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行为模型构建及实证
2017-10-21李婧
李婧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护理人员对于不良事件报告的认知及行为特征,并构建相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方法:对我院在职的412名一线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了解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对于不良事件报告的行为规范、态度及知觉行为控制等情况,并采用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对所得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态度、行为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这3项核心变量与护理人员不良事件报告行为、意向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态度、行为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报告行为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59、0.31、0.58。结论:研究证明,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不良事件报告行为模型可以较好的反应和解释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报告的行为特征,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应当注重从行为规范、态度、知觉行为控制等方面入手,做好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政策,以提高护理人员对于不良事件报告的积极性,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护理人员;模型构建;不良事件报告;实证研究
医疗护理过程中所谓的不良事件,主要是指患者在该过程中发生的、非计划内的跌倒、用药错误、窒息、受伤等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通常情况下,各医疗机构都会建立起一套不良事件报告体系,以及时发现、处理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然而,事实证明各地医疗机构的不良事件报告率并不是很理想,所建立的不良事件报告体系也未完全发挥出其原有的功效[1]。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医疗机构并未对护理人员进行不良事件报告的内在驱动进行剖析,进而在驱动机制上有所缺失。因此,本文通过对我院412名一线护理人员的调查,构建出了一套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的行为模型,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验证,以期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資料
选取在我院进行一线护理工作的在职护理人员412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人(1.5%),女性406人(98.5%);年龄在24岁至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1±5.4岁;平均工作年限为9±7年;合同聘用人员297名(72.1%),正式在编人员115名(27.9%);中专学历67名(16.3%),大专学历92名(22.3%),本科学历251名(60.9%),硕士及以上学历2名(0.5%);外科系统196名(47.6%),内科系统88名(21.4%),妇科系统29名(7%),急诊22名(5.3%),其他诊室77名(18.7%)。
1.2研究方法
1.2.1构建模型
本次研究的模型构建以计划行为理论作为主要原则,在分析护理人员不良事件报告行为情况时将影响变量划分为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两个部分[2]。其中,外生变量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外部环境;内生变量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的行为意向、行为规范、态度及知觉行为控制等。
1.2.2制定调查问卷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主要采取国内外通用的量表形式,问卷内容包含模型中的外生变量及内生变量。主要包括:(1)被调查人员的基础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岗位、工作年限等;(2)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行为量表和意向量表,前者包含4个条目,采用李克特4级评分法,总分最高16分;后者包括15个条目,采用二分类法,总分最高15分;(3)被调查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的态度问卷:问卷分为3个条目,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总分最高15分(4)行为规范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在执行指令性规范和描述性规范的情况,共包括5个条目,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总分最高25分;(5)知觉行为控制问卷:包括报告认知、惩罚文化和其他3个部分,共12个条目,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总分最高60分。以上所有问卷内容均由被调查人员独立填写完成。
本研究中,调查问卷实发412份,收回412份,问卷有效率100%。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
2结果
2.1问卷得分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护理人员在不良事件报告行为量表和意向量表的平均得分分别为7分和14分,在态度、行为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问卷中平均得分10分、11分、22分。
2.2各要素间的相关关系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与护理人员不良事件行为的相关关系,本研究首先对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3]。结果显示(表1),态度、行为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这3项核心变量与护理人员不良事件报告行为、意向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且不良事件报告的行为和意向还相互成正相关关系(P<0.05)。
2.3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还对有相关关系的变量进行了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表2),态度、行为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这3项变量均可以较好的预测不良事件报告行为,而从每个因子的回归系数来看,知觉行为控制、态度对于不良事件报告行为的预测作用最大。
3讨论
3.1医院护理人员不良事件报告行为状态及特征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我院护理人员对于不良事件的报告率较低,还未达到理想水平,但对不良事件报告的意向和评价都还较为积极[4]。此外,医院护理人员不良事件报告的行为特征可以较好的预测和控制医院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行为规范对护理人员造成的压力相对较小。总体来说,从当前医院护理人员不良事件行为状况来看,影响护理人员上报不良事件积极的主要阻碍在于还未成熟的报告系统和不和谐的惩罚性文化等。
3.2利用模型促进对护理人员不良事件报告行为的干预
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原则,建立起医院护理人员不良事件报告行为的基本模型,并进一步证实了报告意向、态度、行为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等行为对报告行为产生的影响。结果证实,不良事件报告的行为模型可以较好的解释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的行为,并对其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基于这一结果,进一步提出有效改善和促进不良事件报告行为的干预策略,以期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主要包括:(1)进一步加强对护理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参与活动实践的方式提高护理人员对于不良事件报告的认知程度,并摆正对不良事件的态度[5]。(2)针对于护理人员的实际需求情况,制定完善医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行为约束和鼓励机制,即在鼓励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进行积极报告的同时,还要保证整个过程的合理规范。(3)加强改善医院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增强系统的非处罚性和保密性设置,以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对于上报不良事件的意向,尽可能减少医院患者隐患的发生几率[6]。(4)做好已经报告的不良事件的结果反馈及分析工作,从以往的报告中汲取经验,为接下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3.3本研究不足之处
一是本研究的调查样本只是来源于一所医院,且样本数量较少,可能会影响结果的普适性。二是本研究对于各变量间关系的验证还略显粗糙,对于模型的准确性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
4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不良事件报告行为模型可以较好的反应和解释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报告的行为特征。因此,在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中,应当注重从行为规范、态度、知觉行为控制等方面入手,做好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政策,例如加强人员培训教育、完善报告的约束鼓励机制、完善报告系统、做好反馈分析等,以提高护理人员对于不良事件报告的积极性,减少医院中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率。
(通讯作者:魏俊妮)
参考文献
[1]胡彩梦,曹志辉,吴爽.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干预策略[J].科技经济导刊,2017 (09) 389-391.
[2]罗艺,曹小萍,陈璐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护理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意愿实证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6(01):20-23.
[3]李霞,郭声敏.非处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心理医生,2017,23(07)195-197.
[4]杨斯.对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医药卫生:全文版,2017(02):00112-00112.
[5]赵灵芝.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J].饮食保健,2017(15):271-273.
[6]杜美芳,杨云智,张娜雯等.医院护士护理不良事件网络报告现状及影响因素与干预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5 (14): 2228-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