译文的不同反应,从而汲取经验,不断完善。杨宪益充分尊重原语和目的语的各自语言特征,再现了原作的个性化语言和独特的语言风格,精确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从而令译作形神兼备。

参考文献:

[1]人文社鲁编室.《鲁迅全集》[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王东风.评Nida的读者同等反映论[A].《英汉语比较与翻译》[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阿Q正传功能对等
《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从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看《诗经》翻译之功能对等
莱尔《老年的浪漫》英译本语言浅析
解读翻译等值理论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分析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
浅谈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从小D到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