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2017-10-23陶思允
内容摘要: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本是一种修身尚友之道,经过后人不断的阐发,在时代流变中逐渐演化成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成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主流观念之一。在古诗文教学中,“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这是古诗文的特点所决定的。本文所要探讨的是“知人论世”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策略。
关键词:知人论世 中学诗词 运用
一.知人论世的提出与内涵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杨伯峻编著:《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1页。)孟子的本意在于阐发“尚友”之道,若“友”天下之善士还不满足,就要“尚友”古人。但对于古人仅仅“颂其诗,读其书”是不够的,还要“知其人”,“论其世”才能达到“尚友”的目的。这里的“人”朱熹认为当作如下解读:“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2页。)应当理解为“为人”。这里的“世”,清代吴淇认为:“世字见于文有二义:纵言之,曰世运,积时而成古;横言之,曰世界,积人而成天下。……人必與世相关也。然未可以我之世例之,盖古人自有古人之世也。”(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一16页。)吴淇所谓知人论世便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才能了解作者其人,作者和作品都受时代和社会的影响。综上所述,“知人论世”应当理解为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从而去了解作者其人,将作者和作品都当做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来研读。
二.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一)做好准备工作
1.作为教师,上课前应该先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自己的解读,有的诗歌是不需要进行知人论世的解读的,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阅读鉴赏部分的第二单元第四篇《诗经》两首《氓》《采薇》就不需要知人论世,它没有创作的具体作者,时间,背景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应该提前做好筛选。
2.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来决定知人论世的选用,比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选编了《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这三首诗写于不同时期,反应了作者不同的诗作风格,我们就可以运用知人论世来对这三首诗不同的写作背景的介绍来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现实对其诗风的影响。再如,我曾经听过一个老师的课,在讲曹操的《短歌行》时,讲课之前,完全弃文本于不顾,先大谈特谈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接着洋洋洒洒介绍曹操作为文学家的形象,诗歌内容讲到作品风格,从个人创作讲到建安文学,不可谓不宏阔。甚至将他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言论也提出来批评一番。而我们学习他的文学作品正应该把目光聚焦在文学上,而不是喧宾夺主,过多地涉及其他领域,从而冲淡了文学的价值。我们现在提倡的是高效课堂,课堂上的任何教学环节都应当是有意义的,必要的。在本文的知人论世中应该是选取跟文本有关的部分,有针对性地介绍,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鼓励他们课外进行研究性学习,效果会更好。创作背景的介绍也要注意,不能泛泛而谈,一定要结合文本,选取和该文本有紧密联系的部分,并且要注意叙述的语言。
3.上课之前应该仔细分析学情,根据学情来选择知人论世要介绍的内容。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归园田居》在听一个师姐讲课时把“知人论世”的运用等同于介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学生早就耳熟能详,根本没必要详细介绍,确有需要,一笔带过即可。学生的学情决定了这样的背景介绍是不合时宜的。
(二)考虑好运用时机
不同的课文,对于知人论世时机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备课时对知人论世的选择时机应该加以考虑。
1.有的课文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教师不首先进行介绍的话学生可能会有阅读困难,难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中所选用的《死水》学生初读可能只能理解这首诗写的是一沟“死水”,那么这“死水”有什么象征意义如果老师不在课前进行介绍的话很多同学(不排除部分同学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就难以理解了。对于这种课文,教师应当一上课就对其作介绍。
2.有的课文,学生初读之后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感受,但是不明白其中的某一句为什么那样写,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能帮助其进行理解,比如苏教版高二选修当中选修了一首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学生在阅读时对“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这句不知如何理解?因为毕竟韩愈还没有去世,怎么要自己的侄子来收“吾骨”呢?可是这时候老师可以把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向同学们分享。想想刘禹锡二十三年的不被重用,韩愈的被贬可能会是多少年呢?这是个未知数,那时候不知命还在不在。可以这样让学生体会韩愈当时对未知的前途一片迷茫。
3.有的诗歌,学生读完就能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读得比较浅,不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这类诗词教师可以在同学们对诗歌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把握之后适时向大家进行知人论世,这样不仅能帮助大家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并且有利于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6页)的目标。比如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所选的《拟行路难》我们可以看到,诗文内容并不难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愁”字入手加以理解,待学生吟诵多遍,理解大意,大致能背诵以后再来介绍鲍照其人以及其生平诗,这样学生就更能够理解诗文中的每个字每句话都是作者鲍照的人生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的表现。
三.结语
知人论世法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阅读是学生自主行为,不应该拿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感受。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提前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一旦接触到文本他们就会把知识运用起来。有利于学生阅读分析的水平的提高。这样我们品读了文章之后,还可以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领悟作品的深层意义,得到心灵的净化和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作者介绍:陶思允,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