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婚服色彩嬗变及其原因探析

2017-10-24梁新莉

关键词:婚纱颜色红色

梁新莉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河洛文化】

我国婚服色彩嬗变及其原因探析

梁新莉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结婚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婚服是婚礼中的重要元素。在传统的婚服中,人们对服饰色彩有特殊的要求,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特点和禁忌。婚服的色彩与历朝政治、经济、风俗习惯、阶级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周代“纯衣纁袡”、唐代“红男绿女”、明代“凤冠霞帔”、民国“粉色旗袍”是其中富有特色的几个阶段。婚服色彩的嬗变与我国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封建等级制度、天人合一的国家观以及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都有着重要关系。

婚俗;婚服;服装色彩

中国婚服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婚服的色彩变迁史,就是中国古代制度史的缩影。上溯到周朝,那时的婚服还是玄衣赤缘,现在为人熟知的大红中式吉服到明朝才确立。从周朝到现代,婚服走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展现了不同的颜色特征,浓缩了不同时期的时代印记。

一、不同时期婚服色彩特点

(一)周代——纯衣纁袡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西周就是最具代表的历史时期。周礼体大思精,博大精深。周朝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国家统治秩序和行为规范,对后世的封建等级制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冠服制度始于夏商,周代时得到了不断完善与发展。周尚礼,讲究尊卑等级,注重庄严肃穆,根据场合不同,穿衣打扮也有所区别。单以色彩来看,以玄纁为贵,款式为上衣下裳制。秦行周制,秦属水,尚黑色,乃至婚礼服都沿用周的颜色,后世均在此色彩和款式的基础上进行变更。

《仪礼·士昏礼》中记载,俊朗的新郎戴着黑帽,身穿青黑色上衣,以及有黑色边缘的浅绛色下裳*衣裳,古代上曰衣,下曰裳(指遮蔽下体的衣裙),今泛指衣服。,带着随从,乘坐着士大夫才能享有的车轿,借着黄昏幽微的烛光迎娶新娘。而此刻的新娘,穿着黑色丝质婚服,站在房中面朝南边等待着人生的重要时刻。周人多占卜,重阴阳平衡,迎娶新娘出发要在白天,黄昏时迎接走,有“阳往阴来”之意。男子为阳,女子为阴,在诸多颜色之中,黑色最为阴,故在傍晚娶属性为阴的妻子,该女子就要穿黑色。不过,礼服主色为黑,却带着红边,体现阴阳平衡的中庸之意。这与现在的中式婚礼里白天娶亲举办仪式,着红色婚服大不相同。

周代以前,先民们有着极为朴素的色彩观,黑即黑,白即白,颜色就是颜色,没有吉凶之分,也不通过此来表现三六九等,这种质朴的色彩观显现了我们古代先民朝气蓬勃、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存观。以后的历朝历代中,尽管颜色运用中遵循“改正朔,易服色”,但是婚俗还是依托传统,体现出阴阳交合的寓意。

(二)唐代——青质连裳

唐朝版图辽阔,国力雄厚,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思想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开创了“开元盛世”“贞观之治”两个鼎盛时期。同时文明辐射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唐朝时期开放包容,文化灿烂,百姓安居乐业,色彩丰富的服饰便应运而生。

汉语中有“红男绿女”的说法,用来形容打扮时尚前卫的青年男女,这个词就是源于唐。唐朝思想开放,用色也颇为大胆,当时的新郎穿绯红色喜服亲迎,新娘头戴华丽珠钗,身穿青绿色襦裙,这便是“红男绿女”最早的出处,表现出喜庆热闹、雍容华贵的景象。晚唐时期,在花钗大袖襦裙、长衫的基础上发展出的钗钿礼服,是当时较为通用的婚嫁礼服。钗钿礼服,层数颇多,穿时必须层层压叠,然后套一个宽衣大袖作为外衫。头发上的佩饰以金银、琉璃为材料做成钿钗,发饰精美且有品级之意。“钗钿礼衣”流传到日本,因地制宜地被改造成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十二单衣”的和服样式。

“青”自古以来便意蕴丰富。周时,青色是天子独有的衣色;汉代,皇帝与后宫嫔妃春季赏玩时穿“青衣”,太子殿称为“青宫”,科举高中多以“平步青云”来形容;唐朝时九品官员着青色官服。作为五行正色之一的青色,在女子婚服中出现,也是具有庄重意义在里面。唐朝世风豪放、不拘小节,男子在结婚时可以穿绯红的四品官服,女子受的约束也较少,地位得到提高,意识也随之觉醒,在一生只有一次的婚礼中,她们也追求奢华夸张。

(三)明代——煌煌如日

新娘穿红色礼服的习俗,是到明朝才确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经历了长达1 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之后,走向了新的高峰。明初对整顿和恢复礼制非常重视,服制、配饰用度皆有一套系统完备的规定。《明史·舆服志》中规定,寻常百姓结婚,可以穿九品官服,但不许用黄色。当时的人们认为,男人要娶到妻子,也是一种功成名就,俗称“小登科”。所以,男人在结婚那天,即使是一介平民,也可以破例穿上九品官服,过过“官瘾”。女子出嫁,头戴凤冠、身披霞帔,享受贵妇级“官太太”的殊荣。而黄色乃皇家专用颜色,普通百姓用了就是僭越。

不仅黄色,红色在明初也有明确规定。洪武年间,礼部官员搬出了服色五德论,认为明朝火德,应尚赤,因此,红色被皇家独专。而到了明朝的中后期,政令功效削减,布衣也大肆选用红色作为婚服的主色,红色甚至成为了“炫富”的颜色。色彩本无贵贱,但人们总有向上层阶级攀近的心理,认为穿着如皇家一般的“红色”,便可大富大贵,享受荣誉和敬仰。“一种服饰风格被有社会地位或威望的人所引进并伴随着合法化。这种认可不可避免地像人群中的大多数扩散,模仿领袖穿戴的服饰风格具有帮助个体认同权威人物的作用,于是,这至少可以在心理上弥补他们与权威之间的差距。”[1]

颜色在使用之初并没有特别的深意,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含义越发独特。中国历史上,最初盛行的便是“红色”。到奴隶社会,逐渐把“五色”与“五行”“五德”联系起来,每一个颜色代表一“行”和一“德”,如表1所示。周尚红,属火德,隆礼。汉明时期,起于南方,同样属火德、尚红。两个朝代对于汉民族影响深远,此后,红色渗透到了中国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国文化基奠与传承的典型代表之一。正红色是华夏同胞凝聚力的体现,炎黄子孙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情感,亲切地称其为“中国红”。历经时代沉淀,中国红的内涵已经深深扎根到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经久流传。

表1 “五色”“五行”与“五德”对照表

(四)民国——清新圣洁

民国时,政局动荡,封建专制统治与民主改革交相出现。列强在瓜分中国、攫取利益的同时,传播着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清末的政治改革在民国得到延续,多年来思想控制的枷锁崩坏,民智大开,民众有了充分的言论自由;知识分子受到政府的极大重视,有了著书立说、表达和传播自己独立、自由思想的平台。同时,孙中山倡“五权理论”,剪辫易服,宣扬自由平等。国内局势的混乱、西方思想的传入、科学与民主思想的滋生,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自由的土壤,一时间呈现出了保守与开放并存的局面,反映在婚服色彩上也如此。“‘新旧并呈、中西杂糅、多元发展’,成为民国时期婚礼嬗变的主要特征。”[2]235

民国的婚礼在社会上表现出新旧交织的一面。旧式婚礼受传统礼教制约,等级有序,仪式严格,而新式婚礼简洁神圣,程序简单,繁文缛节较少,受到当时新潮人士的追捧。1922年12月3日的《申报》中记载,即使是已经退位的皇帝溥仪,举办婚礼也延续着因循守旧的作风,极显奢华夸张之能事。到了1927年,蒋宋联姻。“蒋介石着黑燕尾服,白色衬衣,条纹西裤,银色领带,戴雪白手套。宋美龄穿白色长裙礼服,身后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纱,手捧一束康乃馨。”[3]蒋宋婚礼在当时影响巨大,起到了定装的效果。后来新郎着西装、新娘白婚纱成为了“赶时髦”的标配。20世纪30年代,婚服样式又有改观,“粉色缎面长款旗袍,上半身款式为长袖、高立领、斜襟、袖子合体紧小。下半身为席地西式长裙款式,底摆较为宽阔,两侧开有短衩。外有透明质地蕾丝头纱,并配有白色西式长手套和捧花”[4]。1935年4月3日,全国首届集体婚礼在上海市政府的大礼堂举行,“参加者共57对新夫妇,按统一要求,新郎均着蓝袍黑掛,新娘均着粉红色软缎旗袍,头披婚纱,手持鲜花”[2]226。在东南沿海的开放地区,传统的“凤冠霞帔+大红婚服”已经逐渐过时,人们更愿意穿粉色旗袍或者白色婚纱迎接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粉色是西方白色文化与中国红色文化交融产生的间色,既吸收了白色圣洁的美感,又体现着红色的喜庆大气。粉色的流行,不仅是婚服色彩的转化,更是人们接受新文化的心理转变。受传统丧葬仪式影响,当时着白色婚纱的女性是时代革命的先驱者,非大城市中的新式女子不穿,这些女子普遍是接受了西式教育,有着外国留学的教育背景,对于中国旧式文化有着迫切的革除弊端的想法。因此,民国时期大力倡导穿新式婚纱,不仅是追求时尚,更是更新思想、变革社会的需要。主流意识的混乱,折射在婚服中,表现出了社会中“红色袄裙、粉色旗袍、白色婚纱”的局面。

二、婚服色彩嬗变原因探析

(一)生产力水平的演变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决定婚服色彩的基础和先导性因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早期先民的服饰以白、黑、赤色为主。随着染布技术的发展,服色也不断地丰富起来。东汉时期,从我国的云南大理发展起来的绞缬技术,配合着后世发展起来的蜡染、夹缬技术,为我国服色的丰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唐国力强盛,仅吐鲁番进贡大唐的丝织品种,颜色就有20多种。现在,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稳步前进,人们可选择的婚服色彩不再局限于每个朝代的主流颜色,范围不断扩大。

(二)尊卑等级秩序的影响

先秦时期,我国已经有了用服饰颜色来区别贵贱的观念。秦朝建立了等级分明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成为了延续中国2 000多年的正统制度,服色等级观也不断形成。隋唐之后,服色等级观念空前强化,上至不同阶品官员,下至不同职业的平民百姓,服色皆有所不同。唐朝认为,赤黄与太阳同色,国无二君,制度上承认黄色的正统地位。高祖李渊颁发舆服令,依据身份地位不同区分不同的衣着、颜色。明确规定,黄色乃皇族专用之色,三品以上为紫,五品以上为赤,六品绿,七品青。紫、红、黄三色都为权贵所穿,青、绿则有卑贱之意。

(三)天人合一与“五行”“五色”观

中国古代婚服作为最庄重的礼服之一,其色彩包含了“天、地、人”三者的协调统一。红、黄、青、黑、白五个颜色作为基础原色,凌驾于其他复色之上,具有区别贵贱等级、上承天意的作用。红色自古至今都作为一种祥瑞之色,周朝以红色为大吉之色,明朝之后红色婚服作为传统婚服的主流。秦朝水德,以黑色为贵,文武百官上朝都穿黑色。汉土德,“天地玄黄”,黄色象征土地,汉取代秦后为皇家专用之色。青色,多为布衣颜色,是卑贱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时,一度以“白色”作为婚服颜色,宣扬高雅素洁之意,但在中国主流历史中,白色多为丧葬所用,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中国婚服演变史,是朝代更迭演进的结果,历朝历代的婚服都在很大程度上宣扬着天子的意图。

(四)思想文化的渗透

西周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封建礼制,礼制文化渗透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维持着2 000多年封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礼记》讲君臣有别、长幼有序、男女有异。历朝开国皇帝,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在建立王朝之初,便制定了一系列系统完备的规章制度。纵观整个婚服色彩演变史,礼制文化无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民风思想文化的保守与开放,对婚服有着重要影响。保守的思想传统深受制度制约,婚服颜色的选择严格按照正统要求。而社会思潮活跃,民风开化之时,百姓制作婚服,增添了自身的个性化色彩,约束较少,便出现了有违“正统”的服色。例如魏晋南北朝昙花一现的白色婚服,便是其中代表。

三、现当代的婚服特点——色彩纷呈

当今的全球局势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世界连成了一个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良好的国际氛围使得各国的文化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国婚服也趋向于高端定制化、形式多样化,体现着中西合璧的特点。婚礼中,较为常见的穿着是:新郎身穿西装,新娘穿白色婚纱,各自胸前佩戴红色胸花举行婚礼仪式。敬酒时,新娘换上中式改良旗袍进行宴饮招待,这种白加红的模式在中国颇受欢迎。但现代人个性彰显、视为活跃,婚服并不简单拘泥于红、白两色,而是具有着色彩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当代婚服的颜色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现状。婚纱会有蒂芙尼蓝、马卡龙粉、香槟色等各种富有时代感的色彩相搭配,与婚服材质相映衬。由于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很多从未出现过的金属色也点缀在了婚纱中,人们对新色彩的应用越来越得心应手。在民国时,人们对白色婚纱的选择还处在敬而远之的少部分人的选择上,但随着全球化加深与文化的交流,人们的迷信思想逐渐消失,西方白色婚纱的清新、圣洁、简约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对色彩的选择也越来越科学化。作为中国祥瑞的代表,红色的运用更为普遍;黑色一直有庄严肃穆之感,现代在晚礼服中多有使用。同时,紫色婚服代表高贵,粉色婚服温柔优雅,香槟色雍

容华贵,绿色朝气蓬勃。

四、结语

传统婚服中,人们以色彩作为区分身份贵贱等级的手段和标志,对色彩表现出强烈的迷信崇拜。阴阳五行家提出的“五德终始说”,与“五色”“五行”,为历朝的封建帝王的统治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不同的社会制度,冠服的色彩也会相应变迁。随着世界各国联系的加深,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民主化进程与个人独立意识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中的忌讳越来越少,婚服的选择越发趋于科学和个性化,呈现出绚丽多姿、欣欣向荣的局面。

[1]玛德琳·霍恩.服饰:人的第二皮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10.

[2]刘志琴.近代社会生活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邓志伟,胡申生.上海婚俗[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155.

[4]刘瑜.中国旗袍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44.

TransmutationofChineseWeddingDressColorandItsReasons

LIANG Xin-li

(SchoolofPhilosophyandPublicAdministration,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1,China)

Marriage is a person’s life event, wedding dress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wedding. In the traditional wedding dress, people have extraordinary requirements on the color of clothing, each dynasty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aboos. The color of the wedding dress is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stoms and class relations of the dynasti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Zhou Dynasty “Red clothing edge of the black deep clothing”, the Tang Dynasty “red male green woman”, the Ming Dynasty “A chaplet and official robes”, the Republic of “pink cheongsam” features. The evolution of the color of the wedding dress has an import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our country’s ancient productive forces, the feudal hierarchy, the national view of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and the ideology and culture of different periods.

wedding customs; wedding dress; color of clothing

D669.1

A

10.15926/j.cnki.hkdsk.2017.05.002

1672-3910(2017)05-0009-04

2017-04-08

梁新莉(1993— ),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比较政治学研究。

猜你喜欢

婚纱颜色红色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鑫六福珠宝 钻石婚纱·寻找待嫁的你
GowN Abroad
追忆红色浪漫
认识颜色
美丽的婚纱
特殊颜色的水
和颜色捉迷藏
婚纱摄影颠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