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协调度评价
2017-10-21王世军陶晓燕朱九龙
王世军?陶晓燕?朱九龙
[摘 要]构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系统有利于推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产业结构升级。依据产业耦合理论,以河南淅川县作为典型,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發展潜力及产出效率等4个层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借用物理学的容量耦合系统模型,构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测算结果表明,2006~2016年间淅川县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耦合协调度;容量耦合模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中图分类号]X-01 [文献标识码]A
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两者间存在的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联结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不仅体现在生态农业为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乡村风景、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及生态农产品的前向关联上,还体现在生态旅游业通过旅游消费的增长而拉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后向关联上。正是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决定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之间具有天然的产业耦合条件。
耦合(coupling)源自物理学,指两个或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和彼此影响而联合起来的现象。产业耦合是以系统论为基础在各产业间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产业耦合是产业联合、产业融合的继承和拓展,但是三者之间的区别比较明显。产业联合主要表现为企业间的产品交易,发生在具有串联关系的上下游产业之间,而产业耦合则注重对生产要素、产品市场、技术信息的相关性进行互动,耦合产业不局限于上下游串联关系;产业融合是同一技术向不同产业扩散而推动产业间的协同发展,而产业耦合不仅是不同产业间技术、知识上的共享和相融,更是市场、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全方位的合作利用和交互影响,是一种更为全面、高效、先进的产业发展模式。产业耦合除促进产业融合外,还能够保证主要联结部分的融合与子系统时时紧密关联,在更大空间和更多元素上产生系统优化功能。产业耦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途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多数区域地处偏远山区,具有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发展潜力较大等基本特征,农业生产总值占区域GDP的比重较大、旅游业发展缓慢,产业集约化水平低。在工业发展方面,以传统的中小企业为主,缺乏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规模企业,而且高标准的环保阈限,增加了招商引资的难度,挤压了工业发展空间。因此,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构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系统,有利于提高区域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产业叠加效益,推动生态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有序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有利于控制区域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新常态下的区域扶贫攻坚工作,实现百姓快速脱贫致富的目标;有利于解决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区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两难困境。本研究将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河南省淅川县为典型代表,采用定量方法探寻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以期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以河南淅川县作为研究对象。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地处秦岭之脉伏牛山南麓,呈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季风性气候特征,国土面积2818.12km2。淅川县属于汉江上游丹江口水库汇水流域,境内有丹江、鹳河、淇河、滔河和刁河等5大河流,其中丹江及其支流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3.5%。截至2016年年底,淅川县人口为73.5万人,GDP总值为169.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57元。淅川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为品牌,整合环库优质旅游资源,农旅耦合发展态势良好,已经建成的泓森植物园、竹博园、药圣苑、金戈利生态休闲农庄等精品农旅耦合发展产业规模和水平持续提升,成为生态、经济“双赢”的示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为淅川县社会与经济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于2006~2016年《淅川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2016年《南阳市统计年鉴》、2006-2016年《河南省统计年鉴》、2006~2016《河南省旅游市场统计年鉴》以及相关研究报告中的数据。
2.2 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两大产业系统之间的耦合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如果采用单一指标或有限的几个指标将无法反映两个产业系统之间存在的耦合作用机理。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严格遵循科学性、层次性、数据可获取性等指标系统构建的原则,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发展潜力、产出效率等四个层面构建淅川县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详情参见表1。
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熵值法来估算指标的权重。
(1)采用线性比例变换法进行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具体如下:
(1)
其中,xij为指标数值(),n和p分别为样本个数与指标个数;为指标j的平均值;为指标j的标准差。
(2)对指标进行比重变换,变换公式为:
(2)
(3)计算指标的熵值,公式如下:
(3)
(4)将指标熵值进行逆行化,公式如下:
(4)
(5)计算指标xj的权重,计算公式为:
(5)
2.4 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度主要用来评價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两大产业系统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协同耦合的程度。产业耦合按照耦合效应可以分为正向耦合和负向耦合两种,其中正向耦合表示产业系统内部各要素间配合恰当,互惠共赢;负向耦合则表示产业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彼此制肘。本文根据物理学容量耦合系统模型,利用动态时间序列指标对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耦合关系进行定量测量,具体如下:
(6)
其中,为第i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值;(正向指标)或者(负向指标),和分别为耦合系统稳定临界点标准化后的序参量上、下限值。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协调度旨在评价两大产业系统及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良性发展的程度。耦合协调度不仅可以区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伪协调,而且也能够定量评价两产业系统的协调程度,反映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相对高低。耦合协调度模型为:
(7)
其中,T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两产业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反映两产业系统的整体协同效应,且,和为待定参数,。一般而言,和取值均为0.5。参照有关成果,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协调度的等级划分如表2所示:
3 结果分析
首先,依据公式(1)进行指标数值的标准化处理;然后,采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见表1);最后,根据公式(6)和公式(7)计算2006~2016年淅川县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及两大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度指数,并进行等级划分,具体结果如表3和图1所示。
3.1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发展水平分析
由测算结果可知,2006~2016年淅川县农业发展水平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而生态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从淅川县生态农业发展状况看,淅川县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在2006~2011年间变化量较小,变动幅度的绝对量为0.0594,变动比率为6.8%;在2011~2016年间变化量较大,变动幅度的绝对量为0.3282,变动比率为40.5%。究其原因发现,由于2011年以后,淅川县大量移民开始迁出,且丹江口水库开始陆续蓄水,生态农业的产业规模、产业发展潜力等指标逐年下降,从而导致淅川县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逐年下降。然而,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成和运行,水源区生态产品标签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增强,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业的不断开发,从而使得淅川县生态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逐年上升。
3.2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协调度分析
淅川县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两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表明淅川县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两大产业系统之间紧密关联,互动发展,另一方面也表明不同阶段两大产业的协调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从表3和图1可以看出,淅川县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协调度在2006~2011年间起伏较大,耦合等级反复;在2011年以后,淅川县两大产业的耦合协调度虽然较低,耦合效应不强,但是已经呈现逐年稳定上升的趋势,并且耦合等级稳定在勉强协调等级,从中可以看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生态产业市场标签已经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但是要实现两大产业系统良性互动发展,任重而道远。
4 结语
建立有效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系统,有利于推动水源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产业效应的最大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由于水源区对于面源污染的严格控制,导致水源区生态农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潜力受到了限制,但是水源區生态旅游业则是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研究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同步发展,加快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步伐,促使两大产业系统趋于更加良性的协调。
[参考文献]
[1] 胡仪元,唐萍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水源地水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7(02).
[2] 杨朝兴.基于绿色发展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经济带建设[J].林业经济,2016(11).
[3] 刘梅,魏加华,王峰.基于“6E”模式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开发[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6(05).
[4] 朱九龙.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化特征[J].人民黄河,2016(07).
[5] 朱九龙.基于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类型变化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6(02).
[6] 范红艳,薛宝琪.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04).
[7] 张英,陈俊合,熊焰.旅游业与农业耦合关系研究及实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
[8] 蒋敏.中国省域交通与城市化的耦合度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