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徒制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改革与实践
2017-10-21朱秀斌
摘 要:本文结合我院的电子信息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基于学徒制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并阐述了在实施本方案时应注意的事项。实践证明,通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库
我院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在培养电子信息技术高技能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推广价值的经验和做法。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重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式,建立基于学徒制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由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课程专家组成建设团队,围绕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岗位和维护维修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学习单元,融合学校和企业教学资源,设计具体的学习情境;通过教学团队的合作与分工,融“教、学、做”为一体,工学结合,形成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学院内部监控、教育行政部门评价、社会评价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修正、完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部分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多年来本专业毕业生的跟踪信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共同研讨本专业所涉及岗位任职要求,依据相关职业标准,以实现化工、医药、建材行业企业的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岗位和维护维修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分析岗位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本专业的45项典型工作任务。将45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7个行动领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学徒制”课程体系。
2.课程建设
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建课程建设团队,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制订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引入岗位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相关课程教学中,开发课程标准,建设了与全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解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讲授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采用项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
4.改革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主要采用现场测试、论文、社会调查报告、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技能实践操作或与专业技能鉴定成绩相结合的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电子焊接实训以作品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如收音机的调试结果)、控制线路的故障排除以实际操作和故障的理论分析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维修电工综合实训则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和实践考试成绩为主进行成绩评定。
二、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按照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双方共赢的原则,建设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机制,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理念及运作方式,引进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校企合作项目年度效益评价机制,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校企优势互补)、运行机制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基地功能多样化。学生在完成真实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目前建成校内实训基地达到20余个,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学生进行专业技能集训,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从而具备校外顶岗实习能力。
2.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强化生产性实训
近年来,电子电气工程系在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不仅通过“订单式”培养建立了稳定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也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设了高压控制实验室、电子产品制作等生产性实训室。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实现“实训与生产相结合”、“教学与技术开发相结合”、“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通过现场教学与现场实训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实现教学和实训、生产的互动,有效地落实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实验和实训。目前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基地达到22个,保证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
三、“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引进、培养、聘请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企业工作锻炼、承担项目开发工作、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使专职教师获得高级维修电工以上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水平证书,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能;按照“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工作思路,充分考虑兼职教师的工作特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聘用制度,提高兼职教师管理水平,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团队2007年被评选为山东省教学团队,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四、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制订教学质量管理标准,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质量保障体系;重视过程监控,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创建评价--反馈--调控“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改革和实施,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有了很大改善,培养出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建设成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门国家级2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同时毕业生也以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技能过硬而受到社会广泛欢迎,部分学生很快成为企业业务骨干,深得企业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7]12号)
作者简介:
朱秀斌(1976.7—),男,山东淄博,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