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金融合作
2017-10-24兰日旭
□兰日旭 曲 迪
(中央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金融合作
□兰日旭 曲 迪
(中央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金融已经贯穿到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相关的各个领域。受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衍生出了众多金融合作的机遇。在以互联互通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由国内金融组织、“四行一金”为主体的区域性金融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为中心的世界性金融组织构成的立体式金融合作网络。面对沿线国家和地区日益增加的巨量金融需求,今后应该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金融合作创新,积极加强沿线各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化和创新型“互联网+金融”在各国的应用。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创新
自2013年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构想以来,“一带一路”倡议不但成为我国推动区域合作、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全新战略,而且是中国与亚太直至东北非及欧洲在内的广大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经济战略。目前,中国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66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全方位的沟通和合作,金融则贯彻于各个经济合作领域之中。2017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明确表明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显然,如何认识、做好“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金融合作,就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和沿线国家、地区的实际,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供需和保障体系,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多元化融投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服务网络。本文尝试从“一带一路”中的金融供需入手,深入系统分析现有金融支撑的基础上,如何更进一步创新金融合作,以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建设走向深化。
一、“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金融合作机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绝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它们尽管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但经济发展缓慢,资金普遍短缺,技术水平不高,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着它们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根据索罗模型,在劳动力、资源充裕而资金短缺的条件下,增加资金供给能够迅速提升资金的边际收益率,并加快经济增长。显然,沿线国家和地区资金匮乏,给“一带一路”战略建设营造了大量的金融合作机遇。
(一)互联互通中的巨额资金需求
习近平提出现阶段“一带一路”建设应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率先实现亚洲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中国愿通过互联互通为亚洲国家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确立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实现亚洲国家之间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优先部署中国同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而“一带一路”沿线66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型国家均对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巨大需求,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升级换代,因此沿线各国普遍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巨大的建设资金缺口。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预测,发展中国家每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约需要1万亿美元,但想要保持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满足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估计到2020年之前至少每年还存在1万亿美元的资金缺口[1]。2017年6月,《“一带一路”与全球绿色基础设施投资的未来》报告指出,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缓慢而需求巨大,特别是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对外基础设施投资低迷的条件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不平衡问题变得愈加严重。受城镇化、人口增长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推动,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将达到65~75万亿美元。2017年,亚洲开发银行发布《满足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报告中显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要想保持现有经济增长的趋势,到2030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总计将超过22.6万亿美元。若将气候变化减缓及适应成本考虑在内,此预测数据将提高到26万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进一步警告,亚洲国家到2030年还需要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26万亿美元以抵御贫困、促进经济增长和应对气候的变化。
以上各个机构对基建投资等引致的资金缺口预测虽然在数值上存在较大差距,但从这些金额来看,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存在巨额的潜在投融资需求。“一带一路”倡议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互联互通的先导,随着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建设,将彻底改变目前制约沿线各国深化合作的薄弱环节,为日后的经济合作奠定基础,也将为全球基础设施投融资提供示范作用。然而,要实现“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目标,在巨额投资需求下无疑给我们创造了满足巨量金融需求合作的机遇。
(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满足巨额的资金融投需求,必然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在我们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我国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时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增强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公平分享金融成果。而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完全顺应了普惠金融的潮流,有利于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金融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联。目前,与日益增长的经济金融创新与发展需求相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金融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仍然无法满足巨额的金融需求。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以社区银行、互联网、电信支付为代表的普惠金融发展;运用国家开发银行等开发性金融提供助力;推动商业银行开展网络化布局,为贸易、投资等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同时,积极发挥本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显然,“一带一路”建设,归根结底就是要加强和深化与沿线各国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由此势必牵涉到国际货币的支付与清算、货币互换、国家间金融监管合作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只有拥有了相对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才能扩大资金融通,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保障资金安全,增强资金流向的吸引力。目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66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有助于保证金融市场高效运行和整体的稳定发展,在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带动下,各国可以更有效地推动以互联网、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等为核心的普惠金融的发展,加强经验交流,也为“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提供多渠道、广覆盖的金融服务。显然,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一个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就成为今后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金融合作的迫切需求。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
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以美元为主的全球货币流动正在减缓,种种迹象表明,美元荒已不同程度出现,而人民币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已经成为全球六大国际货币之一。我国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收付和清算,使人民币得以补充和满足全球经贸对稳健货币的需求。“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发展新兴产业,需要更多的稳健货币,由此可以预测到我国人民币凭借利率低且储量大的优势,未来几年的需求量必将变得更大。
至2016年,人民币已经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第二大跨境收付货币,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快速成长,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已经逐步从贸易领域扩展到了金融领域[2]。截至2016年8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跨境人民币实际收支为8.6万亿元人民币,占同期跨境人民币实际收支总额的13%[3]。中国人民银行与“一带一路”沿线2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为1.4万亿元,与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人民币清算行,均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计价、结算、投融资货币;与卢布、林吉特、澳大利亚元、新西兰元等实现了直接交易,并在一些国家成为储备货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不仅使“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这也为“一带一路”战略建设货币稳定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人民币产生了巨额需求。
此外,伴随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加深、贸易往来深化,彼此之间的资金流动等必然会催生众多金融合作的其他机遇。
二、“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现有金融合作基础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所引致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合作机遇,从已有的金融资源配置来看,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金融合作基础。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中国为主的沿线国家内部金融资源、沿线国家之间的金融资源互通以及区域性或国际性金融组织的金融资源支持。
(一)国内金融组织网络的支撑
与“一带一路”沿线中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相比,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至2016年底GDP总量达到744127亿元人民币,占据世界GDP总量的14%以上。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拥有大量的资金储备,有着一定的剩余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口。“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一直是“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等投资的主要资金供给国,我国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控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等给予沿线各国以优惠的信贷支撑。至今,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一个由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和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的国内金融组织网络以对接沿线国家的金融组织,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初始资金。
截至2016年初,“一带一路”沿线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2%;与此相对应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6%。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海外贷款总额为3250亿美元,中国进出口银行为3600亿美元;两家银行合计海外贷款总额6750亿美元,达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0%。一年以后,上述两家银行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贷款1018亿美元,占海外贷款总额的15%。到2017年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5%。具体到各个金融机构的分布上,中国银行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间项目的各类授信额度达到600多亿美元;国家开发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累计发放贷款1621亿美元,余额1122亿美元,占全行国际业务的35%,而且30%以上贷款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占其海外投资的18%;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累计发放贷款2988亿元美元,重点投放在设施联通、经贸合作、产业投资、能源资源合作等领域;中国工商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已储备208个项目,累计投资2208亿美元;中国建设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已储备176个项目,累计投资3000亿美元,重点投放在电力、建筑、矿产、交通、油气、通信等领域和行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上累计贷款额虽然仅占其对外投资的一小部分,但它们的未来投放则具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2017年,钱克明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截止到2016年,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总额累计超过3万亿美元;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额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的合同金额3049亿美元;我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根据我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的217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的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205.4亿美元,同比下降48.8%。然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43个国家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9.5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14.4%,相比2016年同期上升5.4个百分点。
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指出,沿线66个国家和地区共涉及总人口达46亿人,占世界人口的62%,所涉及的土地总面积50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面积的39%,GDP总量23万亿美元,占世界的31%[12]。虽然沿线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个别国家和地区还冲突不断,但是各国均建立起一个初步的直接融资市场且有广阔的发展潜力,这也为各国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良好的金融基础。截止2017年5月,中国国家标准委与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化机构签署合作协议,通过标准互认,有利于拓宽各国间双向、多向投融资渠道,吸收更多的外来资金支持。显然,以现有的融投资总额来看,中国与沿线各国政府和金融组织对“一带一路”建设展开进一步投资的潜力相当巨大。
从以上国际、国内的数据资料可以看出,中国国内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金融网络”用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有着相对充裕的国民储蓄和外汇储备,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和政策性银行贷款规模和范围也将有序扩大。
(二)区域性金融组织网络的支持
“一带一路”沿线66个国家和地区,横跨亚非欧三大地区,各国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大、国情极其复杂。在此背景下,仅仅依靠中国一国的投资是难以满足沿线国家和地区巨量的金融需求。毕竟,“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不是中国的“独角戏”,而是与沿线国家的“合奏”。对此,我们在国内金融组织网络支撑下,需要构建一个区域性金融组织网络以加强金融资源的互通与整合来实现整个区域的金融基础设施联通,同时以此为依托整合沿线各国闲散的金融资源。
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现有区域性融资平台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资本规模来满足沿线各国的前期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见表一。
在这些区域性金融组织的支持下,我国还同时加快了建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步伐。至此,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四行一金”(即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专项长期开发投资基金——丝路基金)为主体、兼及沿线的区域性金融组织构成的区域性金融组织网络。
表一 “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性金融组织的资本规模 (单位:亿美元)
显然,依托上述区域性、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投融资支撑。例如,亚投行仅在2016年就为7个国家共9个能源和基建项目贷出17.3亿美元,撬动公共和私营部门资金125亿美元;丝路基金的投资领域至今主要集中在水电、天然气等能源领域,实际投资额截至2016年12月29日已经达到约40亿美元;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也于2016年10月联合俄罗斯直投基金与中国能源工程集团,开始了首个投资项目。显然,为了加强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性金融支持,应该不断打造新型合作平台,不断创新融资机制。
(三)与世界性金融组织的联结
世界性金融组织虽然不是“一带一路”沿线和地区主要的投融资平台,但是世界银行及其附属金融组织(即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这些传统的国际多边金融组织一直为全球中等收入、低收入、贫穷国家和地区提供资金、技术和项目等援助。
在2016财年,世界银行向会员国等投放了642亿美元,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据其中的60%。截止到2017年初,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对“一带一路”建设投放的贷款、赠款、股权投资和担保金额分别为656亿美元和600亿美元;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IDA)对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欧洲和中亚、南亚等我国“一带一路”建设规划集中的区域累计发放贷款459亿美元,投放资金主要分布在能源和采矿、卫生和其他社会服务、工业和贸易、交通、供水和卫生设施和防洪领域,贷款支持占比分别为16%、12%、9%、14%、11%;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签署了《关于建立中国-基金组织联合能力建设中心谅解备忘录》,IMF表示将在政策协调与能力建设方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专业上的培训,保障基础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以及各个层面上的协作,未来将会通过融投资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帮助。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提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本输出和原材料掠夺,而是由中国倡议,以东道国为主体,共商未来、共建渠道、共享成果。到目前为止,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有意向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近年来“一带一路”的发展得到了世界金融组织的认可和支持,这也为未来“一带一路”建设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坚实的金融后盾。
三、“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金融合作创新
“一带一路”所隐含的巨量金融需求机遇,虽然已经拥有了一定的金融合作基础支撑,但是为了提高现有金融组织的资金运作效率,今后还必须加大沿线各国之间的金融合作创新,以克服“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金融困境。
(一)以支付为主体的金融基础设施创新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虽然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巨大,但是它们的金融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阻碍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通过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了加强以支付为主体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应该推进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支付媒介,推广人民币为载体支付媒介的支付方式在沿线各国的应用。
2017年,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金融支持》报告中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发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企业“走出去”的前提和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少数国家和地区的信用体系和法律监管比较成熟,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市场环境不稳定,安全性较差,业务范围开展较窄,也表明其互联网支付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一带一路”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积极推行网上银行作为互联网支付服务的主要提供商,以利于国家间、跨国企业间、企业内部转账领域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可以继续推广以第三方支付、银行卡清算组作为互联网提供商。“一带一路”投融资以政府和区域金融组织为主导,积极推行G2B(政府和企业电子商务交易)互联网支付模式,加快拓展G2B网上支付业务与区域范围,发展新型G2G、B2B、B2C、C2C以适应“一带一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二)“一带一路”中的“互联网+金融”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沿线各国实现金融的互联互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不同的金融机构应该在不同阶段和领域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开发性金融机构应该承担起前期基础建设资金的投入,传统金融机构应该为制造业等行业提供国际金融服务,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深入,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主体业态应当发挥出创新金融的特征,为众多贸易往来企业提供更加快捷的资金支持,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众提供多元化的消费金融场景。
当前,世界范围内金融科技(Fintech)呈爆发式增长状态,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正在成为深化“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功能的催化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应积极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它将有效地填补传统金融服务上的不足和空白,确实助力化解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麦克米伦缺口”难题,为沿线国家提供更加细分化、更加专业化、更加灵活化的金融服务。因此,“一带一路”下的互联网金融将是实现资金融通和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化
2017年,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沿线国家和地区应该进一步深化金融合作,扩大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有序地推进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我国积极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我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
目前,“一带一路”区域内国家、地区之间的资金往来都以美元来结算,这样在资金流动上必然会产生汇率流失的风险。在沿线各国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的融投资上,资金流动规模巨大,再加上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较多,资金往来频繁,汇率流失风险就会造成很大的融投资资金损失,成为融投资资本充足、高效运用的障碍。因此,沿线各国发展本币互换、结算,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66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区域内币种不统一,原有贸易结构多采用美元结算,但美元的两端仍是不同国家的货币。推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中的深化发展需要依靠强大的清算系统,特别是在网络金融的环境下,清算系统更加重要[4]。一方面,我国应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和全球清算体系建设,实现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的高效安全,加大支持境内机构使用人民币对外贷款和投资;另一方面,目前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在境外接受程度有限,跨境人民币业务推广及相关金融市场建设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四、结论
通过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合作的梳理和分析,我们明显可以得出如下一些结论:一是在当前中国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下,国内过剩产能难以消化,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多数处于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两者之间的差异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营造了众多的金融合作机遇。二是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内金融组织和区域性金融组织为依托,初步形成了一个横跨国内、区域性与世界性金融组织构成的金融合作网络。三是面对“一带一路”沿线66个国家和地区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应致力于深化多边金融合作机制,加快金融合作创新,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支付体系建设,推动和深化人民币国际化,带动沿线各国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享金融合作成果。
[1]张衡.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势在必行[N].中国财经报,2017-06-29.
[2]汤柳.“一带一路”金融合作需要提升的四个方面[J].银行家,2016(3).
[3]冯承彦,舒博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影响因素分析[J].对外经贸,2017(3).
[4]张曦.人民币走向“一带一路”趋势明显[N].南昌日报,2015-06-16.
TheFinancialCooperationintheBeltandRoadInitiative
LAN Ri-xu QU Di
(SchoolofEconomics,Central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Beijing100081,China)
Sinc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brought forward,finance has penetrated through every field of cooperation with 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concerned.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resource endow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 between our country and 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concerned,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ic conception has generated a lot of opportunities for financial cooperation.In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centered on interconnection and interworking,a stereo financial cooperation network composed of domestic financial organizations,region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BRICS Development Bank,SCO Development Bank,Silk Road Fund,etc.)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IMF,etc.)has been formed between our country and 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concerned.Faced by the ever-increasing vast financial demand of 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concerned,the innovation in financial cooperation between our country and 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concerned should be strengthened,the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be actively improved,and the internalization of RMB be deepene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internet plus finance” promoted in the countries concerned.
the Belt and Road;financial cooperation;innovation
D616
A
1674-0599(2017)05-0036-06
2017-08-01
兰日旭(1971—),男,福建武平人,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与金融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经济比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金融史与金融理论、中外经济比较;曲迪(1989—),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史与金融理论、中外经济比较。
(责任编辑朱文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