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致D情史》

2017-10-21卢金

西江文艺 2017年19期
关键词:认同感卡夫卡婚姻

卢金

《致D》一书来回看了三四遍,每次看完都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领悟。看第一遍的感受确实和师姐介绍时说的那样,为高兹的唯美爱情而折服:很快你就八十二歲了,身高缩短了六厘米,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丽、幽雅、令我心动。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五十八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愈发浓烈。我的胸口又有了这恼人的空茫,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时,它才能填满。[1]还有比这更感人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完美诠释吗?

从看第二遍开始,我对于文本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思考作者安德烈·高兹当时的所处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状态。另外在阅读有关弗兰茨·卡夫卡的作品《致父亲的信》、《卡夫卡传》、《出生前的踌躇 卡夫卡新解》及相关论文过程中发现高兹和卡夫卡有着很多惊人相似的地方。以下我将结合两者的童年经历对写作的影响、婚姻观念两个方面的关系来分析。

一、童年经验对写作的影响

儿童文学评论者汤锐曾说过:“每一个成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永远的儿童存在着,从他的幼年直到老年,这个儿童逐渐从生活的表层沉潜入生活的深层,却一刻也未放松地把握着、控制着他的整个个性和人生。这就是每个人自童年时代所形成的人格基质和那一份童年经验,它伴随着并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一生。”当作家在艺术创作时,童年的生命体验便会有意或无意地投射到创作对象上,并通过作品来宣泄表达;也正是这个潜藏赞赏的无意识情结,融入到作家的审美意识中,化作了艺术创造的一种生命源泉。[2]童年的生活和家庭社会关系对主体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1)高兹童年时代身份认同感的缺失以及对其写作产生的影响

高兹的整个童年时期的虚无、异化感觉主要受到其母亲对他的影响,高兹母亲是个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有着强烈渴望的天主教徒,她“望子成龙”并希望“母以子贵”,希望他成为一个没有犹太痕迹的、强壮的、勇敢的、有教养的、纯亚利安的上流社会男孩,以提升她的社会地位。但高兹有浓厚的犹太痕迹---一头黑发,让母亲感到失望。高兹回忆当时的感觉:他是有罪过的,这意味着没有人会再爱他,他在家里不再有任何地位,也没有任何存在的权利。他的躯体被剥夺了吻合和保护性特征,把自身降格为一堆负罪的肉;自我意识实际上被他的失败毁灭了,他退缩到一个角落,并渴望死亡。

青年时期的高兹选择通过写作逐步放弃自我否定,反思自我,走向自我协调。“实际上,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写什么并不是他的首要目标。他的第一需要就是写作。写作,就是让自己遁出这世界,遁出他自己,为着将世界,将自己变成文学的材料。”[3]对高兹来说,为了反对存在,唯一的方式就是写作,写作是一种祈祷的方式,是一种从人类语言中借取一种魔幻般的手段去达及在他身上和他周围找不到的真理的一种行为。

(2)卡夫卡的童年经验与其创作的影响

童年高兹感到自己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无”,处于虚无、认同感缺失和归属感严重丧失的他渴望把自己变成一个他者。而在童年时代虚无、身份认同感的缺失方面弗兰茨·卡夫卡竟有着和高兹相似的经历,不同的是,影响卡夫卡一生的不是他的母亲,而是其父亲——赫尔曼·卡夫卡,赫尔曼·卡夫卡为了把卡夫卡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一个日后能跻身于布拉格少数德意志达官显贵的行列者,从小便把卡夫卡送进一所德语文科中学读书。这所中学是一个飞黄腾达的好地方,但卡夫卡只喜欢写作,卡夫卡在《致父亲的信》中也提到:“你对我的写作及你所不知的与此相关的事所持的反感态度倒还有些道理。在写作中,我确实独立地离你远了一截,即便这有些让人想到虫子,它的后半截身子被一只脚踩着,它用前半截身子挣脱开,挣扎着爬向一边。我稍微舒坦些了,我舒了口气;你对我的写作当然也立即表示反感,这却破例地正中我下怀。你收到我的书时的反应我们已很熟悉:“放床头柜上吧!”(我拿着书走进来时,你多半在打牌。)[4]这让人与卡夫卡写的“令人想起一条蚯蚓,他的尾部被人用一只脚踩住,它将其前半部挣脱,挣扎着一边爬去”联系起来再合适不过了。

二、婚姻观念

(1)高兹对婚姻的看法

高兹在《致D》中谈到对婚姻的看法:“对于婚姻我有一种原则性的额、观念性的偏见。我认为婚姻是一种资产阶级的固有习惯;是将一种关系法律化和社会化,一种原来仅凭爱情将两个人联系在一起,完全没有社会性的关系。”我也一直说:“什么能够证明,在十年或二十年后,我们历经变化,而这种生活的契约仍然能够满足我们的欲望呢”?[5]“想到婚姻现实的那一面,在我内心深处所拒绝的,正是它有可能回到现实这一点。第一遍看到高兹对于婚姻有如此看法的时候我感到十分惊奇,按常理说,假使两人彼此相知相爱,认定对方后都会选择结婚来订终身,高兹却是“反抗”,现在我才理解或许是自童年以来的身份认同感的缺失——伴随着高兹一生的内在的胆怯、平庸和懦弱的性格令其有这样的看法,但多莉娜的回答还是令他无法阻挡:如果你和一个人结合在一起,打算度过一生,你们就将两个人的生命放在一起,不要做有损你们结合的事情。建构你们的夫妻关系就是你们共同的计划,你们永远都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加强、改变,重新调整方向。你们怎么做,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幸运的是,高兹最终收获了美满的爱情。

(2)卡夫卡的婚姻观

卡夫卡一生最高的追求是建立家庭,他把建立家庭看成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极限”,却三过家门而不入,三次订婚,三次退婚。结婚最初是被卡夫卡看作逃避父亲的“最堂皇、最富有希望的计划”,无奈最终发现自己“在精神上显然没有能力结婚”。卡夫卡对于婚姻的看法在《致父亲的信》中是这么体现的:“那我为什么没有结婚呢?”“我精神上显然没有能力结婚。”假若婚姻真是一个危险,我该怎么办呢!假期我婚后感觉到这种危险,那婚姻生活我还怎能过下去!结婚必然体现为一方对另一方的统治,而且这种统治是受到法律的保护。对卡夫卡这样的已被权势剥夺的一无所有者来说,结婚非但不能给他带来逃避和自由,反而重新将陷入一种新的家庭统治格局中。卡夫卡与未婚妻菲利斯·鲍尔的两次退婚都出于同样的原因,菲利斯·鲍尔想要的是“普通的生活,舒适的住房,我对工厂的关心,可口的食品,晚十一点上床,暖气;校正我的表......”这些对卡夫卡来说,无异于使逃遁的灵魂重受束缚,让反叛的心灵重新向权势机构屈服。所以,退婚,成为卡夫卡逃避权势力量的追踪,捍卫自己精神的独立的绝望的证明。最终,卡夫卡一生未娶。

在《致D》这部经典作品中,我感受到了高兹对妻子至死不渝的爱,折服于高兹与多莉娜令人动容的爱情。通过文本《致D》,借助于其他有关高兹、卡夫卡的作品,我深刻理解了高兹和卡夫卡的思想及其当时的存在状态。与此同时,本文于两者比较的视野上具体分析高兹和卡夫卡,详细阐释了童年经验、婚姻观念对作家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安德烈·高兹.《致D情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2]汤锐.《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3]汤建龙.《在萨特和马克思之间 安德瑞·高兹早中期哲学思想解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4]克劳斯·瓦根巴赫:《卡夫卡传》,周建明译,第121页.

[5]弗兰茨·卡夫卡.《卡夫卡小说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45页.

猜你喜欢

认同感卡夫卡婚姻
觉乃藏入赘婚姻中的两性关系
对婚姻的忠诚
两次阅读和讲授卡夫卡作品的体会
学术卡夫卡
城堡里的卡夫卡
幸福的婚姻是什么样的
卡夫卡向父亲示弱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