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贫困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2017-10-21张明
张明
【摘要】:大学贫困生认定工作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一環,也是学生奖助补贷工作做好的前提。对于地处山区的湖北医药学院来说,资助名额有限而贫困生人数众多的“僧多肉少”局面十分突出。因此,不断优化大学贫困生认定程序,并对其可操作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以其寻找改进措施,从而保证有限的资助资源分配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我们正在不断思考改进。
【关键词】:贫困生认定;问题;思考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大学生人数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大学逐渐从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教育转变。与此同时,财政不再完全负担大学生读大学的成本,缴费上学成为了一个常态。由此也使得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出现了入学难、入学以后生活困难等等情况。如何准确地做好学校贫困生认定这一基础工作,对于完善学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更好的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让国家的资助政策惠及更多的有需要的学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主评议小组的构建和成员素质培养工作相对滞后
在贫困生评议小组的构建过程中,对于学生代表的具体要求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比如贫困生评议小组中贫困生代表与非贫困生代表的比例问题,外省代表和本省代表的比例问题等。具体到学校,由于地处地市,存在十堰县市区学生较多的情况,还有各县老乡抱团带来的人情票问题,各个寝室代表的比例问题等等,这些并不能保证评议小组代表有最大范围的代表性和客观性。
(二)贫困生认定证明材料不够完善,填写内容大同小异,无法让评议小组成员很直观的做出准确的评价
《湖北医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情况汇总表》相关指标的设置相对来说不够完善,不足以较为全面地反映贫困学生的贫困程度,对于部分申请者的主要社会资源指标缺乏考察。其次,对于学生填写的认定申请表,除了让评议小组的成员对申请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外,无法据此得出很差异化的评价,因为大家所填的关于内容基本大同小异,没有差异性。
(三)对申请入库同学监督多流于形式
目前对于贫困生资格复查工作基本由于时间、人力和成本问题基本都被省略化,或者基本都流于形式,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导致贫困生申请人即使信口开河,也无法查证,以至于贫困生申请过程更多依靠申请人的道德自觉,而在现实利益面前,很难对申请人的道德做出过多的信赖。
(四)学生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的载体和内容过于简单单一,重前期而轻后续工作
虽然一直以来学校和各学院都高度重视贫困生认定工作,也在此过程中十分强调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工作。但是更多的强调都是流于口头说教,内容和载体都过于单一,繁复一点的也就是主题班会或者诚信承诺为主,缺乏制度约束以及惩治机制,让学生在诚信意识方面比较单薄,缺乏对诚信的敬畏和遵守自觉。
二、改进贫困生认定体系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贫困生认定相关表格的内容,突出差异化
现有的贫困大学生经济情况调查表格主要是《湖北医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在反映学生的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方面的指标有必要趋于完善,以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有助于贫困生认定小组成员的判断:要求学生在家庭情况调查表中如实反映生源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参考对比学校所在地保障线的基础上,给予贫困生认定小组的同学一定的参考,合理判定申请者的绝对贫困程度,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对比性。而在学生提供的贫困生证明中,应该由学生生源所在地村委会、居委会或者镇政府、民政局等相关负责人如实的填写出相关的金额。
(二)加强贫困生认定小组成员素质培养工作
在以往的贫困生认定小组的人员遴选中,更多的是简单的由学生干部以及各寝室长代表组成,并没有更多的考虑其主动性和工作热情,也并没有真正细化代表成分。因此今后在贫困生认定小组的构建中,除了要考虑到寝室的代表、班委同学以外,还应该更加细化一些学生区域代表,比如根据贫困生申请者的情况进行分类,按照一定的比例安排一定意义上的外省市代表、将贫困生评议小组的贫困生代表与非贫困生代表控制在一定比例,还可以在班级公开征集自愿代表,以非贫困生申请同学为主,用他们客观的眼光和更多的热情为班级的评议工作增加新鲜血液和热情。
(三)加强对获得资助学生的动态管理和监督工作
现有的贫困生认定程序更多的是一锤子买卖,因此,贫困生认定小组的成员的工作不能在认定结束以后就完全结束,而应该有一个动态的日常监督过程。接受资助的贫困生理应而且也应该经得起更多的检验,也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期望。所以贫困生认定小组成员应该对受资助学生的日常表现、出勤情况、消费情况有一个常态的关注。
(四)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应该不断创新,真正触及学生的头脑深处。
诚信教育除了班级主题班会形式以外,还应该落到日常生活之中,特别是要落实惩罚机制,让在贫困生入库问题上有欺骗行为的同学得到应有的惩戒,如取消资格、通报批评等,让羞耻感能够战胜眼前的利益。对于感恩教育,应该丰富口头教育、主题班会教育形式,也应该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让得到了国家资助的同学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为社会多做贡献,通过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的方式降低直接的经济资助容易滋生的依赖心理,更多的通过班级卫生打扫、班级值日等等一系列的类似于社区服务的形式为同学们、班级乃至社会服务,培养他们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王珺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贫困生界定办法之探究【J】时代教育,2012,(17)
[2]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张家禄. 浅论民主评议工作的难点及对策[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02)
[4]田彩霞.对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几点思考———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6):166-167.
[5]毕鹤霞,沈红.贫困生判定的难点与认定方法探究[J].高教探索,2008,(5):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