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86,一群摄影人的边境万里行

2017-10-24空灵

摄影世界 2017年10期
关键词:考察队无人区摩托车

空灵

31年前,一支由四川摄影爱好者组成的野外考察队驾驶国产摩托车, 历时一年多纵横中国25个省、市、自治区,用镜头记录各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全新的社会面貌。这支队伍被称为“纵横祖国五万里”摄影综合考察队。

李天社便是考察队中一员,当时,他是成都军区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部的一名军人,时年36岁。能参加那次野外考察,李天社觉得非常幸运,这也是他目前为止最难忘的一段人生经历。在那次考察活动中,李天社主要负责整个路线、行程安排、交通情况、油量控制以及与各地区军队、兵站的联系。尽管已过去31年,每当讲起那段征途,李天社依然感慨万千,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场景。

一批摄影人的爱国情怀

1980年代,长江漂流曾被称为“最后的伟大征服”。此前,人类已经实现了对南北极、珠穆朗玛峰、尼罗河、亚马逊河、恒河的首次探险。1985年,一位美国探险家提出了长江漂流计划。这时,有个叫尧茂书的四川青年,为了赶在美国人之前首漂长江,一个人划着橡皮筏,从长江源头下水,飘过沱沱河、通天河,却在穿过金沙江的时候,不幸翻船遇难。而尧茂书献身“长漂”的事迹和他勇敢的精神,牵动着一批四川摄影人的神经。

“尧茂书走水路、漂长江,我们能不能走陆地,绕着国境线走一圈,记录改革开放后祖国的新面貌?”李天社想法一出,几个摄影人一拍即合,随即开始私下商议并向各级汇报。就这样,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四川分会、四川省诗书画院、省体委等单位发起的“纵横祖国五万里”摄影综合考察队成立了。十几位来自工厂、科研单位和部队的摄影爱好者,驾着8辆橙黄色国产“双燕”750侧三轮摩托车,横跨神州东西边陲,纵贯大江南北极地,用镜头记录着祖国的壮丽山河。队伍中,有儿孙满堂的老同志,也有年富力强的小伙子;有专业摄影师,也有业余摄影爱好者;有摩托车厂指派的两名修理工,也有热爱摄影的随队医生。

“纵横祖国五万里”摄影综合考察队,在经过一个月的云南拉练后,于1986年6月25日从成都出发,经拉萨,由阿里地区到叶城,沿丝绸之路经乌鲁木齐、兰州到呼和浩特,越兴安岭,绕东北,抵北京,下江南,返成都。在队伍组建后一年多的考察期间,考察队得到了政府和沿线部队的帮助,以及各大媒体的关注。虽然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生死考验,但从没有人主动放弃,并拍下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

能不能去,拉出来遛遛

为了检验队伍素质和车辆情况,1986年4月1日,考察队一行15人到云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万里拉练,为正式的考察任务摸索经验。考察队从成都出发经西昌、昆明,再到玉溪、景洪,参加了泼水节活动,还举办了队员作品展。随后从打洛到大理,经汉源、雅安返回。

经费是考察队组建时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想要参与的人蜂拥而至也使组织者非常为难。“在组织單位的申请下,省财政(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拨款10万元,作为考察队启动资金。我们用4万余元购买了8辆摩托车。由于报名人员太多,需通过拉练考察队员的身体素质,再根据其单位、家庭等综合因素,筛选出最合适的人选。”李天社回忆说。

拉练途中,整个队伍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云南境内气候变化大,雷雨、大风、冰雹并不稀罕,山路弯道多,坡度陡,路面颠震,经过椅子垭口时,海拔达到3600米。有时,大家一天只能吃几块压缩饼干,喝几口凉水,帐篷和睡袋被大雨淋湿也时有发生。面对长途行车和野营生活,队员们总是信心十足,精神饱满地用相机记录着眼前的人、事和风景。经过一个月的拉练,综合考虑队员身体、单位及家庭情况,选出参加五万里考察的仅剩7人,因此,考察队又从之前报名的人中,增补了几位队员,组成了一支10个人、8辆摩托车的“纵横祖国五万里”摄影综合考察队。

勇闯八百里无人区

当问到在整个考察途中最刻骨铭心的事时,李天社毫不犹豫地说:“穿越阿里无人区。” 1986年8月26日,经过两个月的跋涉,考察队抵达西藏阿里,那里号称“万山之祖”,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在李天社的印象中,阿里地区简直就是一片魔掌,无数的高山、沙丘、沼泽、石滩、干涸的冰河和消融的雪水急流,每前进一公里都非常困难。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路,完全靠自己闯出一条新路。

“为了安全穿越无人区,我们做了详细的路线规划和物资准备。当地驻军为我们送来了足够的干粮和毡袜,在无人区边缘的最后一个小县城过夜后,我们出发了,白天行进了140多公里,回头望去,已是人迹渺无了。”李天社对无人区最深的印象是,“没有人烟,没有水喝,沙窝子中寸步难行,冰河雪水刺骨地冷。”

无人区沿途虽有100多条高原河流,但由于矿物质较高,大多不能直接饮用。被狂风吹成的大大小小的沙丘,形成了一个个沙窝子,摩托车的行进变得非常困难,驾驶员只有在其他队友的推拉助力下,加足马力,吃力地向前行进。

说到无人区,就不得不提强渡莱乌克藏布江了。莱乌克藏布江是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支流,为了顺利渡江,考察队一大早便穿过长满草丛的滩地,来到江边。一片片鱼鳞状的红霞,点燃了他们拍照的激情。根据考察队员当时的手稿记录,莱乌克藏布江水面宽达30余米,平均水深1.2米,最深的地方达到2米,平均流速约1.2米/秒。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考察队的上午渡江计划,因变化莫测的天气而推迟,经历了一番雷雨、冰雹交加袭击后,他们真正渡江时已是下午。endprint

“我们用5个汽油桶和3块木板扎成一个筏子,进行强渡。并计划先将一辆后援汽车开过,没想到,车一下河便陷入河心,被急流冲翻。队员们齐心协力,紧急营救。最后,直到半夜才顺利将三辆摩托车渡至彼岸。”李天社回忆当时的情境说道,“第四辆摩托车,差点要了大家的命。我们将车渡到江心时,一不留神,整个车和两名队员同时坠江,情况十分危急!就近的5名队员毫不犹豫地跳下去,配合岸上的队员一起抢救。终于,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搏斗,人和车全部拉上江岸。”冰冷的雪水使队员们失去神智,全身僵硬,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大家相拥取暖,直到冻僵的队员开口说话,整个考察队才欢呼起来。

在仲巴武装部和日喀则镇两辆汽车的支援下,后援车被拖回江岸,绕路前进。最终,经过7天的日夜奋战,整个考察队终于成功穿越800里无人区。

这些历史照片的“宿命”

李天社家中的墙上,挂着一张盖满邮戳的中国地图,格外引人注目。据他回忆,那是31年前,考察队行经雅安时购买的,每到一地,他们就请邮局工作人员盖上邮戳。一路走下来,李天社的地图密密麻麻地盖了上百个邮戳。后来,他的南充老乡、画家赵完璧,用红色的笔在地图上勾勒出了考察队的行进路线。这张地图,李天社一直悉心珍藏着。

一年多的行程中,考察队拍摄了大量影像作品,累计使用了数千个胶卷、上万尺电影胶片、几大箱录像带,并留下大量的文字记录。他们的镜头下,不仅有沿途各地的风光名胜、民俗风情、人物肖像、地质地貌、野生动植物,道路桥梁,还包括改革开放后祖国的新面貌。

當被问到考察结束后,这些照片和视频的使用情况时,李天社感到非常遗憾,并失望地说:“出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这些胶卷和录像带沉睡了几十年。直到 2016年4月12日,我在四川省文联的支持下举办了一个公益展——‘纵横祖国五万里摄影综合考察30周年回顾展,并出版了一本画册。遗憾的是,同行的队友们,有人已经离世,有人拍摄的片子早已不能使用或不知去向。”

翻看这些照片,李天社不禁感慨:“当时生活条件艰苦,能买得起相机都不错了。考察途中,除了一台单位的哈苏外,大家使用的相机都是自带的,有尼康F2、尼康FM2、理光KR10和美能达XD7等,而胶卷大多是厂家赞助的,有柯达、富士、乐凯等。时间太久,不少照片现在看起来已经不太清楚。”

不过,即使照片已经模糊,但这些历史故事不可复制,这次摄影考察活动也终会在中国的摄影史上留下一页。对李天社而言,这次考察经历也是对爱国精神的传承,令他毕生难忘。endprint

猜你喜欢

考察队无人区摩托车
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回国
大笨狗酷比多
徒步穿越无人区
图侃天下
行走不需要借口 穿越四大无人区纪实
动物爱耍伪装术
《无人区》点映 粉丝感叹4年没白等
好玩的摩托车
地球第三级——西藏无人区的环境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