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ISM-AHP方法
2017-10-23郑潇雨
刘 昊, 郑潇雨
(1.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2.山东医药技师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ISM-AHP方法
刘 昊1, 郑潇雨2
(1.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2.山东医药技师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众多且关系错综复杂。从基本特征、认知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环境等4个方面选取19个影响因素,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以厘清各影响因素间的层次结构和重要性排序。用解释性结构模型(ISM)解析得到由表层直接因素、中层间接因素、深层根源因素构成的5级多层递阶ISM,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表层直接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结果表明:生活担忧度认知、老年人社交网络、社区助老服务供给等是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4点建议:(1)提高医疗资源供给,探索发展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2)开办社区老年学习班,提高老年人文化素质;(3)发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助老服务,降低老年人的生活担忧度;(4)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体活动,建立融洽的老年人社交网络。
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ISM-AHP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能与半失能老人数量逐渐增多,老年人养老需求日趋多元化。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人,占全部人口的10.5%,老年抚养比达到14.3%,养老问题备受关注。由于传统的子女赡养模式难以有效满足日趋增多的养老需求,加之受中国传统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等观念影响,居民对机构养老的认同感较低,而社区居家养老兼具社区与家庭的优势,成为有效解决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许多城市出台了社区居家养老的相关服务政策,但社区居家养老更多关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问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问题。而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是影响、衡量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因此,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目前,学界围绕社区居家养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1)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状况与问题研究。肖辉认为现有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对传统养老模式的一种补充,其程度和力度相对较弱,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多元养老需要,尤其在老年人精神需求方面,人性化程度较低,因此,应逐渐向集中居家养老模式过渡[1];许星莹等总结了社区居家养老具有代表性的若干运作模式,包括社区服务中心运作型、民办养老机构运作型、物业管理公司运作型、星光老年之家运作型、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组织运作型、邻里互助协作型等6种类型,分析指出社区服务中心运作型的可行度较高[2];冯喜良等基于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和丰台区的调研数据,分析了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现状,指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整体进展不容乐观,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对不同服务项目的需求及使用存在差异,特别在助洁、助医和精神慰藉服务等方面的差异尤为明显[3]。(2)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颜秉秋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老年人基本属性、社会支持度、经济独立度、居住环境等因素对社区居家养老满意度的复杂作用,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度对社区居家养老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经济独立度[4];高辉等结合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实践,将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分为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住房特征、区位特征、邻里特征等5类,其中,邻里特征对社区居家养老满意度的影响最为显著[5];王维等通过对北京市215名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与其智能水平和拥有的子女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还包括老年人活力、生理职能、总体健康、心理健康等[6]。(3)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完善措施研究。陈为智反思了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社区居家养老福利政策中心化、服务主体三位一体、需求导向、制度植入等是保证社区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建设方向[7];王振振等针对苏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调研,探讨其存在的问题,指出丰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和设施为提高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的关键举措,并分别从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4个方面提出改善措施[8];严妮、宫芳芳、李杰等从社区空巢老人和日益突出的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出发,分析指出建立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是提高老年人居家养老质量的关键途径[9-11];胡妍以长沙市社区居家老年人为例,分别从个人精神状态、家庭、社区与邻里、社会组织等4个维度探讨构建社区居家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12]。
综上所述,学界围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展开了较多研究,但其研究主要侧重于老年人的整体生活质量以及该模式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缺乏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研究剖析。为了全面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有必要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进行研究。然而,影响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众多且关系错综复杂,难以确定各因素的关联关系和相对重要性。基于此,本文将构建影响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的指标体系,运用解释性结构模型(ISM)分析各因素的结构层次,并进一步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因素的权重,以期为丰富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资料,在影响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众多因素中,提炼出25个影响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的因素。结合实地考察调研,向150位具有听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发放调查问卷并解释每个指标的具体内涵,进一步梳理出20个被选频率较高的因素。基于此,通过面谈或邮件等方式综合相关专家学者和社会保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观点进行修改和补充,最终确定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表1),包括基本特征、认知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环境等4个方面19个影响因素。
表1 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续表1
三、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分析
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为厘清各影响因素间的制约关系和层级结构,本文用现代系统工程中广泛应用的解释性结构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解释性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以定性分析为主,其主要特征是把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子系统,借助计算机,用有向连接图来描述各系统间的关系,将系统构造成一个多级阶梯的层次结构模型。该模型尤为适合分析元素众多、结构复杂的系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结构目标分析方法[13]。
(一)建立邻接矩阵
邻接矩阵E用来描述系统中两两因素间的相互关系,E中元素dij取值如下:
(1)
针对上述相互关系,通过再次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和社会保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对指标体系中每个因素对其他因素是否有直接或间接影响进行判断,在综合各方面讨论结果的基础上得到邻接矩阵E。
(二)建立可达矩阵
可达矩阵M用来反映有向图各节点经过一定路径可以到达的程度。应用布尔矩阵运算规则,将邻接矩阵E与单位矩阵I求和得到E+I,然后进行幂运算,直至(E+I)k -1≠(E+I)k=(A+I)k+1,则M=(E+I)k,从而得到可达矩阵M。
(三)分解可达矩阵
将可达矩阵M分解成可达集F(Si)和先行集Q(Si)。其中,F(Si)表示从因素Si出发可以到达的全部因素的集合,Q(Si)则表示可以到达因素Si的全部因素的集合。
F(Si)={Si|mij=1},Q(Si)={Si|mji=1}
(2)
其中,F(Si)是可达矩阵中Si行中所有矩阵元素为1的列所对应的要素集合,Q(Si)是可达矩阵中Si列中所有矩阵元素为1的行所对应的要素集合。mij、mji均是可达矩阵M的因素。满足下式的因素即为最高层因素。
Li={Si|F(Si)∩Q(Si)=F(Si);i=0,1,…,k}
(3)
由此,求出最高层因素L1={S0}。从原可达矩阵M中删除L1中因素所对应的行与列,得到矩阵M′,对M′重复上述操作得到位于第二层L2的因素。从M′中删除L2中因素所对应的行与列,得到矩阵M″,重复上述操作得到位于第三层L3的因素。以此类推,得到位于第四层L4和第五层L5的因素。据此可得,L1={S0};L2={S4,S6,S7,S14,S15,S16,S18};L3={S5,S8,S11,S12,S17};L4={S2,S9,S13,S19};L5={S1,S3,S10}。其中,L2为表层直接因素,L3为中层间接因素,L4和L5为深层根源因素。
(四)建立解释性结构模型
根据L1、L2、L3、L4、L5的顺序重新排列可达矩阵M的行与列,得到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可达矩阵,即骨干矩阵B。依据骨干矩阵B绘制多级递阶有向图,即建立系统要素的解释性结构模型。据此,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与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五)结构模型分析
由图1可知,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体系是一个具有多级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分为表层直接因素、中层间接因素和深层根源因素等3个层次。
1.表层直接因素包括基本特征、认知特征、社会环境等3个方面的因素,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具有直接影响。部分老年人存在“人到终年万事休”的消极心态,没有培养一门兴趣爱好,无聊时只喜欢看电视;而那些兴趣爱好广泛的老年人则不习惯闲下来,通过各种兴趣爱好活动使自己心态年轻化,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老年人通常接触面狭窄,生活单调,在调查过程中,当被问到是否感到孤独时,有47.8%的老年人表示经常感到孤独,如不及时释放负性情绪极易出现情绪障碍,进而对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社会保障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实施,取得了诸多成效,但老年人仍然会担心未来生活没有稳定保障,如孤独时无人陪伴、生病时无人照护,导致老年人的生活担忧度增加,进而降低其精神生活满意度。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老年人的社交网络逐渐变窄,社交和友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极大地降低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意度。文娱活动参与度和社会公益介入度这2个中层间接因素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社交网络,原因是通过文娱活动和公益活动可以有效增加老年人的人际交往。社区养老资源包括社区内设的老年医院、老年兴趣班、老年人活动场所等公共资源,但我国社区养老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平衡,严重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社区助老服务区别于社区养老资源,主要包括上门看病、日常购物帮助、聊天解闷等服务,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服务就在身边,不仅有助于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感,还有助于直接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意度。老年学理论认为社会和物质环境会产生环境压力,老年人应积极适应、作出反应和改变,以保持幸福感。社区居住环境包括住房类型、社区年龄、社区位置,舒适的社区居住环境对社区居家养老起到正面的助力作用,可以降低老年人的环境压力,提高其精神生活满意度。
图1 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结构层次
2.中层间接因素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造成间接影响,对表层直接因素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家庭和子女对老年人至关重要。家庭地位自评、家庭和睦度、子女关心频率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担忧度认知,同时也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意度。老年人通过参加文娱活动,一方面可以拓展思维,锻炼身体,分散孤寂感;另一方面可以扩展社交网络,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达到愉悦心灵的目的。由此可见,文娱活动参与度直接影响兴趣爱好、孤独感认知和老年人社交网络。社会公益事业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关心,使老年人物质和精神双重受益,帮助老年人更好地感受到社会尊老爱老的风气,降低老年人的失落感。一般来说,社会公益介入度越高的地区,社区的老年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社区养老资源供给越充分,老年人获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成本越低,从而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满意度。
3.深层根源因素是决定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的最根本因素,涉及基本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环境等3个方面。良好的身体状况是老年人享受晚年生活的基础[14]。一般而言,身体健康状况越差的老年人精神健康状况越差,其原因在于随着患病种类增多,经济支出增大,家庭负担加重,老年人的心理负担也随之加重。且伴随着健康状况较差老年人的往往是生活自理能力丧失,从源头上影响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意度。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考虑问题的视角较开阔,接触和接受新兴事物的欲望和能力较强,容易获得较多的精神食粮。配偶状况影响居住方式,无偶或丧偶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养老需求增大,通常由独居或与配偶居住改为与子女一起居住,方便子女照看。整体上,身体健康状况、文化程度、配偶状况等直接影响家庭年收入,收入通过经济支持的形式改变居住环境,从而对老年人精神生活产生影响。同时,政府支持对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起到正面推动作用,社保部、民政部、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有助于从政策支持和舆论导向上不断提高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为实现“积极老龄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在根源上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意度。
四、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表层直接因素的影响程度分析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由美国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15],能够综合人们的不同主观判断并给出具体的数量分析结果,通过排序结果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这种分析方法在实际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由于中层间接因素和深层根源因素影响程度相对较深,但其最终作用于表层直接因素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影响,而表层直接因素的改善将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的提高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且见效最快,故笔者将表层直接因素作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点。由于表层直接因素数量较多,为进一步识别和完善老年人精神生活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采用AHP法对表层直接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
(一)建立指标体系
根据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解释性结构模型确定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的表层直接因素指标体系,包含兴趣爱好、孤独感认知、生活担忧度认知、老年人社交网络、社区养老资源供给、社区助老服务供给、社区居住环境等7个指标。
(二)构造指标重要性判断矩阵
通过再次咨询相关专家学者和社会保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利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对表层直接因素构造指标重要性判断矩阵Q={qij}。其中,qij表示第i个指标对第j个指标的影响程度,即表示由一指标发生变化给另一指标带来的影响,取值见表2。
表2 比较尺度说明
(三)计算权重和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然后利用公式AW=λW求相应的特征向量W。其中,W的分量即为n个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即权重系数。为了确定权重系数的合理性,须对所得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公式如下:
(4)
(5)
其中,CI表示一致性检验指标,CR表示随机一致性比率,RI表示随机一致性指数,n表示矩阵维度。n取不同值时,RI的数值会相应改变。当CR<0.1时,说明判断矩阵通过检验,所得的权重系数较为合理,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表层直接因素权重
(四)因素权重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表层直接因素体系中,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并非相等,按其权重大小依次排序为:S7>S14>S16>S6>S18>S4>S15。
1.基本特征变量在表层直接因素中所占权重较小,只包含兴趣爱好(0.1073)这一指标。兴趣爱好对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的提高起到一定的正面助力作用,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培养适宜的兴趣爱好是老年人和其子女应该考虑的问题。
2.认知特征变量在表层直接因素中占据重要作用,包含孤独感认知(0.1194)和生活担忧度认知(0.2552),其总权重为0.3746。其中,生活担忧度认知容易增加老年人的负性体验,并极易影响老年人周围的亲朋好友,具有负外部性的特点,在表层直接因素中所占权重最大,说明生活担忧度对老年人精神生活有较大影响,通过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提高子女精神慰藉质量等有助于降低老年人的生活担忧度。孤独感认知所占权重排名第四,对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产生一定影响,在降低老年人生活担忧度的同时,通过文娱活动、亲友陪伴等方式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具有重要意义。
3.社会环境变量在表层直接因素中占据主导作用,包含老年人社交网络(0.2045)、社区养老资源供给(0.0758)、社区助老服务供给(0.1301)和社区居住环境(0.1077),其总权重为0.5181。其中,老年人社交网络所占权重排名第二,该因素从侧面影响老年人孤独感认知,融洽的社交网络是提高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手段,老年人通过与同龄人互动,容易找到共同语言,远离生活的压力和心中的孤寂。社区助老服务供给所占权重排名第三,可见老年人十分重视身边切实可获得的助老服务。与此同时,社区居住环境所占权重排名第五,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舒适的社区居住环境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养老住所时考虑的因素。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尚未成熟,社区养老资源供给权重相对较小,但并不意味着可被忽视,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区养老资源供给将引起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重视。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知,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众多且关系错综复杂。其中,兴趣爱好、孤独感认知、生活担忧度认知、老年人社交网络、社区养老资源供给、社区助老服务供给和社区居住环境为表层直接因素,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具有直接影响。文娱活动参与度、家庭地位自评、家庭和睦度、子女关心频率和社会公益介入度为中层间接因素,较表层直接因素影响程度更深,且对表层直接因素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年收入、居住方式、政府支持、身体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和配偶状况为深层根源因素。深层根源因素的影响根本且深远,这些因素难以在短时间内有较大变动,但一旦得到改善将从源头上全面提高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意度。
在表层直接因素中,生活担忧度认知、老年人社交网络、社区助老服务供给等是影响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直接、见效最快,若以这些因素为出发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将明显提高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意度。
(二)建议
面对日益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精神需求的满足日益引起老年人的关注。精神需求作为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需求,其对老年人的影响根本且深远,精神上的空虚与沮丧较之物质匮乏更容易给老年人身心健康造成创伤。基于此,结合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4点建议。
1.提高医疗资源供给,探索发展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身体健康是老年人享受精神生活的根本,社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需求强烈,应着重提高社区医疗资源供给,大力探索和发展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通过建立社区长期照护保险,提供上门看病、陪同看病、上门护理、康复护理等服务,有效满足老年人在家门口看病的需求。具体来说:一方面,应加大对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财政扶持,进一步拓展其经费来源渠道,明确规定地方财政拨付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建设经费,确保专款专用[16];另一方面,应通过政策导向和薪酬福利吸引优秀医疗人才入驻社区,并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对社区医护工作者的考核和监督,逐步提高社区医疗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稳定性。
2.开办社区老年学习班,提高老年人文化素质。文化程度作为深层根源因素,从源头上影响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意度,提高老年人文化素质有利于老年人树立积极乐观的养老观念。通过开办社区老年学习班,拓宽老年人的学习渠道,为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建设,实现自我追求和人生价值提供帮助。社区老年学习班的工作人员要以热情招待、服务周到、耐心解释、多听意见的态度和作风吸引广大老年人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着力打造符合老年人实际需求的课程,充分发挥其为老年人服务的职能。
3.发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助老服务,降低老年人的生活担忧度。政府应加大政策优惠和资金投入力度,将针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普惠性服务的政策倡导落实为各种服务项目,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社区关怀,从而降低其生活担忧度,并提高其精神生活满意度。在充分掌握社区老年人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以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类型老年人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和服务项目。其中,针对高龄、失能、贫困的老年人加大资助力度,提供日常购物帮助、上门做家务等服务,降低其生活担忧度;针对低龄、身体较好的老年人重点提供聊天解闷、心理咨询等服务。同时,进一步完善社区老年人服务热线、法律援助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社区助老服务的开展要求政府、市场、家庭和社区做到三位一体。其中,政府要扮演好购买服务和监管的角色,通过舆论宣传促使公众进一步强化老年人精神慰藉的意识;市场要提供专业社区助老服务和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家庭和社区要构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如邻里互助网络),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有效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
4.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体活动,建立融洽的老年人社交网络。老年人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有利于扩大生活空间、排解孤独感。与同龄人的交往与合作既有助于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建立融洽的社交网络,也有助于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强健体魄、延年益寿。要利用一切机会大力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类活动,为老年人展示自我、体现自身价值搭建舞台。从社区的角度来看,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鼓励老年人参与,从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帮助老年人疏导负性情绪。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加大对社区的资金扶持,积极引导各个社区开展适合老年人身体状况的文体活动,如完善棋牌室、体育器械等基础设施,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娱比赛等,建立融洽的老年人社交网络。
[1]肖辉.集中居家养老模式及相关对策探析[J].河北学刊,2017,37(2):184-190.
[2]许星莹,朱海祺,杜杏斯,等.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J].卫生软科学,2016,30(1):12-15.
[3]冯喜良,孙亚舒.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现状的调研报告——基于2015年北京市的调研数据[J].调研世界,2017(1):23-27.
[4]颜秉秋,高晓路,袁海红.城市社区老人居家养老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1):6211-6215.
[5]高辉,谢诗晴.杭州市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既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设施发展视角[J].经营与管理,2015(12):147-149.
[6]王维,谢红.居家养老老年人幸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10):1173-1177.
[7]陈为智.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关键问题反思及前瞻[J].西北人口,2016,37(3):100-104.
[8]王振振,雍岚,王乐.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可及性评价研究——基于苏州市的调研[J].人口与发展,2016,22(3):90-99.
[9]严妮.城镇化进程中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选择:城市社区医养结合[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2-28.
[10]宫芳芳,孙喜琢,顾晓东,等.医养融合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大连市中心医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2):11-13.
[11]李杰.青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8):74-80.
[12]胡妍.城市社区居家老年人口精神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23-26.
[13]张化楠,方金,毕红霞.老年人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ISM-AHP方法[J].西北人口,2016,37(4):57-63.
[14]张俊浦.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功能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0(1):1-4.
[15]张丽丽,吕靖,艾云飞.基于ISM和AHP的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4(11):38-43.
[16]李芬.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海南省农村空巢老人的调查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0(2):67-74.
(责任编辑: 林安红)
Influencingfactorsofmentallifesatisfactionoftheelderlyincommunityhomecare—BasedontheISM-AHPmethod
LIU Hao1, ZHENG Xiao-yu2
(1.CollegeofEconomics&Management,Shand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an,Shandong271018,China;2.ShandongMedicineTechnicianCollege,Taian,Shandong271000,China)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mental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 home care. 19 factors are selected from four aspects of basic characteristics,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family characteristics, social environment. The index system of influencing factors is constructed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hierarchy and importance among various factors. It is
multi-degree ISM for level 5 consisted of the surface layer, middle, indirect factors, and deep root by explanation structure model (ISM), and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is used to rank the importance of surface direct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mental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elderly are the life concern degree cognition, the social network of the elderly and the provision of the old service in the community. Based on this, four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1)improve the supply of medical resources, and explore the integrated nursing care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community; (2)start the community geriatric learning class to improve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elderly; (3)develop various forms of community support services to reduce the life concerns of the elderly; (4)actively carry out recreational and sports activities suitable for the physical condition of the elderly, and establish a harmonious social network for the elderly.
community home care; mental life of the elderly; satisfaction; ISM-AHP
C913.6;C913.7
A
1671-6922(2017)05-0072-07
10.13322/j.cnki.fjsk.2017.05.012
2017-05-3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SH096)。
刘昊(199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