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市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分析

2017-10-23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8期
关键词:耕地面积协调性西安市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1)

西安市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分析

颉沛骅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1)

当前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矛盾日趋突出,本文基于西安市1996-2015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协调度模型,对西安市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性以及协调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年间西安市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规模呈逆向演化,人地矛盾日趋突出,耕地资源在逐年减少。城镇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状况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前10年内不稳定,且协调度值偏低;后10年基本趋于稳定,协调度值偏正常。文章提出实施耕地保护制度、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等建议。

城镇化;耕地资源;西安市;协调性

一、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率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的过程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称为城镇化。城镇化问题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重大的综合性课题,涉及到国民经济如何协调发展,也涉及到我国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与长远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1996年以来,中国城镇化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中,2016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7.35%。城镇化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会带来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本文所研究的是城镇化发展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分析。由于城区的迅猛扩张,耕地资源不可避免的被占用,而耕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具有稀缺性,关系着自然资源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2-3]。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关系,即城镇化的发展会引起耕地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而耕地的减少将制约城镇化的快速发展[4]。国内学者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在寻求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平衡点。如一些学者运用经济学模型对城镇化和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做出判断[5],一些学者通过城镇化的不同侧重面——人口、产业、用地,运用城镇化模式类型,展开实证研究[6]。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思考和实践问题,值得研究者深思[3]。基于耕地资源方面的思考,首先要正确认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再将两者结合起来,探究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变化之间的规律和趋势,对我国城镇化的长远发展和耕地资源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区概况

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39′—34°45′之间,北濒渭河,南依秦岭,是西北地区联通全国各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663.5mm,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3.6摄氏度。西安作为陕西省的粮食主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豆类、棉花等,2016年全市面积10096.81km2,城镇建成区面积3866.24km2,其中耕地面积为2379.27km2。2016年全市总人口数为870.5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635.68万人。全市生产总值5801.2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0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778元。

三、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分析

(一)西安市城镇化水平以及耕地面积的变化分析

城镇化水平是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用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记做城镇化率,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据《西安市统计年鉴》[7],由图1可以看出,1996-2014年,西安市城镇化水平是逐年稳步升高的,2014-2015年,城镇化水平突然加速升高,处于快速发展时期。1996年西安市总人口为654.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1.28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9.8%;2015年,西安市总人口增长到815.66万人,城镇人口达到545.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加到66.9%。西安市城镇化率在1996-2015年间增长了27.1%,年均增长量约为1.35%。由此可以得出,在1996-2015二十年间西安市城镇人口的比重在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在逐渐提升,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

图1 1996-2016年西安市城镇化率与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1996-2015年西安市耕地总面积逐年在不断减少,其中2000-2005年减少趋势相对较快,其余年份减少趋势较缓,20年间,耕地总面积从1996年的3.01×103km2减少到2015年的2.37×103km2,年均减少33.6km2。

(二)西安市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西安市1995-2014年问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两个要素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二者的相关性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827。说明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仍然需要大量的耕地面积作为支撑,两个要素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耕地面积的减少将变得更为突出,如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来应对,未来将会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四、西安市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变化的协调度分析

(一)协调度模型

协调度是衡量在一定的城市化发展阶段,耕地资源与城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藕合程度。测算这一指标的意义在于寻找出两者之间演变的规律性特征,从而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参照标准[8]。本文借鉴张晓东、陈志刚[8]的研究结果,运用协调度模型,来寻找西安市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之间的规律特征,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设定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模型为公式(1)所示

(1)

公式(1)中x表示城镇化水平,y表示耕地资源的变化速率{y=(当年耕地面积-上年耕地面积)/上年耕地面积×100%},CXY表示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一般情况下﹣1.414≤CXY≤1.414。根据x、y的数值变化,将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协调度分类如表1:

表1 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协调度特征和类型

(二)协调度模型

根据上述模型计算出西安市1996-2015年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如表2所示:

表2 西安市1996-2015年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值及其类型

从测算数值上来看,1996-2015年西安市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协调度值总体在﹣0.650-1.393之间,1999、2000、2001、2004四年数值为负值,表明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不协调,耕地资源整体呈衰减趋势,其余年份均为正值,协调程度介于勉强调和和较协调之间,年度变化较大,呈现出不稳定性。这表明,西安市近20年城镇化水平和耕地资源之间矛盾较为严重,处于不理想状态。

通过进一步研究,其协调度呈阶段性变化,如图2,具体可将其划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1996-2001年,西安市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协调状态处于较协调-不协调,原因是上世纪80到90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西安市作为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城镇化水平处于发展提速阶段,西安市同时还增加市镇建制的标准,建制乡镇增加,城镇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占用增多,导致协调度总体不高。

第二阶段:2002-2004年,这一阶段协调度状态处于勉强调和-不协调,原因是这一时期西安市城镇化呈加快增长趋势,房地产市场蓬勃兴起,城镇规模和数量在持续增加,2004年全市镇数达61个,比1996年净增9个,耕地面积从2002年的2.83×103km2下降到2004年的2.70×103km2,仅两年下降率为4.65%,说明随着西安市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耕地资源被占用,进而导致西安市城镇化水平和耕地资源呈现出不协调的状态。

第三阶段:2005-2015年,这十年间,协调度基本处于调和状态,耕地资源承载力保持在阈值内,波动相较前两阶段较小。城镇化进程依然处于加速发展期,政府为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2005年出台《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力开展土地整理,使耕地和农田受到保护,耕地布局更加合理,建设用地规模得到控制。从结果来看,已取得一定成效,2015年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已达到基本协调状态。

图2 1996-2015年西安市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协调度变化

五、结论

(1)通过分析西安市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相关性,发现两者相关系数达﹣0.827,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两者逆向演化。

(2)通过协调度模型来测算协调度值发现在1996-2015这20年间,西安市城镇化水平和耕地资源协调性在前10年内不稳定,且协调度值偏低;后10年基本趋于稳定,协调度值偏正常。随着西安市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耕地面积还是会逐年下降,未来两者的协调度有待进一步考证,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协调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

六、促进西安市城镇化进程和耕地资源协调发展的建议

(1)在全市实施强有力的耕地保护制度。西安市灞桥区已经有相关政策出台,下一步应在全市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城市的发展状况,在充分保障城镇拓展与产业发展用地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保障耕地资源的供求平衡。

(2)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加快城镇化进程。合理规划城镇体系布局,通过优化城镇和产业布局,推进城镇空置、闲置土地的依法利用、回收、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改善经营管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3)加强生态坏境的建设,保障耕地资源的质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发挥耕地资源的最佳生态环境效益,构建生态经济的保护机制,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姚士谋,陆大道,陈振光等.顺应我国国情条件的城镇化问题的严峻思考[J].经济地理,2012(5):1-6.

[2]彭冲.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演变及关系[J].地理研究,2014(11):2006-2020.

[3]姚士谋,张平宇.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06):641-647.

[4]代路,雷国平.黑龙江省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122-127

[5]彭冲,陈乐一.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演变及关系[J].地理研究,2014(11):2005-2020.

[6]边雪,陈昊宇,曹广忠.基于人口、产业和用地结构关系的城镇化模式类型及演进特征——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4(06):2281-2291.

[7]西安市统计局.西安市统计年鉴(2016)[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8]陈志刚,王青.城市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的实证分析[J].绿色经济,2004(04):42-44.

颉沛骅,女,陕西西安,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研三在读,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耕地面积协调性西安市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发布耕地面积超过19亿亩
亲子创意美工展
西安市第四医院
博物馆扩建设计的环境协调性
123的几种说法
家畜养殖生产的环境效应研究
基于CA-Markov模型的西安市热环境模拟研究
一种基于非协调性跳频通信的高效密钥协商方法
中西医联合治疗头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36例
运用集对分析法评价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