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羌族萨郎音乐的分类特点及形式

2017-10-22李晓梅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音乐特征发展分析

李晓梅

摘 要:羌族萨朗是我国羌族独有的一种代表性文化,它传递着重要的文化蕴涵。其在羌族逢年过节、各种大小型节庆活动、祈福消灾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羌族萨朗在羌族进行民间生活和开展风俗习惯等不同类型纪念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羌族萨朗的肢体动作自由变幻、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充满强烈的乡村生活气息,伴随着极具民族文化色彩羌族的民间舞蹈音乐,音乐中透露着朴素、优雅、纯质的特点,羌族民间音乐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分为三种,村民间的相互娱乐、祭祀活动表演、风俗习惯纪念等。

关键词:三角戏;音乐特征;发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7-0139-01

一、羌族萨朗的主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和变化,羌族萨朗逐渐的被引申为羌族所有舞蹈的统称,羌族萨朗主要是集体性的舞蹈,很多人围坐在一起吃食,之后在客厅火塘、晒场、大院等广阔地围成圆圈载歌载舞,众人一起分享快乐。羌族萨朗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舞蹈表演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单纯地为了娱乐生活,不受任何章法、条件的约束。特别的是,羌族萨朗在表演过程中它以众人的欢呼声、呐喊声为节奏。不需要任何乐器伴奏,是最淳朴的音乐形式。进行舞步动作变化时没有固定的情感表达,完全是由带头人的情绪变化而决定,因而动作表现形式存在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二、羌族民间舞蹈音乐的分类特点及形式

羌族民间舞蹈音乐根据羌族民间舞蹈的分类和流行于羌族地区的广泛程度,人们把常见的羌族莎朗舞蹈音乐分为“莎朗”音乐、“席步蹴”音乐和“莫恩纳萨”音乐等三种民间舞蹈音乐形式,以下将对这几种音乐形式进行详细的论述。

1.“莎朗”舞蹈音乐“莎朗”,羌语“唱起来,摇起来”之意,俗称羌族锅庄,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自娱性舞蹈,流行于整个羌族地区,是羌族最具特色,传播最广的舞种之一。因居住的区域不同,“莎朗”舞有两大不同风格流派:一是岷江上游黑水、松潘一带的“莎朗”,轻松灵活、欢快优美;二是岷江支流杂谷脑河下游一带的理县、汶川的“莎朗”,则质朴、粗犷、古老沉稳。但总体讲,基本动律较为一致,即胴体的轴向后转动!韵律和上身倾斜转动的拧倾韵律贯穿始终。

从羌族音乐上来看,自古以来就是十分丰富的,而这也为萨朗各种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比较大的帮助。羌族萨朗所使用的歌曲一般都是由祖祖辈辈所流传下来的,多数都为五声音调式。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如今保持了原始形态的羌族萨朗绝大多数歌伴舞步,舞蹈动作本身与歌词的内容并没有十分大必然的聯系,但是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歌曲旋律的影响,多数情况下都会使用歌曲来促进舞步的循环往复。同时除了歌曲本身之外,从伴奏乐曲的角度上来看,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于很多种与乐器所组成的例如铜铃、羊皮鼓这些比较传统的乐曲,同时也有例如羌笛、口弦这种比较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乐曲伴奏。

2.“席步蹴”舞蹈音乐羌族“席步蹴”歌舞主要流行于汶川、理县一带,舞蹈风貌古朴、沉稳,是在隆重的丧葬或民间的祭祀活动中出现的歌舞。它的表现形式一般一首歌曲配合一套舞蹈动作,并多次复进行和再现,直到尽兴为止。“席步蹴”音乐的特点是:通常采用宫、徵调式,五声音阶,旋律平稳、流畅、线条平直,音域范围不宽,多级进,节拍多为2/4拍。曲调速度缓慢,节奏均匀,分明,曲式结构短小,大多为8小节构成的一乐句或二乐句的单音段。领舞领腔后,众舞跟着领腔重复唱过的乐句,周而复始,形成“叠句”。这样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一呼一应,将舞蹈推向高潮,造成热烈而庄重的气氛,情绪沉稳、感觉古朴,下沉的表现风格使音乐具有一些神秘之感。它的代表性音乐有《瓦西切玛》《姜得里学》《查、查、查威勒》等。

3.“莫恩纳萨”音乐“莫恩纳萨”也称“恻拜举”或“苏得萨”,均为“跳羊皮鼓舞”的意思。“恻拜举”或“苏得萨”属茂县以北的黑虎、三龙乡地方语,“莫恩纳萨”是汶川县和理县以南的语言,它是祭祀性舞蹈。无乐曲,只有羊皮鼓的鼓点节奏和响盘(盘铃),这两种打击乐器敲打出不同音响节奏组合为舞蹈伴奏。鼓和铃无固定的高音标准,击鼓中心点,音色沉闷、灰暗,击鼓中心稍偏,则有明快之感。盘铃声响明朗、清脆,和之鼓点节奏和舞蹈的节奏,构成了“羊皮鼓”舞蹈的纯节奏型音乐。

“羊皮鼓”舞蹈的节奏型音乐,是羌族早期原始信仰与宗教观念形成的客观反映,也是音乐文化艺术在低级阶段、自身的需要和发展的意识文化形态,所以节奏类型比较单一,主要的节奏型可以分上坛、中坛、下坛等几种类型。(1)上坛节奏型音乐特点是:较为缓慢的节奏,节拍多为2/4拍,发出沉闷的声音,造成一种不觉恐怖,但具神秘、肃穆、森严的气氛。(2)中坛节奏型音乐特点是:较为紧凑的节奏,速度快,节拍多为2/4拍,偶尔也出现3/8或6/8拍。明显的力度强弱变化,速度越来越加快,烘托舞蹈的紧张气氛。下坛节奏型音乐特点是:鼓点以较为平缓的速度进行,节拍多为2/4拍,舞者念唱经文或唱词,以求上天赐福,消灾消难,祈祷平安。

参考文献:

[1]张晓娜. 再论民族舞蹈编排原则与技巧[J]. 大众文艺,2017(09).

[2]熊妍,李大. 苗族民间舞蹈田野采风报告[J]. 大众文艺,2017(01).

[3]朱婷.羌族传统民歌音乐特点分析[J]. 黄河之声,2013(12).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特征发展分析
浅析陇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课程改革分析及发展探究
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