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佛教文化对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影响

2017-10-23李艳惠

现代交际 2017年19期
关键词:佛教文化民间美术

李艳惠

摘要: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这么一个战乱动荡的历史年代后,在中国很快传播开来,并被封建统治阶级重视及利用。佛教文化对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影响结果属于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个特征。但是它对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影响却是不容我们小觑的。

关键词:佛教文化 民间美术 艺术形态

中图分类号:J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9-0085-01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这么一个战乱动荡的历史年代后,它在中国很快传播开来,并被封建统治阶级重视及利用。到了唐代,佛教及道教更为统治者所推崇提倡,佛教思想在我国的地位进一步得以稳固。这一时期,佛教在与中国的本原文化、儒道思想、民俗文化进行碰撞的过程中很快形成了一种互为融合的状态。所以,民间美术也很快从佛教文化中汲取了营养。我们可以先从民间美术创作中常见的莲花图案来看一下佛教文化与民间美术这一艺术形态的交融结果。

莲花图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在民间美术作品中的,到了北魏时期莲花图案已经普及。莲花出于水,被喻为地与水的阴性符号。莲多子的自然特征适应了多子多孝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需要,所以很快为人们所接受。民间剪纸艺术中的“抓髻娃娃”就有了进一步的世俗化特征,其形态多为“娃娃坐莲花”和“娃踩莲”。在民间艺术创作中,人们又把它和中国传统的鱼多子图腾崇拜观念结合起来,形成多子多福的象征形态,即娃莲纹样组合,例如我们常见的鱼钻莲得娃的娃莲鱼纹样。敦煌莫高窟曾出土过唐代“功德花纸”类的剪纸,诸如《持幡菩萨立像》《菩萨立像》等,其内容与形态特征均出自佛教文化,直接可见莲花造型,并用其敬供佛像,装饰殿堂、道场。明清时期的文化繁荣也促进了“抓髻娃娃”形态进一步世俗化,这种形态特点与广大劳苦民众求生存、盼吉祥的愿望充分结合,并学习同时期的双关语谐音世俗文字游戏,发展为“吉(鸡)庆(馨)有余(鱼)”“连(莲)年有余(鱼)”“连(莲)生(笙)贵子”的娃莲纹样。由于民间美术中常以牡丹喻阳喻男,莲花喻阴喻女,所以“鱼戏莲”中的鱼与莲分别象征了男与女,阳与阴。从民间美术创作者对佛教中莲花形象的大量且自然的应用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自然融合在一起的过程,同时佛教文化的介入也拓展了民间美术创作的构成形式及内涵空间。

再说龙纹形态。汉以前的龙纹形态特征以古朴、写实、庄重为主,形态多出现在器物装饰中,如铜器、漆器、银器等。至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龙纹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其形态开始与佛教题材结合,龙纹与蕃莲、蔓草等纹样糅合,一变汉之前庄重淳朴的形态,呈现出活泼轻盈、飘逸生动、自如流畅的格调。如莫高窟隋代壁画描绘过西王母驾着龙车的形象,其龙的形态用波浪曲线表现,画面动态呼之欲出。随着佛教的传入到其逐渐盛行,宗教美术在寺院道观中也发展起来,至唐宋年代对龙纹的描绘则变得愈加完善精美,唐龙纹形态介于蛇体与兽体之间,龙纹细长旋曲多姿。宋龙纹形态则“穷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谱》的“叙图画各意”中说:“画龙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出)。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屋、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更是对龙纹形态特征从理论上做了详细的描述。此时还出现了很多以画龙知名的佛教徒和道士,在四川的大足石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宋龙纹形态特征充满了佛教内容色彩。

其次,从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美学观的发展过程看,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色彩结构的转变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色彩艺术观中的“五色说”是中华民族色彩美学的基础,五色观念与五行也有明确的比附关系,这在传统色彩观中也有体现:即用色彩来象征方位。如中国传统的“四神纹”。也正是红、黄、蓝、白、黑这“五行色”,构成了中国的宇宙色彩观念体系。相对于佛教色彩美学,其色彩也极富象征寓意,如把恶行引起的果报称为“黑”,而把善行所引起的果报称为“白”,白色在佛教中是圣洁的象征。因此佛教内容的纹样往往会用“白色”来象征菩提之心。

自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就促使中国传统的色彩美学观念趋向自發追求精神层次的自由阶段。儒、释、道三家美学思想在中国并立,佛教的色彩观与儒、道两家互相依存而又有冲突,一并构成了我国传统色彩美学象征性的领域。如佛教色彩将金色用于佛像之身,寓意圣洁崇高,这与儒家将金色作为“正色”的思想于外在形式上达成统一。而佛教“寂无”和“静”的主张与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比较接近,在色彩寓意上,尤其是黑色与白色,却在各自的领域中各有不同,使得一种色彩拥有多种象征性语言。

汉以前,中国绘画以五行色为主,并以黑红为主色调,这在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绘画中都有很好的体现。自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以石青、石绿为主的蓝绿色调丰富了中国传统的绘画色彩体系。以克孜尔石窟壁画为例,其色彩运用的最大特点体现为,以青绿为主调,多用石青、石绿等富有装饰性的矿物色。这种色彩特征与佛教文化的色彩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敦煌早期石窟壁画也多以石青、石绿为主构成冷调色彩的绘画。由此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原文化、儒道文化、民俗文化的自然融合使它们成为一个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整体。

责任编辑:杨国栋endprint

猜你喜欢

佛教文化民间美术
城市化视域下的中国佛教文化景观研究
贵定县城镇建设与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发展初探
佛教与中华文化发展渊源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陕西民间美术中的图形视觉思维研究
浅论天津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丝绸之路上的西域佛教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