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文学鉴赏的审美自由与超越

2017-10-22于俏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9期

于俏

摘 要: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文章进行品鉴欣赏,从而完成一种高级的审美精神活动。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读者通过阅读,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深厚情感,欣赏性阅读就是在追求心理的审美愉悦和情感的陶冶升华。

关键词:文学鉴赏;审美接受;审美自由;审美超越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7-0003-02

文学鉴赏是一种感受和理解、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人们欣赏文学作品,受到艺术感染,潜移默化体会其中思想,形成完美的思维和逻辑判断。审美从字面的角度去理解就是去审视,去体验美的东西。而在进行这项活动的时候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往往是精神上的,是一种从刺激视觉器官到刺激心灵的体验。

一、文学鉴赏中的活动本质是审美

文学的功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文学作品在读者心灵中所激起的效应从来都是综合的,而非单一的。但是,在文学的功能系统中,具有根本性特点的只能是审美功能。政治、道德、宗教、认知等因素固然也很重要,它们有时甚至会被不同的论者出于各自的利害考虑而强调到非常偏激的程度,但是,在具体作品中,这些因素只有与审美因素相结合,相渗透,并且成为浑然的整体,就是说,只有经过充分的审美转化,才有可能引发读者的鉴赏品味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准。

审美活动最早起源于修饰,修饰与爱美密切地关联着,但如果修饰的目的仅仅停留在视觉的生理快感效果上,显然还不是审美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享乐是多层次的,审美愉悦也是一种享乐。但审美愉悦是感官享乐和精神享乐的统一,而且只有实现了感官与精神愉悦的统一,感官的快适才可能是审美的愉悦。审美的领域是没有限制的。任何对象都可以进入审美的领域,获得审美的正价值或负价值的评价。

当你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到动情的时候,或者怦然心动,或者潸然泪下。我们都有过这样的审美感受。当你欣赏一幅艺术名画,比如说描绘大自然背景的油画,这个时候你可能瞬间地感到物我合一,感到你与大自然的一种契合。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单一的,是相当复杂的。由于我们大脑各种功能的整体发挥,感知、理解、想象、联想、情感等活动此起彼伏、相互联系、彼此促进,就形成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二、文学鉴赏中的审美自由过程

鉴赏中的自由涉及问题很多,但最重要的表现在两点:一是鉴赏者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进行选择的自由;二是主體在鉴赏过程中心意状态的自由。前者说的是进入不进入鉴赏过程的自由,后者说的则是进入鉴赏过程之后的自由。从这个意义说,认为“鉴赏是一种以个人趣味为中心获得满足和自由的看法”可谓至理名言。

例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戏剧大师的妙笔生花,将世俗人的爱情演绎得如歌如诗,唯美旖旎。先不提唱词文本的华丽、优美,单单从他反映的情爱观、生死观就足以让它震撼几千年。有人评价产生这样的跨越生死的奇异爱情与当时社会大背景和古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有关,是的,古代千金小姐终日躲在闺房内,只习诗书礼乐,刺绣针织,几乎与外界隔绝,封闭的环境导致人内心的压抑,而妙龄少女又逢思春时节,怎能不上演后花园中“惊梦”一节,这或许有戏剧家的唯美想象,但也正是这种大胆的想象显示出人们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强烈呼声。

丽娘的梦奇异而又幻化,而梦中与翩翩书生刘梦梅结合,尽享鱼水之欢,这本来就是古代封建制度下人性题材的禁忌,可汤显祖却将他描画的唯美飘渺,世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远远超出人们的低俗趣味,也正是披上了梦的面纱,丽娘的行径不会遭人耻笑,也不用受到世俗的唾骂,只是思春少女的一个浪漫佳梦,所以只要人间有爱,管它梦境还是现实,我们都可以驰骋想象,将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呈现世人,永不落幕。

丽娘的痴与爱先将观众引入汤显祖的梦游仙境,接下来有情人柳梦梅的出场将全剧推向高潮,本以为丽娘的死让人感到少许遗憾,因为心念梦中人而忧郁难遣,最终导致亡身,不免感叹戏剧的离奇,情感的折磨。正当我们期待下一幕情节的时候,汤显祖独具匠心,精巧的安排了梦中书生的出场,不怪丽娘为他日思夜想,翩翩才子,有情有义,又恰恰落难丽娘家中梅花庵,拾到丽娘临死前的凄美自画像,也不禁为画中美人深深吸引,进而打动那颗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一个梦中人,一个画中人,将相隔阴阳两界的人再度重逢,这是一种生死的超越,一种世俗的冲破,汤显祖至此完成了他戏剧的完美格局。

我们不只是在感受一个爱情故事,而是在男女主人公跌宕离奇的爱情幻梦中,感受一种人性的解放,情感的自由。有人说,这种爱更源自一种欲的成分,可人食五谷杂粮,谁又能免七情六欲?在《牡丹亭》中我们实际无法分清情、欲的界限,它结合得天衣无缝,而情与欲本来就难以分割,最完美的形式就是把它自然的融合在一起,汤显祖做到了,我们的观众也领略到了,这也是《牡丹亭》生生世世打动人心的地方。

剧中还有两位出彩的人物,就是春香和陈最良,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杜柳二人的情爱结合,可以说是他们两人爱情的催化剂。在剧中有滑稽讨巧的一面,也有严肃抱屈的一面,无疑,汤显祖对两人的刻画也是成功的,不仅增强了戏剧的张力,情节的曲折,也让人们感受不同阶层的人对爱情抱以理解、支持和肯定的态度。杜丽娘的父母虽然是这场爱情的封建卫道士,最终也走向土崩瓦解,似乎预示着明末个性解放思潮的到来。

在中国古典戏剧名著中,《牡丹亭》确实是一个不朽的存在。它的不朽,不仅由于它是一部享誉世界的名篇巨著,那些缠绵、清幽、瑰丽、飘逸的千古绝唱产生着超越时空的深远魅力,它更是一部展示着人类生命尊严,强烈体现着人间至深至爱的纯真之情,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文人对精神自由和美好理想追求与向往的旷世杰作。endprint

毫无疑问,《牡丹亭》是雅致精美的,但它同时也是大众通俗的。它的大众通俗,就在于它具有很强的可看性和舞台性。明清时期,《牡丹亭》就广为流布,“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一缕香魂,万缕情思,杜丽娘那种对美好理想的期待和执着,曾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

三、审美自由是主观对客观的超越

在文学艺术中,美蕴含在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中,体现为情感的有效物态化,因而作品美是创作主体情感力量的形式化。文学鉴赏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审美的精神超越,故從美学的视角来欣赏文学作品,确立文学作品的文化审美品格,意味着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作品,充分地看到它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完整性,从而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这就是“审美超越”。

文学鉴赏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大致经历了感官的审美愉悦、情感的审美体验到理性的审美超越三个层次。审美“超越”不是指实践活动对物质现实,或者是实践的精神性对动物性本能的超越,而是指对人存在的终极目标的追求和生命的超验性意义的建构。一种由艺术审美熏陶出来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例如沈从文的《边城》,文中的年轻女孩翠翠,先是描写她生养的环境,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湘西的青山秀水,而是通过描写翠翠这个淳朴无暇的少女来反衬自然山水对她的滋养。因为翠翠每天都眼望清透纯洁美丽的秀山碧水,酿就了她那如水晶般清澈的眼眸,顿时让读者的脑海里产生一幅秀雅婀娜的山水画卷,同时也在内心发出疑问?什么样的山水能把人的眼睛滋养的纯洁又透亮,读者的想象力自然如绵绵长山般被激发起来。当然,自然的客观环境也是一把双刃剑,给了她清亮的眼神,也让皮肤变得黝黑粗糙,因为风雨日晒。这没有影响少女的美丽,反倒增添了她的质朴和田园气息,比起温室里的花朵,她更显出健康、强壮的体魄美,这也是摇船女孩独有的、特殊的朴实无华的绚烂之美。接下来,作者的意图又递进一层,自然不仅滋养了她的外表,甚至也培养了她的性格,她天真活泼,作者用小动物来比喻一个女孩子,说明她的个性非常活跃任性,像自然一样无拘无束,恣意流淌。同时也有自然静穆的一面,安静得像小鹿一样乖,不发愁,不动气,不想残忍的事情,因为处在大自然的滋养和熏陶下,人的精神会受到洗礼,人的性格会变得安逸,不像在世俗社会里,人争权夺利,处心积虑,满腹心事,时时会愁闷,时时会气恼,时时会种下不留余地的报复恶果,可这不会发生在翠翠身上,因为她脱离了这种环境。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水乳交融的动情画面,人依靠自然生活长大,留下了自然的深刻烙印,同时人也反馈自然,与其和平相处,其乐融融。即使翠翠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因为身上所表现的这种特性,让人对她不敢有非分之想,随时都可能溜掉。如果面前的人有其它不敬的行为,甚或有一丝不正的念头,在天真无邪的翠翠面前,在天然淳朴的自然面前,都马上会消融。而如果来者友善,真诚以待,翠翠也会回报她那最天然的、最真切的自然景物也无所比拟的仁爱友情。这些作者都是采取了隐晦侧面的写法,不直接写她与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加以评论,不做更细致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而只是通过她质朴的表情和朴拙的想法,就可以烘托一位少女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美。

然而,文学鉴赏中的类似超越,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虚幻的、想象中的超越,不是现实的超越,而且很短暂。只要一离开鉴赏过程,平静下来,你就会清清楚楚地发现,自己还是站在原来的地方,超越感亦会随之离去。这就是审美超越的有限度。因为谁也无法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在中国古代,真淳固然是一种美的理想境界,但同时也是一种善的理想境界;而超越境界正是这样一个只有用真淳二字才能最确切地表述其内蕴的境界。读者在鉴赏中进入这个真淳的艺术世界,优游于其中,就会在美、善两个方面同时提升自己,超越原来的旧我。

四、结语

审美超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即使试图通过某种方式或理性的认识也不一定能达到审美超越之境。所以,审美超越的内涵不是要告诉我们怎么去达到这种境界,而是要去如何把握和理解。作为人的精神意境的自我表达,审美超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仅仅站在美学的角度或哲学的角度来定义审美超越,可能都不完整。至少,心理学的角度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所以,探讨审美超越的内涵,可能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审美以及审美超越与人的精神状况、人的意识以及生存境界之间的关系,这可能将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审美超越的本质内涵。

参考文献:

[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C].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龙协涛.鉴赏文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

[5]约翰·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6]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一分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7]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8]陶靖节集.国学基本丛书(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9]伊瑟尔.阅读活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0]克莱夫·贝尔.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