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视阈下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17-10-23王一茜
王一茜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办高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仍然存在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师队伍不稳定,人才激励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提出关于针对转型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的几点拙见。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转型;发展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民办高等教育异军突起,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鼓励出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等。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办教育的发展所寄予的殷切希望,但民办高校发展存在缺乏科学合理的系统设计、学科同质化、政府支持力度有限、教师队伍建设薄弱等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发展。因此,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为民办高校发展需要思考的关键因素。
一、转型发展视阈下的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一)转型发展视阈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
1. 转型发展的内涵
“转型”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转变,[1]是从一种范式或逻辑向另外一种范式或逻辑的转变,也是一种模式向另外一种模式的转变,还可以是从一种制度向另外一种制度转变。本文所指的转型是社会的转型,具体的是指高等教育的转型。高等教育的转型受社会转型的影响。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生产方式向另一种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在社会生活领域、人们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等方面都会发生变革,主要包括体制转型、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形态转型。高等教育的转型主要属于社会形态转型方面。
2. 民办高校的内涵
民办高校是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的,是国家组织以外的个人组织利用非国家财政资金,举办的面向社会的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学校。其主体为非政府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经费来源靠办学主体自己筹集,其管理自主性强,对于办学内容和特色以及招生等方面可以自主决定。
(二)转型发展视阈下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1. 是国家教育战略发展的需要
2013 年,国家教育部门推动应用技术性大学成立。2014年,国务院总理召开会议,要求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计划引导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2014 年教育部决定将我国600 所高校向应用型和职业型教育转变。民办高校向应用型和技术型院校转变,是顺应国家教育战略发展的需要。
2. 是产业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型产业发展数量不断增加,产业调整进程加快,由此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多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对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导致出现了毕业即失业、企业用人招不够的矛盾现象。[2]因此,民用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的转型发展也是产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 是适应转型期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经济社会的转型对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发展,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要做出调整。一方面,要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实现教师个人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求民办高校的专业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
二、转型发展视阈下的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第一,缺少一定数量的中年支柱性教师。现阶段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的年龄段呈现两极分化,中年教师人数较少,这种偏老或者偏幼的教师年龄结构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创新发展。第二,高层次的教师严重缺乏。民办教师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人才大多分布在学校的管理层,没有参与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因而民办高校的教学很难得到实质性的进步。最后,民办高校的科研领头人没有真正发挥自身骨干教师的作用。很多民办高校的教师多是一些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的所占比例不仅很少,其年龄还普遍面临退休,因而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教学团队。
(二)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外部体制上看,民办高校的管理部门在对高校教师的评优、职称、选修和科研等工作上存在重视公办、轻视民办的现象。从内部管理上看学校管理者的思想认知不到位,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虽然民办高校在发展中认识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意義,但在对其管理上仍存在不合理的制度。学校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培养、教学质量考察等方面没有相应规范的制度。一些专业没有科学的教学计划,课程没有稳定的教学大纲,教材的选用不够规范、科学。
(三)教师队伍不稳定
民办高校中存在大量的青年教师队伍,退休教师人数多,且大多是一些兼职教师,全职教师所占的份额较少。学校的办学成本不足,导致其在聘请教师方面采用的是兼职和全职并举的方式,但兼职教师过多会对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带来制约。
(四)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些民办高校教师的质量参次不齐,首先,教师的准入机制不健全,对教师岗位的安排不科学、对教师的选拔不符合学校实际发展需要;其次,对教师的考评依据不完善,表现为考核指标重视量轻视质,在考核内容的安排上单一、片面;最后,对教师的培训制度不完善,薪资体系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激励效果。[3]
三、转型发展视阈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一)从引进、配套和培养等方面采取措施支持转型期教师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的教师结构要在自身办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积极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且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首先,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及培养模式。民办高校要对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层次进行科学的规划,加强对高职称教师的应聘,并引进一些优秀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来担任高校的兼职教师。另外,高校要建立以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为主要培训内容的教师培训平台,在校企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实现对在职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其次,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配套体制。民办高校要积极改革原有的教师聘任制度以及对教师的评价方法。在学校的资金奖励、绩效考核以及职称评比方面要倾向于双师型教师。[4]再次要形成科学有序的学历结构,对于学校科研的教师队伍要选择一些研究生和博士生担任,对于学校的行政管理、实验室管理、机房管理等要选择本科生担任。最后在职称结构上,要将新生的初级职称教师队伍发展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点,并加强对其的培养力度。endprint
(二)积极转变观念,提升对应用型和职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
第一,校管理层要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对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管理。在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同时,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进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的热情,提升自己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高校也要为教师的发展不断提供必要的条件。比如对于一些有经验教师对职称的晋升和学位的攻读时,学校要积极为其创造发展和学习的客观条件。第三,改变传统管理中对教师的管、卡、压,实现对教师的民主管理,积极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第四,通过专家报告、座谈会等形式,让高校教师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和意义。减少教师对教育教学转型的错误认识,进而形成一种促进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合作力量。
(三)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支持
经费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物质性保障。由于民办高校是一种自我经营的模式,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常出现经费不足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当地政府要适当地对民办高校进行补贴。在经济上,政府要加强对民办高校的支持。例如通过提供低利息贷款的方式实现对高校发展的支持;对高校教师进行财政补贴,提升教师的薪资水平;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加强公司对高校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
要在实现公平的前提下,将教师的聘任制度、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中融入竞争机制。一方面,要将奖励制度贯穿到整个学校教学管理中。加强对教师的正激励,正确处理奖惩,不能顾此失彼,要体现学校各方面机制对教师发展的兼顾。另一方面,要形成一种科学的激励考评机制。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明确具体对教师的考核指标,确定教师的责任目标、考评内容等因素。
四、结束语
民办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学校的數量不断增多,招生人数也逐年增加,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公办教育发展的不足,从而满足现代化教育的发展需要。但在转型时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既要谋求当前发展,又要谋划长远发展。虽然民办高校在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影响因素,但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影响因素,而且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外部环境的改善不是民办高校本身所能完全左右的,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无需赘言,清醒直面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深入分析原因,从内部因素着手,把重心放在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上,在自身实力提高的基础上努力争取外部环境的支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凝聚民办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正能量,真正实现民办高校教师与同级同类公办高校教师享有同等的地位和待遇,从而促进民办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