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中高年级作文能力的培养

2017-10-23李晓红

学习导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作文能力小学培养

李晓红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两种能力从低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本文从几个侧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作文能力;培养

从事小学作文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作文课上当老师穿针引线,细致入微的讲解,学生互动的效果很好,可是当学生面对陌生的作文课题时学生就两眼茫然,不知从何如手。常有老师这样感慨,平时语言滔滔的学生到作文时也就无话可说了。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小学教师在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上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兴趣培养学生作文的必要前提

学生的写作欲望是使他们提高写作水平的原动力,只有他们自发地想、自觉地写,才能有时效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要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就需要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做到“情动而辞发”。因此,创境激趣可以说是学生作文的必要前提。教师应努力创设各种有效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写作兴趣。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在作文之前或课堂之外开展一些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上海大学的李白坚教授在教孩子写作文时,就经常开展如做木头人、添鼻子、击鼓传花等等活动。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指导课中,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活动,打破学生惧怕写作的心理壁垒,赋予课堂乐趣,就能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会,就成功取得了写作的情感素材。 “未成笔调先有情”, 此时学生落笔而写,自然就会“有话可说”了。

2 作文的基本素材应该来源于日常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等来思维的。”可见直观形象是小学生接触外界时所得到的主要形象,他们表达的欲望在具体形象、具体情境之中更易激发。一旦感受到美,无需教师的提醒,学生便自发地把这些都书写在纸上。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胸中无竹”,缺乏题材。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将习作活动置身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外部世界,从中寻找说话、作文的源泉,反映生活本色,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身边的新闻,民间的故事,各地的风土人情等,这些围绕在学生生活中的总易被忽略的事物,往往就是打开学生写作思维之门的钥匙。如现在正值我国城乡飞速发展时期,笔者开展了“喜谈家乡新变化”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到社会当中去挖掘素材。由于学生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到的信息,所以描述起來津津乐道,急于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这时再让学生下笔去写,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具有感染力了。

3 阅读和积累是学生作文的语言源泉

学生常因语言表达的单一性致使习作的阅读性、趣味性不强,转变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保证学生能调动自己的语言来直抒胸臆,说自己所想。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课堂内的阅读自不必说,在课堂之外,也可以倡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不为学生的阅读种类设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自主地选择喜欢的读,感兴趣的看,最后以读促思,以读促写。“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益的书籍,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出口成章”的目的。我们平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学生做到“心中有墨”,不再惧怕写作。当今互联网技术已进入千家万户,除了在自己的身边积累素材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畅游”,搜集资料等等。途径是多样化的,可以由学生自由自发地发掘。这样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学生就会养成观察习惯。通过观察,学生积累的素材越来越多,联想就会越来越丰富,作文时思路就会越宽广。

4 赏识评价是学生作文的不竭动力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可见,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性质的,不是艺术创作,不能做过高的要求。学生能否乐于表达,大胆表达,除了学生自己应具备的素质外,对他们习作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的表达难免稚嫩,可正因如此,哪怕只是一个好词语,一个好句子,我们都要对他们予以肯定。如果一味放大他们习作中的缺陷,只会浇灭他们对习作的热情,也会使我们的习作课上起来困难重重。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以正面的、积极性的评价激发学生潜力。得到了教师肯定,学生写好作文的自信心能有所增强,爱上写作。比如有个学生在作文《母亲,我想对你说》中写了五六件关于母亲和“我”之间发生的事,正当我要深入感受他笔下母亲的个人形象时,文段却戛然而止,每件事都“蜻蜓点水”。于是我评价道:“你能细心观察母亲,留心记录母亲在生活中的点滴,并罗列出这么多事例,可见你对母亲的感情之深。但如果你能用个‘筛子把这些事筛筛,详细地只说一两件事,那么老师看你的作文就不会觉得如在云雾里摸索方向,可以更容易了解你的母亲了。”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既给予学生的闪光点充分的肯定,又对他的不足进行点评。这位学生读了评语以后,对自己的作文修改有了明确的方向,修改后交上来的作文质量明显比第一次进步。

5 结语

总之,“积极的诱导可以引起学生写作兴趣,愉悦的心情可以促使学生细心观察,适当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发掘有利的素材,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细心生活、积极积累,作文评改时用上有效的、创造性的评价。相信只要我们在习作的课堂上设计得当,引导有方,加入富有活力的元素,让学生感受到习作时的乐趣及惬意,学生就会改变对习作厌恶、惧怕的态度,也不会再有“无话可说”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就能乐意地加入到习作的行列,而不是把它当做一项学习任务了。

参考资料:

[1]肖双. 以学生生活为基点的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研究[D].延边大学,2015,08.

[2]李盼. 试论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如何从阅读教学中寻找“活水”[J]. 阅读与鉴赏(下旬),2015,12.endprint

猜你喜欢

作文能力小学培养
如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