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民俗节日文化意象翻译探究
2017-10-23顾秀洁胡晓红
顾秀洁?胡晓红
本文为2016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民俗节日翻译之文化探究》(编号:TJWW16-001)阶段性成果
【摘 要】 本文从旅游民俗节日文化意象所负载的文化内涵视域,探究了民俗节日文化意象所适用的翻译策略,以让西方人有效接受中国旅游中的俗文化,促进中国的旅游民俗节日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多元融合。
【关键词】 旅游民俗节日翻译;文化意象;直译加注释法;意译加阐释法
一、旅游民俗节日翻译
在国际上,中国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发展中国旅游业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同时,现代旅游者对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的民俗节日文化蕴含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充分体现中国的民俗文化特色,而且能为旅游消费者体验不同的文化带来独特乐趣。为进一步提高国外游客对我国旅游民俗节日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加强对旅游民俗节日翻译的研究至关重要。
随着大批外国游客入境,旅游民俗节日翻译作为中华文化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民俗节日的英译对旅游民俗节日文化的宣传至关重要,日渐受到译界的关注。而传统民族节日凝聚了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特有文化的最典型象征。然而由于对民俗节日文化了解不够深入,译文往往滞留在字面翻译,难以表达出我国旅游民俗节日文化特色。本文基于旅游民俗节日文化,从旅游民俗节日文化意象的文化内涵视域,探究旅游民俗节日文化意象适用的翻译策略,以有效减少中国民俗文化的流失,促进中国旅游民俗节日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多元融合。
二、旅游民俗节日中文化意象的翻译
1、旅游民俗节日文化意象翻译
文化意象是民族群体文化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民族观念、思维模式,甚至文字等文化的积淀,并经过历史的发展,社会文化群体的反复运用,逐渐形成的一种自成系统的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侯维瑞认为,文化意象“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物象,它是一种感性经验,可以是一种或多重感官感知的具体物体,第二部分是寓意,它通常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或情感”。[1]由此可见,文化意象是意象与特定文化的结合体。语言表达凝练,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而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孕育而成。因此,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即便是同一意象也会被赋予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也正是文化意象“难译”最重要的原因所在。以“龙”为例,汉语中的“龙”与西方的 “dragon”虽语义含义相同,然而二者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却截然相反。在中国,“龙”一直以来被视为神物和吉祥物。人们对它的形象描述也是由众多动物形象中最为神奇的部分复合而成。“它长着牛头、鹿角、虾眼、鹰爪、蛇身、狮尾,通身还长满了鳞甲 。”此外,在中国古代,“龙”还被视作皇权的象征。经过数千年的流传和发展,“龙”的正面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西方文化中“dragon”的形象。在西方传说中,“dragon”是一种恶兽,它有着厚长的身躯,粗壮的两条后腿,以及稍逊后肢的前爪,蝙蝠一样的翅膀,楔形的头部,细长脖子,以喷火作为攻击,凶猛异常,破坏力极大,正因为如此,西方神话故事中,有许多英雄斩杀恶龙的情节。究其根本,这些差异是由各自形成和发展所在的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对于“龙”的翻译,我们也绝不能简单的将其译为“dragon”一词,否则“龙”这一文化意象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便得不到有效传达。
在旅游民俗节日文化文本的翻译时,译者不仅仅需要翻译出其表层结构,更重要的是挖掘民俗节日文化的深层内涵。尤其是文化意象作为中华文化的负载体,对其进行翻译时,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下进行。著名翻译理论家廖七一认为译者在翻译中应使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在功能中等值,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产生与源语文本对源语文化读者相同的效果。[2]陈安定也曾指出,突破其表层结构,抓住其深层结构的核心思想,用中国人或西方人所能理解的语言加以表达,求其神似。此外,为更好地进行旅游民俗节日文化翻译,还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特定的翻译策略,以提高国外游客对旅游民俗节日文化译本的认知度,推动我国的旅游民俗节日文化发展。
2、旅游民俗节日文化意象翻译策略
(1)直译加注释法。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读者的认识语境正在迅速扩展,他们获取源语文化的缺省成份的欲望也在与日俱增,这为译者在译入语文本中保留源语文化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可能性。当代著名的翻译家杨宪益也认为在翻译外国作品时“翻译作品可以多一点异国情调,因为翻译毕竟是翻译。”[3] 文化意象承载着丰富的中国特色民俗节日文化。对此,虽然中国读者可能尽人皆知,然而译语读者可能对此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对相关的旅游民俗节日产生旅游的兴趣了。因此,译者有必要将缺失的中国特色民俗节日文化及背景做解释性说明,尽可能多地向译语读者展现原汁原味的中国旅游民俗节日风情。对此,直译加注释法是一种非常适用的翻译策略。
以中国春节习俗“隔年饭”为例。“隔年饭”又称“宿岁饭”、“过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的意思。以表示年年有余的美好的愿望,图个吉利。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为使中国的俗文化更好地为世界所了解,隔年饭可以首先将其进行直译为“Leftover for the new year”,为使译语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引起其旅游兴趣,可以对此以解释性的说明文字做补充。采用直译加解释性说明的翻译策略,“隔年饭”可以译为“Leftover for the new year,made of rice and millet together,symbolizing gold and silver.Thus leaving it to the next year means having countless money. ”這样国外游客就能够深入了解该习俗及其独特的民俗寓意,使译语读者产生到中国民俗节日文化旅游地亲身体验中国的民俗节日风情的兴趣,推动中国旅游民俗节日文化的发展,从而达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可见,直译加解释性说明有助于帮助外国游客跨越语言文化的鸿沟,更多的了解中国的民俗节日文化。endprint
(2)意译加阐释法。将民俗节日文化形神兼备地翻译为目的语,使译语读者准确领略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旅游民俗节日文化意象英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上千差万别,由此造成其文化意象在形象意义和内涵意义上存在巨大差异。在进行翻译时,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直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源语信息尽可能地传达给译语读者,然而直译也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像旅游民俗节日文化意象这样负载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信息,或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或地域色彩时,过度的直译会使得译文或令人费解或与语境相悖,译语读者也不知所云。此时,译者应尽可能地采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文化意象和语言表达形式以引起译语读者的共鸣,使其充分地了解到源语文化意象的文化内涵,也就是所谓的“意译”。然而,采取单纯的意译法,可能会导致文化内涵的丢失,因而在意译的基础上添加部分解释性说明文字,以弥补文化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例如“春联”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译为“Spring Festival Couplet”,但春联是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中特有的文化意象,拥有自己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演变过程。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再一为春贴,但都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仅通过意译,译语读者虽然能大体了解其语义内涵,但是却难以领略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民俗节日风情,也因此对春联这一文化意象一知半解。旅游民俗节日文化意象的翻译应该充分考虑到国外游客的认知水平和接受度,在向其正确传达出相应文化意象的语义信息的同时,还应该使其充分了解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内涵,从而有效引起其了解中国文化、到中国旅游以体验民俗节日文化的兴趣。因此,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至关重要。在意译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春联的特定民俗内涵做进一步说明。基于此,采用意译加解释性说明的翻译策略,春节可译为“Spring Festival Couplet, bearing good wishes of each Chinese household for thecoming new year, with its origin of using peach wood to protect people from evil spirit.”意譯加解释性说明的翻译策略不仅使译语读者充分了解到异域文化,同时还能激起其了解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体验中国民俗节日旅游的兴趣。这不仅使译文收效甚好,同时也必将为译语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民俗节日文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结语
文化意象的翻译是旅游民俗节日文化翻译的重点内容,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其体验中国民俗节日旅游的乐趣,提升译语读者对中国民俗节日文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尽可能地减少中国民俗文化的流失,从而促进中国旅游民俗节日文化的发展。同时,中国的民俗节日文化以旅游为途径向国外传播,能够有效提升世界文化的多元融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2] 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3] 张春柏. 直接翻译—关联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J]. 中国翻译,2003.
【作者简介】
顾秀洁(1993.06-)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科技翻译.
胡晓红(1974.04-)女,汉族,河北定州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