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锦25块油藏出水动态特征研究

2017-10-21李明金

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稠油

李明金

摘 要:综合运用静、动态资料分析了边底水、管外窜槽及汽窜导致的稠油油井出水生产动态特征,总结了锦25块油井出水动态规律,结果表明此规律具有普遍性,可应用于油田没有监测及作业资料时判断油井出水原因及出水层位,为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依据。油井生产动态特征结合沉积相、产液剖面等研究判断出水层位对油田部署新井及开发方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稠油;出水类型;边底水;汽窜;动态特征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中后期,地层压力下降、边底水侵入、油井井况差、井间干扰等因素导致的油井出水现象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油藏开发效果。对于此类油藏,应及时准确地找出油井出水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油井出水对油藏高效开发造成的影响[1]。根据多种动态、静态资料可以判别油井出水的原因,但在油田实际操作中,并非每口井都有多种资料可供综合利用,因此有必要研究油井出水的动态特征,并应用于其他没有资料可用的油井出水分析。本文以辽河油田锦25块为例,研究油井出水动态生产特征。

1 油藏概况

锦25块构造形态为受西斜坡构造发育与古地形影响下,四周被断层所封闭、内部被次级断层复杂化的单斜构造形态,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一中段于楼油层。油层平均孔隙度31.5%,平均渗透率3222md,平均油层厚度37.5m。地面原油密度为1.0023g/cm3,50℃地面脱气原油粘度18077mPa·s,该油藏埋深为760~985m,原始油水界面为-853~-960m,地层水水型为NaHCO3型,总矿化度平均为1057.9mg/L。原始地层压力8.9MPa。

2 油井出水类型及判别方法

油井出水按其来源可分为边底水侵入、管外窜槽、汽窜等类型。判别油井出水层位一般需要对出水井的地质情况及井况(如井身结构、开采层位、各层油水井连通情况、各层渗透率和含水饱和度以及边水、底水、夹层水的情况等)进行仔细研究[2,3],对采油动态资料(产量、压力、含水、回采水率、水性化验资料、注汽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判断出水层位。水性资料是确定产出水来自地层水还是注入水的主要依据,而结合小层平面图及油水井连通图和注采井生产及措施情况则可推断可能的出水层位,这是一种结合静、动态资料判断出水层位的间接方法,但还需要同其他方法配合才能最后确定出水层位。

3 油井出水的生产动态特征

综合对比各种资料分析上述三种油井出水类型的动态特征。

3.1 边底水侵入

由于边水侵入引起的油井出水现象在边水油藏中非常普遍,并且特征明显[4],这类出水井一般位于边底水附近,在经过一段无水期后边水到达油井井底附近,造成油井含水突然升高,日产油急剧降低,但日产液波动不大。底水侵入主要是由于油层与底水之间隔层发育不完整,或者避射厚度有限,油井降压开采后造成的压力差使得底水窜进。由于地层水侵入的距离比较短,底水侵入的动态特点主要表现为见水较突然,短期内水淹。对于层状油藏边底水侵入油层情况,采取调层封堵水侵层能够改善开发效果。

3.2管外窜槽

管外窜槽是指由于水层部位套管损坏,固井质量差,造成地层水沿环套空间侵入生产层。在注汽吞吐生产过程中,套管反复受到高温、高压差的影响,有可能造成固井水泥环损坏,从而使顶水或底水沿损坏的通道窜流,水突破后油井含水迅速上升。其特点是突发性强,产液量较高。对于套管变形等严重损坏的生产井,大多数封堵调层措施不见效果,需要进行大修措施。

3.3 汽窜

汽窜在稠油蒸汽吞吐生产中是常见的现象, 特别是在吞吐开发的中后期[5]。由于油藏平面非均質性比较强,目前的稠油蒸汽吞吐开采井距大多数都在70-100m之间,在超稠油区块中甚至已经达到了50m,蒸汽注入后沿高渗层或动用程度较高的层位通道窜入生产井,造成油井出水。受汽窜影响的生产井动态特征为在邻井注汽时,产液量急剧上升,产油量急剧下降,含水急剧升高, 井口温度升高,在临井停止注汽后,生产逐渐恢复正常。例如锦25-14-24井1998年7月开始日产液急剧上升,日產油快速下降,井口温度最高达90℃,含水率升高至90%以上,持续2个月后该井恢复原来生产规律。沉积相研究表明该井与相邻井主力油层同处在河道沉积微相,且主力油层平面上孔隙度大,渗透率高,容易发生汽窜。结合周围井的吞吐动态,认为该井受相邻两口井汽窜导致油井出水。

通过油井出水动态特征研究,对锦25块油井出水状况分析,落实了产能井区域油层水淹状况,为部署新井及开发方式转换提供有利依据。

4 结论

①边底水侵入、管外窜槽及汽窜导致的油井出水在日产油,日产液和含水等动态资料表现明显的变化特征,其规律具有普遍意义;②由生产井的生产动态特征可判断油井出水原因,为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依据;③油井生产动态特征结合其他静、动态资料判断出水层位对油田部署新井及开发方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勇.冷41断块边底水稠油油藏油井出水判别方法浅析[J].特种油气藏,2003,10(S1):50-52.

[2]张琪主编.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M].山东 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354-355.

[3]孟凡勤,等. 曙一区超稠油出水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7,14(1):96-98.

[4]王素青,等. 特超稠油油藏边水淹特征及技术对策[J].河南油田,2004,18(S1):46-48.

[5]凌建军,等. 蒸汽吞吐阶段的“汽窜”现象实质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6,3(1):18-20.

猜你喜欢

稠油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敏感性稠油油藏油溶性降粘剂复合二氧化碳降粘吞吐技术研究及应用
稠油及其乳状液流变性研究
稠油降粘的有效方法探讨
HLB值评价稠油乳化增黏主要因素的研究
强化稠油注汽高压井治理探讨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地质稠油开采技术进展及现状
西北油田首座“注气+掺稀”先导工程投产成功
稠油管道输送技术方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