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开罗城市形态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7-10-24焦润峰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城市形态巴扎居民区

◎焦润峰

古代开罗城市形态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焦润峰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 710119)

公元973年,法蒂玛王朝定都开罗,开启了开罗作为都城的历史。法蒂玛王朝时期的开罗是由城墙环绕的长方形封闭型城市,城内只有宫殿、清真寺等简单的建筑,城市功能分区亦十分简单。阿尤布王朝时期,开罗与军事城镇福斯塔特、阿斯卡尔、嘎塔伊以及萨拉丁城堡成为一体,统称开罗。随后,开罗在马穆鲁克王朝、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相继统治下进一步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道路系统不断完善,商业区不断入侵居民区,在商业区的入侵之下,居民区由南再向西扩展,这促使了开罗自南向西的城市化进程。开罗城市形态演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为自然地理环境、伊斯兰教、统治阶层的意志以及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开罗;内部结构形态;外部结构形态;影响因素

目前,学者对10至18世纪末开罗城市史已多有研究,而对这一时期开罗城市形态的研究并不多,因而有必要去对这一时期开罗的城市形态进行尝试性的研究。

一、古代开罗城市形态的演变

“城市形态是城市发展内生要素的外在空间体现,是城市内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在城市居民点、城市平面形式、内部组织、建筑和建筑群体布局上的反映。”[1]城市形态在不同的学科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有“城市布局形态”、“城市结构形态”和“城市肌理形态”三种类型,本文所要谈论的便是“城市结构形态”。“城市结构形态”分为外部结构形态与内部结构形态,外部结构形态指城市的外部轮廓特征,内部结构形态指城市构成要素的空间布置。故而本文论述的古代开罗城市形态演变也就是在探讨开罗城市外部轮廓与城市构成要素空间布置的演变。城市外部结构偏重于宏观,而城市内部结构侧重于微观,按照先微观后宏观的顺序,笔者首先谈论古代开罗城市内部结构形态的演变。

(一)古代开罗城市内部结构形态演变

中东伊斯兰城市由6个要素构成即清真寺、巴扎、城墙、城堡与王宫、居民区以及住房。[2]本文所论述的开罗城市内部结构形态演变就是探讨构成开罗城市6个组成要素在历史中的空间位置变化。

公元969年,法蒂玛王朝大将焦海尔营建开罗(见图1)。建筑的过程是先建立宫殿,然后修建城墙与清真寺。建成后的开罗是一座封闭型城市,平民百姓未得允许不得入内,城市四周由土坯城墙环绕,城墙每边长1200码,[3]宽度足够两匹马齐头并进。[4]城墙每边开两个大门,共八个城门。[5]城墙内部有哈里发穆伊兹的大宫殿(969年—973年建成)与阿兹兹的小宫殿(975年—996年建成),大小宫殿之间是卡斯瑞恩阅兵场,爱资哈尔清真寺(972年建成)位于大宫殿的东南方,小宫殿的西侧是巨大的卡福尔花园。除此之外,开罗城内还分布有供部队驻扎用的居民区,士兵与其家属按照部族的不同居住在不同的居住区内。开罗在建成之后的第一个世纪里发展十分有限,焦海尔修建的开罗城土城墙过了大约80年就全部毁了。公元1087年,法蒂玛王朝哈里发命令宰相巴德尔·加麦利重建开罗城墙,以防外来敌人的入侵。新修的城墙“宽幅达到几碗尺(半米多),足够两个马兵在上面并肩骑乘。”[6]城墙内部是大量繁华的宫殿、亭台、住处、办公处、澡堂子、花园、喷泉、水池和凉亭,还有诸如铸币厂、军械厂和马厩这样的工作设施。[4]到11至12世纪时,开罗已成为一座壮丽美观的城市。

公元1171年,阿尤布王朝结束了法蒂玛王朝对开罗的统治。阿尤布王朝建立者萨拉丁(Saladin)在距离开罗城墙1公里的穆盖塔木山(Muqattam Hills)上修建了萨拉丁城堡(Citadel)。与此同时,萨拉丁还修筑新的城墙,城墙用石料建筑,全长约2万米,宽度从3.33米到3.85米,有8个大门,墙上建有炮台。[4]城墙将城堡、开罗、福斯塔特、阿斯卡尔与嘎塔伊全部包括在内,统称开罗(见图2)。

图1 法蒂玛王朝时期(969—1171)的开罗(据安德烈·雷蒙《开罗》书中图2改绘)

图2 阿尤布王朝时期(1171—1250)的开罗(据安德烈·雷蒙《开罗》书中图3改绘)

图3 马穆鲁克王朝时期(1250—1517)的开罗(据安德烈·雷蒙《开罗》书中图4改绘)

图4 玛科里兹时代开罗各区巴扎与商队旅馆分布情况[6]

图5 玛科里兹时代开罗各区清真寺、公共浴池、居民区分布情况[6]

马穆鲁克王朝时期,开罗分为四个区,即胡萨安尼耶区(Husaniyya)、葛希拉区(Qahira)、南部区与西部区,其中,胡萨安尼耶区是法蒂玛的北部的郊区,葛希拉是法蒂玛城墙内和哈勒吉(Khalij);南部区从法蒂玛的城墙到卡巴斯(Kabas)山和城堡;西部区从哈勒吉到卡纳特·斯巴 (Qanatir al-Siba)。这一时期,开罗经济迅速发展,开罗城的内部结构形态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见图3)。

城市内部结构形态的变化主要为商业区的扩展以及城市南部的城市化。商业区的扩展表现在巴扎与商队旅馆的增加。马穆鲁克王朝统治时期,卡撒巴大街的巴布·福图赫(Bab al-Futuh)与巴布·祖微拉(Bab Zuwayla)之间有48个巴扎(开罗共有87个)和44个商队旅馆 (开罗共有57个),这100米宽400米长的地区是城市主要贸易区。[4]开罗的专业化市场主要沿着几条大街道分布,从堪特拉(Bab Qantara)、巴布·哈克(Bab al-kharq)、巴布·祖微拉(Bab Zuwayla)到图伦清真寺(Ibn Tulun Mosque)附近的萨利巴(Saliba)和城堡。[4]城市其他地区的市场主要是非专门的次等市场。这一时期开罗各区的商队旅馆与巴扎的具体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

马穆鲁克时期巴扎数目大量增加,是因为许多次要巴扎的出现。事实上每个区都有它自己内部的再分配小中心即初级小巴扎,当地居民可以在此购买每天的生活用品。[7]巴扎数量的增加导致经济中心的分散化,开罗葛希拉地区的居民区转化为主要的商业区,导致贝伊和官员的宫殿以及普通居民的住宅区逐渐向南迁移。据玛科里兹(玛科里兹处于马穆鲁克王朝中期)记载,公元1420年开罗居民区、清真寺、公共浴池的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

通过图4、图5可见,玛科里兹时代的开罗的人口主要集中在葛希拉区,但随着开罗商业活动的不断发展,商业区向居民区扩展,城市的南部与西部慢慢发展起来,尤其是西部。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开罗城的城市内部结构又有了新的变化。

首先是商业区不断扩大。从玛科里兹时代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时期,巴扎的数量由87个增加到145个,商队旅馆则增加了6倍之多。[8]商业区面积的扩大与贸易行会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时期城市经济的生命力。15世纪开罗城的主要商业活动的地区局限在卡撒巴及其附近大约32公顷的地区,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时期,商业区的面积达到58公顷。[6]其次是居民区向城市西部延伸(见图6)。玛科里兹时代,开罗有38个居民区,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时期,开罗有71个居民区,[6]两个时期的各区人口分布情况如图7所示。通过图7可以看出,玛科里兹时代开罗人口主要集中在葛希拉区,南部地区有所发展。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时期,葛希拉区的居住区分布数量下降,城市南部与西部区得到发展,尤其是西部区。开罗西部地区开发始于16世纪,在1700年左右达到顶峰。勃卡特·阿兹拜科耶区(Birkat Azbakiyya)的发展则大致始于1720年。17和18世纪,部分埃米尔(伊斯兰国家对王公贵族、酋长或地方长官的称谓)离开南部区,西迁到更别致的阿兹拜科耶区,到18世纪,47.7%的埃米尔住在哈勒吉的西岸。再次是清真寺、公共浴室数量的增加。玛科里兹时代开罗城内有146座清真寺,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时期,开罗城内的清真寺多达243座。玛科里兹时代开罗城内的公共浴池为58个,奥斯曼帝国时期开罗总共有77个公共浴池。

总而言之,构成开罗城的六个要素的分布组合构成了开罗城市的功能区分布。城市的中心由清真寺和宫殿组成,官员的住宅围绕在宫殿与清真寺的周围,这一区域构成了城市的统治权力行使区,也就是宫殿区与官署区。在宫殿与清真寺周围兴建有宗教学校、公共浴池与巴扎,是为公共活动区。围绕在巴扎周围的是大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居住区。一般民众的住所分布在城市的外围,是城市的私人领域。一般民众的居住区通常由一条条狭窄的街道构成,每条街道又会分出许多条小巷,往往是死胡同,与街道一起构成一个街区。每个街区都相对封闭和独立,区内有自己的清真寺、巴扎和公共浴池。居住区与市中心之间以及各居住区之间由大门、围墙或其他障碍物隔开,在晚上或是在紧急状况下这些大门将会关闭。居民区内的居民是按部族、宗教信仰、行业而分别聚居在不同街区,不同信仰、行业和部族的人们相互隔离。

(二)古代开罗城市外部结构形态演变

城市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组成了城市外部轮廓特征。古代开罗城市外部结构形态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图6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时期(1517—1798)的开罗(据安德烈·雷蒙《开罗》书中图4改绘)

图7 玛科里兹时代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开罗各区居民区分布

首先是城市道路系统的不断完善。开罗城建成之初,城内只有一条主干道,大小宫殿分布在道路两侧。阿尤布王朝统治时期开罗的卡萨巴大道向南延伸至萨拉丁东城墙的第五个城门,即Bab al-Safa城门。据赵汝适记载:“开罗街阔五丈余,就中凿二丈深四尺,以备骆驼马牛驮负货物,左右铺青黑石板,尤为精致,以便往来……”[9]到了马穆鲁克时期,城市道路不断增加,除卡撒巴大街外,还有堪特拉(Bab Qantara)、巴布·哈克(Bab al-kharq)等城市道路纵横分布在开罗城中,开罗城沿着道路向四周延展。1517年奥斯曼土耳其素丹塞里姆一世征服埃及后,开罗开始衰落,但城市道路在马穆鲁克时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南部与西部,城市道路体系不断完善。

其次是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法蒂玛王朝营建开罗之初,开罗城的总面积为340费丹(136公顷),其中,大约75费丹修建宫殿,35费丹作为花园,35费丹作为广场,剩下的200费丹修建兵营,供驻扎部队之用。[5]1087年,巴德尔·加麦利通过建立石砌城墙和一系列新的城门使城市面积得到了扩大,比建都之初的城市面积增加了34公顷,扩大的部分主要在南北部。[4]阿尤布王朝时期,萨拉丁通过修建城墙将萨拉丁城堡、福斯塔特、阿斯卡尔、嘎塔伊、开罗全部包括在内,此时的开罗面积得到空前的扩大。随着开罗城市经济的发展,商业区的不断扩展,居民区开始南移,这也促使开罗城的面积的不断扩大,马穆鲁克时期开罗的城市总面积约450公顷。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时期,开罗城的总面积扩展到730公顷,扩大的部分主要是城市的南区与西区,葛希拉区变化不大,城市的北区发展比较缓慢。

最后是城市外部形状的变化。法蒂玛王朝统治时期,开罗由于四周由围墙环绕,呈长方形,并且相当整齐。阿尤布王朝时期,萨拉丁打破了开罗的封闭性,开罗与城堡,以及另外三座军事城镇被萨拉丁城墙包围在一起,统称开罗。此时的开罗为不规则形,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法蒂玛王朝时期的开罗虽与城堡、三座军事城镇组成一体,但是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直到马穆鲁克王朝时期,城市的构成要素才慢慢将这些间隙填满,而成为真正的整体。马穆鲁克时期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开罗城市面积不断扩大,而城市的外部形状仍是不规则形。

二、古代开罗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10至18世纪末,开罗城无论是内部结构形态,还是外部结构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开罗城市形态的演变呢?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了开罗的城市规划以及后期城市形态的演变,良好的区位优势是一个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无论是福斯塔特、阿斯卡尔、嘎塔伊,还是开罗,它们的共同点是分布在尼罗河河谷地区。从10至18世纪末,尽管开罗的城市形态在不断演变,但其总是在沿着哈勒吉运河发展,因为这一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其次,城市形态的演变亦受到统治阶层意志的影响。法蒂玛王朝定都开罗后,哈里发们在几位重要大臣的协助下,规划了开罗的城建。焦海尔、巴伐利修建环绕开罗的城墙,使开罗成为一座封闭城,普通百姓不得进入。由城墙环绕的开罗外部轮廓呈方形。萨拉丁王朝时期,萨拉丁修建了囊括了福斯塔特、阿斯卡尔、嘎塔伊、开罗的城墙,打破了开罗的封闭性,使此时的开罗的外部形状呈现为不规则形分布。

再次,伊斯兰教是影响开罗城市形态演变的重要因素。埃及进入到伊斯兰教时代后,伊斯兰教对埃及城市设计与规划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城还是镇,它们的面貌首先是由于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10]。伊斯兰教是城市的宗教,它的宗教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开罗的城市建筑的设计与布局。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象征,“清真寺像犹太会堂和大教堂一样,是城市必备的一件事。”[11]清真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统治者的宫殿分布在清真寺的周围。

图8 玛科里兹时代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时期的开罗巴扎与商队旅馆数量[6]

最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开罗城市形态演变的根本动力,尤其是农业与商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与生产原料,也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与市场。在农业发展的支撑下,开罗城市经济不断发展,一直到18世纪初开罗仍保持国际贸易的主要中心地位。开罗商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城内巴扎与商队旅馆的增加,具体情况见图8。开罗城市商业的发展,导致中心区的巴扎不断增多,城市中心区的居住区开始转化为商业区,城市中心的居民开始向南迁移。居民区的南移促使开罗南区的城市化,在居民区南移的同时,商业区也不断向开罗南部延伸,从而导致开罗的贵族与百姓向环境更为别致的西部区转移。商业区与居住区的扩展与延伸直接促使了城市形态的演变。

三、结语

纵观古代开罗城一千多年的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出开罗城市形态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城市内部结构形态与外部结构形态两个方面。

首先是城市内部结构形态:古都开罗在建都之初是一座封闭的城市,城中的功能分区较为简单,形成了以宫殿和清真寺为中心的权利中心区,以广场为中心的公共活动区以及为军队、部落安排住所的居住区的城市布局模式。阿尤布王朝统治时期,开罗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与福斯塔特、阿斯卡尔、嘎塔伊成为一个整体,统称大开罗。随着时间的推移,开罗的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商业区不断向居民区入侵。居民区在商业区的不断入侵之下,先是向城市的南部迁移,继而向西部扩张。

其次是城市外部结构形态:一是城市的外部形状的不断变化。法蒂玛王朝时期开罗由城墙环绕,呈方形。阿尤布王朝时期、马穆鲁克王朝时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城市平面形态为不规则形。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798年开罗的建筑面积是730公顷,约是法蒂玛王朝时期开罗城市面积的5.4倍。三是城市道路系统不断完善。开罗城建成之初,城内只有一条主干道。随着城市的发展,开罗城内道路数不断增加,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东西向的道路跨过哈勒吉运河,延伸至西部地区,与南北向的道路交织,形成密集的道路网。

开罗城市形态的演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城市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伊斯兰教、统治阶层的意志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政治、军事、社会心理等。

[1]王慧芳,周恺.2003—2013年中国城市形态研究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4(5):689-701.

[2]车效梅.中东伊斯兰城市研究——对开罗、伊斯坦布尔、德黑兰的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4.

[3]Lane-Pole,Stanley.A History of Egypt in the Middle Ages[M].London:Rotledge,2008.

[4]Raymond,Andre.Cairo[M].Trans.Williard Wood.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赵培森.开罗城的历史变迁[J].西亚非洲,1984(4):73-75.

[6]Raymond,Andre.Arab Cities in the Ottoman Period:Cario,Syria,and the Maghreb[M].London:Ashgate Variorum,2002.

[7]Serjeant.The Islamic City[M].Paris:UNESCO,1980.

[8]车效梅.中东中世纪城市社会结构分析[J].世界历史,2011(1):79-88+160.

[9]沈福伟.中国与非洲——中非关系两千年[M].北京:中华书局,1990:250.

[10]费舍尔.伊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50.

[11]Alsayyad,Nezar.Cities and Caliphs:on the Genesis of Arab Muslim Urbanism[M].Westport,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91.

K86

A

1671-9123(2017)03-0028-06

2017-04-06

焦润峰(1990-),男,安徽芜湖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卞建宁)

猜你喜欢

城市形态巴扎居民区
伊朗逛巴扎,体验平民生活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夏季采药活动的调查研究
今非昔比的新疆“巴扎”
“熊”视眈眈
高密度城市形态下的规划探索
集萌社
抽象与现实
是谁让危险品企业埋伏居民区?
长三角地区城市形态对区域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分异研究
居民区WCDMA网络深度覆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