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文化苦旅》中的语言整齐美

2017-10-24陈湘湘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7期
关键词:语言艺术

陈湘湘

摘 要:本文主要结合《文化苦旅》这部作品,从排比、对偶、回环、反复、顶真这几种修辞方法着手,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语言整齐美。希望以此为广大高中生提供參考,并深化对语言艺术和语言运用技巧的理解。

关键词:《文化苦旅》;语言艺术;整齐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

《文化苦旅》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散文集,其发表之后在当时的文学领域引起了极大反响。其不仅以学者的风范开拓了文化散文这一新的创作模式,同时还在语言方面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创新。在他的散文之中,处处可以体会到语言的整齐美。可以说,这也是余秋雨作品特征的一大明显表现。

一、从对比中体现出的语言整齐美

该部作品中收录了多篇散文,而其中不少都体现出了汉赋的遗风,华丽而张扬,极尽铺陈之能事,显得气势磅礴。文中经常将三个或是三个以上的句子连接起来,形成排比句,这些句子结构相似,句式相同,且语气也基本一致。将其用来描述同种性质和同一范围内的事物,可以达到强化语气,深化感情表达的效果。这种修辞手法非常具有表现力,主要是用于提升文章的气势。比如“唯有大漠中如此一湾……历史才有风韵。”这一段,就运用了四个“如此”:如此一湾,如此一静,如此一景,如此一跌。简明扼要地概括出了隐泉的特征,并且又运用了大漠、风沙、荒凉、高坡这四个词汇,描述了周围的实际环境。这一对比,将“奇”的特点凸显了出来,并通过四个相同句式的铺陈,对隐泉进行了再度升华。之后又运用了三个“才”字,构成排比句式,表达了作者肯定与欣赏的态度。在这短短的一段文字中,竟包含了三组排比,不但节奏分明,还韵律十足,将隐泉这一奇观描绘得淋漓尽致。[1]

除了这类成分排比和分句排比之外,余秋雨还很擅长使用单句排比。例如:“将军舒眉了……心率平缓了。”这一段运用了十五个短句进行铺陈,设计了十五种情况,其中出现了十五个“了”字,每一句的句式基本相同,不仅句子非常整齐,就连音韵也是如此。这多个意象的反复叠加,在低吟浅唱间向读者展示了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张弛有度,且气势浩荡,充分展示了语言的整齐之美。

二、从对偶中体现出的语言整齐美

对偶在古代也叫做“骈俪”,这一修辞方式十分贴合汉族人民的审美观。因其具有浓烈的中国风情,并彰显着中国式的气派,比如春联,就非常典型地运用了这一方式。该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运用也较为普遍,其既能够以短句的形式出现,同时也能进行长句的表达;既能写景、抒情、叙事,同时也能用于议论。比如“唐代的笑脸,宋朝的衣冠”这便是短句对偶的形式。“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同样也属于短句对偶。前者表达的是原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如今成为了一片空白。后者表述的是“帮手”与“石灰”轻而易举地将我们珍贵的财富一笔抹去,字里行间含有深刻的讽刺和痛惜。

再比如,“婀娜的体态成了碎片,柔美的浅笑成了泥巴。”这也属于单句对偶的形式。其中“体态”与“浅笑”十分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了道士塔中雕塑本来的形态。再看看如今,它们都成为了碎片和泥巴。这一对偶句将被毁坏之后的“碎片”和“泥巴”同原先的“婀娜体态”及“柔美浅笑”进行对比,前后巨大的反差很容易激起读者的共鸣,让人情不自禁地扼腕叹息。而《笔墨祭》中,“中国文化的帆船……这个庭院的土。”便是属于复杂长句的对偶。其句式相当整齐,结构十分匀称,且节奏感强烈,读起来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其阐述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切情感,比喻生动而真实,表达效果强烈。[2]

三、从回环、反复、顶真中体现出的语言整齐美

余秋雨在散文中除了运用大量排比和对偶之外,也善于运用回环、反复、顶真等方式,展示出语言的整齐美。比如“永久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这一段就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让“顶端”一词不断出现于读者的视线中,产生层层递进的效果,就如咏叹调一般。再比如“在这样的天地中……巨人也变成了侏儒。”便是运用了回环的手法,辩证地表达出了作者当时的主观体验。“独个儿行走”,不仅是行走在空旷的世界中,同时也是行走在一片沉寂中。同样的词组在不同的位置反复出现,并表达出不同的含义,在变化中呈现出整齐美。

再如“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这一句就运用的是顶真的方法,首句和尾句相互蝉联,承接合理,层次分明,意思连贯。历史本身就是由悲剧填满,而悲剧升华成悲壮,悲壮又变为了崇高。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不仅可以让语言变得更为流畅生动,还能准确地体现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文化苦旅》中对于该方法的运用,也充分表现了语言的整齐之美。[3]

结束语:

综合整部《文化苦旅》来看,余秋雨十分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现语言的整齐之美。而他对这种整齐美的追求,不但来自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同时也蕴含了他的个人修养及文学品位。

参考文献:

[1]张耀中.《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与文化意蕴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8):15-16.

[2]陈巧玲,孙嘉.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创作特色[J].语文建设,2014,(20):1-2.

[3]张耀中.《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与文化意蕴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8:15-16.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艺术
话筒前的声音——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浅析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关于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探讨
浅谈新闻记者采访的语言艺术和规范
浅谈面谈访问式的市场调查方法的语言艺术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
刍议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