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每个贫困的角落
——永州市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2017-10-23陈文静吴秀娟王振亚李俊伟艾志飞
本刊记者︳陈文静 吴秀娟 王振亚 李俊伟 艾志飞
通讯 员︳凌 铭 雷高健 李新春 李中满
点亮每个贫困的角落
——永州市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本刊记者︳陈文静 吴秀娟 王振亚 李俊伟 艾志飞
通讯 员︳凌 铭 雷高健 李新春 李中满
走进永州的山山水水之间,乡村学校的校舍愈加宽敞明亮,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扎根于乡村的三尺讲台,贫困学生感受到一份份浓浓的关爱……这一点一滴的改变,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息息相关。
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当从教育开始发力。怎样才能让教育真正惠及百姓,惠及每一个学子?如何让民众拥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面对这些追问,永州教育人一边行走、一边思考,用久久为功的努力点亮每个贫困的角落,照见教育的未来与希望。
补短板:硬件设施“标配”升级
冷水滩区伊塘镇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这里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另一个“家”。
该校校长唐永林清楚地记得,早在1996年来校任教时,身为班主任的他时常收到寄宿生“请假回家洗澡”的假条,在为学校提供的住宿条件忧心的同时,唐永林只能勉为其难地批了假条。在这所偏远的乡村学校,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用水不便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老大难”问题。
“特别是隆冬时节,由于宿舍里没有热水供应,生活老师只得每天晚上守在宿舍的楼梯口,将烧好的热水分发给学生。孩子们则拿着脸盆、水桶排成了一条长龙。”唐永林将这一幕看在眼里,却疼在心上。每人分得的水不到两瓢,水量有限不说,有时排在后边的学生领到的水只是温水。
现如今,学校耗资13万元,建成热水供应系统,扩建了公共澡堂。孩子们早上醒来,只要拧开水龙头,便有热水缓缓流出,再也不用重复“昨天的故事”。
伊塘镇学校的变化,得益于永州市教育系统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头戏”。近年来,永州市累计投入18.8亿元,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新增义务教育学位4.2万个,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773所,全市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农村合格学校建设投入位列全省第一。
在永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坤的理解中,农村地区是精准扶贫的“主战场”。永州市教育系统致力于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这些硬件设施“高标准”配备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立足学生成长,关注他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注入长久的生命力量。
仅就伊塘镇学校所在的冷水滩区而言,自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农村薄弱学校和村小(教学点)建设就被列入“规定动作”。2016年,全区共投入1523万元对9所农村学校进行全面改薄;投入832.4万元对20所村小(教学点)进行合格学校建设;投入200万元完成农村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热水设备建设……一项项“大手笔”的投入,见证着精准扶贫工作的铿锵步履。
走进双牌县茶林学校,学生坐在整修一新的教室里,教师打开“班班通”设备,音频、视频齐上阵,为乡村孩子打开另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虽说是乡村学校,但在这个‘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我们的孩子也有机会看到这个世界的精彩。”该校校长周华言谈之间不无自豪。早在2013年,时任副省长李友志来校调研时,忍不住为学校的信息化水平“点赞”——“作为一所山区学校,老师们都用多媒体上课,用笔记本电脑办公,很了不起。”
双牌县教育局仪器电教站副站长蒋小军介绍,双牌县作为省级贫困县,深知教育是斩断“穷根”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怎样缩小城乡之间的“知识鸿沟”?如何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让农村学子拥有更多的获得感?这些都是双牌教育人一直思考的问题。
其实,双牌县早在2013年便通过“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验收,2015年通过“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县”验收。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精准扶贫的要旨不谋而合。在这里,100%的片区以上校园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村小和教学点也能借助网络实现数字资源全覆盖;100%的乡镇及以上学校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班班通”设备;全县100%的专任教师开通了个人学习空间,建成留守儿童爱心视频室28个……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方式走进农村课堂,最大限度地扩展了优质教学资源的空间与内涵,进一步实现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放眼永州,全市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和农村教学点全部实现卫星或互联网接入,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到实现教育信息化资源全覆盖,曾经的“短板”成了“长板”:到2020年,永州市将建成农村标准化教学点1080个,建设农村公办幼儿园460所;3年内建成500个标准化食堂,加快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学子的营养状况……在永州,农村学子不仅有书读,更要读好书。教育精准扶贫的脚步从未停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辐射的努力从未止步。
兜底线:让乡村教师享受职业幸福
东安县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
祁阳县职业中专为园区就业人员提供技能培训
双牌县农村学校教师利用信息化装备上课
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教非所学”问题突出,年轻教师进不来、留不住……这曾一度是永州市不少农村学校的真实写照。如今,这种情况已一去不复返。张建坤说,随着永州市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发力,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兜住教师队伍建设的底线,制订出台了《永州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近5年来,全市共定向培养教师3789人,招聘农村中小学和幼儿教师5734人,招录特岗教师4072人。这些教师90%以上补充到农村地区,为乡村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在永州市开展得如火如荼。今年8月,新田县入围教育部第二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该县把40余所中小学划分为5个教育联盟,实行联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开展教师队伍双向有序交流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校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并形成跨联盟或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
政策倾斜让青年教师、优秀教师“下得去”,待遇倾斜则确保了青年教师、优秀教师“留得住”。“乡镇工作补贴每月200元,人才津贴每月260元,班主任津贴每月500元。”一份乡村教师待遇发放表详细记录了周敏的待遇发放情况。周敏是永州市定向培养的免费师范生。2013年学成归来的她被分配到一所农村学校工作。学校对像她一样的年轻人高看一眼、厚爱一筹。如今的周敏已被学校提拔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学校还分配了一套公租房供她居住。
对于在乡村学校从教的教师,永州市还给予每人每月100~500元的补助,部分县区实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生活补贴制度,教师生活补助最高达到每月1000元。截至今年7月,全市共建成教师公租房12319套,让教师安心居住。
此外,永州市在职称评定上也向农村教师倾斜。2016年,东安县全县职称指标共180个,其中145个指标下放到乡镇学校。目前,永州市已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与此同时,永州市教育局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督查各县区全面落实教师“县管校聘”等政策,督促编制、人事等部门将教师编制和岗位核到教育行政部门,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学校在编制和岗位总数范围内聘用教师,评定教师职称,促进了城乡学校师资的均衡配置。
农村教师“下得来”“留得住”,更要“教得好”。针对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慢的特点,永州市通过结对帮扶,打造农村教师交流培训平台,让教师足不出学校就能感受到“世界的精彩”。
江华县贫困大学新生领取助学金
新田县以教育联盟为依托,开展教师交流活动。该县“城乡小学一小发展联盟”组长学校、副组长学校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到成员学校送教,全年共送教52人次,为农村教师带去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为整体推进新课程改革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去年11月,新田县一完小教师乐咏梅将她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搬”到了莲花中心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台下坐着的,除了学生以外,还有来自金陵中心校、双碧小学、门楼下学校等学校的教师。下课后,来自骥村中学的数学教师对乐咏梅使用的教具很是好奇。乐咏梅便手拿教具,将长方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过程重又演示一番,并道出了其中的秘诀:“其实,这个教具就是由烧烤时用的竹签与医用胶带做成的。”一席话让这位来自农村的数学教师恍然大悟。
东安县则组建了13个“协作型”教育集团,各教育集团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积蓄了更多的力量。9月18日,东安县井头圩督学区暨端桥铺中学教育集团举办新学期首次教学研讨活动。活动采取先听课、后评课的方式。在听课环节,教育部“最美乡村教师”候选人、凡龙圩学校教师兰旭霞,端桥铺中学青年骨干教师蒋文娟,山口铺中学青年骨干教师唐珊珊先后为集团内的30余名骨干教师上了3堂示范课。“原来《智取生辰纲》还可以这样上!参与评课交流后,我领会到了教学设计的精妙所在。”一位农村教师在听完示范课后如此感叹。
促公平:不让学生因贫失学
赵小龙是江华县大圩镇心合村灯草组人。去年9月能顺利进入江华县一中学习,得益于学校的免学费政策。“原来学校不知道我的家庭情况,初中毕业后,我因家庭贫困不得不放弃学业,外出打工。后来学校通过多方调查,确定我为贫困家庭学生,还免了学费。”赵小龙坦言。
2017年上期,江华县共有近2万人与他一样通过精准识别被确认为贫困家庭学生,分别获得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免学费等近10项国家补助和社会资助。
为了不落下一个贫困生,江华县从2015年秋季开始,就在全县贫困对象识别标准和确定贫困对象的基础上,根据县、乡两级政府的贫困村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等相关信息,以完小以上学校为单位,进行了教育精准扶贫对象的登记和核查工作。各学校对所辖区域从小学到大学阶段的适龄人口的贫困对象进行了全面摸底,建立贫困学生数据库,并分级建档管理,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奠定基础。
在永州,不让每一个学生因贫失学从理念变成了行动,农村贫困地区孩子实现了帮扶全覆盖——为全面落实资助政策,永州市率先建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平台,共18.89万名家庭困难学生信息被录入信息库,16.33万名学生得以享受贫困家庭住宿生生活补助,补助金额达1.87亿元。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免除学杂费共483.02万元,发放助学金3198.76万元,资助面达在校生的100%。5个贫困县全部纳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省级试点,25.3万人次可享受2.01亿元的膳食补助。为贫困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6755人次,发放贷款1.32亿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总人数和金额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
一项项“大数据”的背后,是永州市教育精准扶贫长期以来的努力与坚持。教育的落脚点在学生,其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实现帮扶全覆盖是教育的题中之义。
“帮扶贫困学生,物质帮扶重要,心理帮扶更重要。”在祁阳县职业中专培训处主任谢爱军的理解中,贫困帮扶不是大张旗鼓地捐款捐物,而是要更多地顾及学生的内心感受。
来自祁阳县羊角塘镇的陈同学家境贫寒,祁阳县职业中专除了按相关政策给予他经济资助外,还特意为他安排了食堂的兼职。这样一来,陈同学能够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再挣得一笔生活费。“相比直接的捐助,靠自己的劳动挣钱,会让贫困学生觉得更踏实、更舒服。”谢爱军说。
为了不落下每一位贫困学生,永州在“精准”二字上颇费心思。不少地区组织教师、党员与学生结成“一对一”帮扶小组,在生活与学习上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东安镇塘复学校三年级学生唐倩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际,母亲常年在外务工。没有了亲人的陪伴,她的脸上很少见到笑容。幸运的是,在与邓彩虹老师结成帮扶小组后,她不仅在课业上得到了邓老师的悉心辅导,平日里也常收到邓老师为她准备的文具和衣物。唐倩又一次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面向学生的资助活动得到了许多社会力量的支持。
茶林学校已毕业的学生远在新疆、沈阳等地的部队当兵。在校友的号召下,他们从去年开始,每年募集助学资金资助贫困学生。
东安县五中86级毕业生也自发组织了资助活动,为学校的贫困生和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资助与奖励。发起人之一的东安县教育局工会的杨远丽说:“我们想给母校的学弟学妹们做一个榜样。”
精准扶贫,不仅是对学生物质层面的资助,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他们的精神生活也变得“富足”起来。有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住校生多,宿舍晚间的纪律情况不佳,许多学生很晚了还不睡,严重影响白天的学习与生活。学校就别出心裁地开办晚间故事会,每晚播放一个温暖的睡前励志小故事,让离家的学生能够顺利进入梦乡。有的学校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演讲比赛、国旗下系列教育活动、主题班会等,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有的学校借助“乡村青少年宫”,成立了足球、篮球、跳绳、摄影、书法等兴趣小组,让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助发展:架起脱贫致富的“金桥”
“我从祁阳县职业中专毕业才两年,现已晋升为工艺组组长,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企业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进修机会。”6月16日,在祁阳县职业中专,该校服装工艺与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邓晶晶领着家门口的企业——湖南凯盛鞋业的人事主管,提前来学校进行招工宣传,邓晶晶的工作近况让学弟、学妹们很是羡慕。
祁阳是劳务输出大县,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祁阳县抓住县域经济的特点,鼓励家庭条件困难、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初中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降低求学成本,提高就业机会,促进家庭脱贫。该县职业中专生源爆棚,在校学生突破7200人,入围湖南省首批“卓越中职学校”,即将通过“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验收。
据祁阳县教育局局长曾中华介绍,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的原则,祁阳县职业中专开发课程体系,8个专业跻身省、市示范性特色专业或精品专业。与此同时,学校与科力尔电机、凯盛鞋业、美星光电、金浩植物油等园区企业共建教学车间、顶岗实习基地117个,学生半工半读,既强化技能训练,每月还可获得400~600元的工学报酬。
目前,祁阳县职业中专还在校内建立“创业园区”,创办了中兴制药机械厂、阳泰电子厂等4家股份制校办企业。工厂的技师就是学校的教师,学生就是工厂的员工,每年利润达500万元以上。
培养一个学生,学成一门技能,脱贫一个家庭。祁阳县职业中专的做法是永州市加强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展“订单式”教学、为贫困学子打通就业道路的一个缩影。为了实现“功能型”“造血型”教育扶贫,让每一位贫困学子上得了学,成得了才,就得了业,真正帮助他们斩断“穷根”,永州市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推进中职学校攻坚计划,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让职业教育惠及更多的学生和家庭。目前,永州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共建立校企合作基地137个,实现了“入校如入厂,毕业即就业”。
“近几年,不少贫困群众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但也有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缺少致富主动性,甚至把党的扶贫好政策错误地当成了‘养懒人’的政策,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如何改变部分贫困地区老百姓存在的“等、靠、要”思想是教育扶贫面对的一个新问题。为了破题,永州市用职业教育培训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驱力。通过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让贫困户自身“造血”巩固“输血”成果,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
在冷水滩区,区职教中心依托市综合职业中专(区社区大学),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技能培训中,从“大水浇灌”转向“定向喷灌”“定点滴灌”,将培训对象分类帮扶:一方面重点招收年龄50岁以下、家庭经济困难的群众,主要从事农业、林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的工作;另一方面重点招收30岁左右、初中及以上文化的家庭经济困难群众,开展各项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
目前,永州市通过实施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定期举办“一户一产业工人(职业农民)培训”“水库移民创业技能培训”等订单式培训,开展“能人培养计划”,为全市900多个贫困村输送了1600多名致富带头人,让贫困农民拥有一技之长。
另一项硬性指标是,永州市还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统筹开展外出务工人员的异地培训和农民技能培训也列入对县区党委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建立校企合作基地156个,订单培养17000人;开展‘一户一产业工人培训’20期,培养致富能人和带头人1000名;建立10个务工人员异地培训基地,为10000名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免费的培训、就业指导……”永州市通过构建以政府为主导、职业学校为主体、相关职能部门及企业共同参与的技能培训网络,形成了政校联合、校企联合的“精准培训”新模式。
多时空入学、多平台培养、多资格就业,永州市依托职业教育架起了一座就业创业、脱贫致富的“金桥”,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引擎。
“深度报道”伴您溯向思想的更深处,延伸阅读请继续关注“湖南教育新闻网”。网址:http://www.hnjy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