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之“五变”
2017-10-22陈飞
陈飞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1-0127-01
新课改进行到今天,我们发现不少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依旧停留在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上,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自由习作氛围的创设,忽视学生作文意识的培养,忽视学生习作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调动,忽视多渠道的语言积累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忽视对学生独特感受的尊重和个性表达的引导。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转变。
1 作文课堂教学要从重视习作方法的指导向重视学生习作体验的转变
“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如果作文教学中过多地注重方法的指导,就会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地制造作文。其实,“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有让学生去体验,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有情可抒。比如有为老师在指导《我的冬》习作时,一个学生在发言中说“推雪球”,另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该用“滚雪球”。当时也有不少同学附和说该用“滚”。我观察老师当时的神情看起来也比较赞同大多数同学的意见。但这位发言的学生毫不示弱,据理力争道:“我就是在推呢,我一推雪球,雪球就向前滚。我是在推,雪球在滾。”一边说一边双手还作出“推”的动作。细细一想,何尝不是如此呢?一“推”一“滚”,既是用词的准确传神,又是孩子最真切的生活体验!其他诸如把游戏活动带入课堂,或在作文教学中设计让孩子去演一演,尝一尝,摸一摸,或在课堂中与孩子一起分享生活故事,这些都是体验。可以说,作文教学就是学生生活的一种体验反馈,而这种体验无处不在!
2 作文课堂教学应从重视学生习作结果向重视学生习作的发展过程的转变
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综合活动的过程。无论是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还是课前的谈话、课堂的导入、课堂情景的创设、习作实践和作品展示,都要充分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循序渐进、润物无声,从而让学生的习作元素在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中自主构建生成。例如一堂指导记写游戏的作文指导课,教师一走进教师就告诉孩子们,这节课我们来玩一个夹弹珠游戏。一听玩游戏,课堂就炸开锅了。老师接着问:“听了玩游戏,你们的心情怎样?是怎样想的?”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高兴,有的说惊讶,有的说以为老师在开玩笑等等。老师顺势让学生把刚才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下来。接着就分组游戏,边玩游戏边记录游戏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游戏一结束,作文雏形也就基本形成。然后再来展示交流修改。这样一堂作文课,踏雪无痕,自然天成,让学生感到作文并非难事,原来习作过程也可以如此轻松愉快。
3 作文教学应由重视课堂教学向关注学生生活转变
叶圣陶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因此,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对家庭中的琐事,校园内的小事,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都可以去体验,去领悟。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在开放的时空里自由地去观察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学生就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因为亲历,所以熟悉,所以真实。因为亲历,所以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我们的作文课堂才能出现“流连蝴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生动与精彩。如何向生活转变呢?首先命题要贴近生活,要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走进学生心里,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习作题目。其次是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如开展活动、实物演示、现场表演等各种游戏活动,甚至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带到生活中去,“请进来,走出去”,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其仔细观察,亲身体验,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亲自动口、思考、动手操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乐趣,再写出自己的亲身体会。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再次阅读也是生活。无论是教材文本还是课外阅读,都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才会出口成章,下笔有神,语文素养也才会得以提升,“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 作文教学应从既重视教会学生作文又教会学生做人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在指导学生作文的同时,还应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也就是说,除了让学生掌握写作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学会生活。作文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的训练,还是学生思想认识和道德品格的训练。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介绍写作技巧,并且还要坚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引导,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评改作文时,教师既要评技法,更要评思想,让学生从中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对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的进步思想要及时肯定,大力赞扬;对学生作文中流露出的错误思想要及时指出,并引导其及时改正。通过作文的训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观念、产生道德情感,从而正确地描写客观事物,达到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的目的。
5 作文教学应从教师的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作文的评价不是老师单一的、单向的、结果性评价,而是多元的、动态的、综合性评价。新课程要求我们对作文教学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的整体评价,要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俗话说:“寸有所长,寸有所短”。学生三分九等,水平参差不齐。我们进行评价时不能够搞“一刀切”,而是要实施发展性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打等级,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除了评价学生习作的主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写作方面,还要关注评价学生的习作过程及文本体现出来的个性品质、写作习惯、习作兴趣、观察能力、思维方法等。“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过程”。评价方式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师生平等对话,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学生的习作就犹如一道菜,老师、小作者、其他学生,甚至家长,都可以来品其色,尝其味,闻其香。评价主体的关系是平等的,时空是开放的,内容是自由的。这样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和体现个性差异,从而达成“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鸡蛋从内部打破就意味着新生”。作文教学改革之路任重道远,作为语文教师,唯有敢于不断打破自己陈旧的教学理念,积极思“变”,革新教学方法,才能探索出一条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成功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