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器乐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7-10-21李翃旻

西江文艺 2017年19期
关键词:器乐音乐教学模式

李翃旻

【摘要】:近年来,器乐课程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在各地方高校中“尴尬”的存在着。一方面因为师资的不足,学校投资力度有限,众多门类的器乐课程不能一一开设;另一方面学生能力水平良莠不齐,更有为考大学临时突击入校者大量存在。因此,地方高校的器乐课程已陷入瓶颈,发展难度可想而知。本文试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丝思路。

【关键词】:地方高校;器乐;课程设置;改革

新时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旨的教学理念下,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对于器乐专业课程的任职教师来说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探索更好的教学策略,优化课程设置,争取真正做到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就当前器乐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来看,一方面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器乐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器乐理论基础的夯实以及相关理论的培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类似于口口相传的模式容易使得学生只关注表面,而不去深究,尤其是在传统音乐教学方面,这既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地发展,也有违学术的严谨性,更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不负责。此外,地方高校器乐教学模式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因此,地方高校器乐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教学现状分析

就当前地方高校器乐课开设的情况来看,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

首先,地方高校器乐教学只注重照搬专业音乐学院的一整套模式,埋头培养,并未真正思考过社会究竟需要何种人才,所培养的学生需要哪些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需求能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其次,就现阶段统一的“一锅端”培养模式,根本无法适应逐渐多元化的社会人才需求。更何况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需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普通高校的器乐培养目标不能再像过去一般只执着于教师、演奏员等一两个方向培养,应该多方位地将社会的需求转化为培养的目标,为社会培养拥有更高综合素质与音乐修养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模式陈旧

地方高校的器乐课程教学模式大多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上,缺乏对实际社会需求的认知,单薄的书本知识及简单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仅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且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偏差,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交流。只有打破课堂教学的禁锢,才能更好地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更富有创造力的音乐人才。

(三)偏技能轻理论

传统的器乐课程其教学方法有一个较大的弊端,就是过于强调器乐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音乐理论的培养。严格来讲,学生在上器乐课时,不仅应该知道自己如何弹奏乐曲,更应该知道自己身体各机能与乐器的结构,发声的原理,音色的把握,力度的控制以及演奏时乐器与肢体间的最佳配合方式。否则,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纵有再多弹奏技巧也只能成为工匠而已,与培养目标相悖。况且,丰富的理论知识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的方向,只有摸清原理,才能突破瓶颈,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课程设置单一

当前地方高校的器乐课程设置单一,课程内容过于单薄,课程门类相当有限,只单纯的注重对学生弹奏技巧的提高,单纯的开设少量的器乐专业课程,而未对其他相关联的课程做出相应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即使各地方高校大多都组建了乐队,但几乎都只是为了演出、比赛而进行常规的排练,并没有真正纳入课程体系单独列为一门乐队排练的课程。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音乐修养的音乐美学鉴赏类课程太少,只一味的注重知识的灌输,而使得学生丧失了对音乐原有美感的理解与把握。

二、 地方高校器乐教学的改革途径

(一)定期更新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结合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兴趣等方面的情况,制定更加贴合社会需求也更加科学详尽的培养方案。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安排相应课程以及教学活动,真正做到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并不定期的进行调整更新,保证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

(二)教学模式多元化

传统的器乐课程其课堂授课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与隔离性,无法跟随社会进步而很好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笔者认为,器乐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入手。所谓“引进来”就是地方高校在开展器乐课程教学时,不光局限于自己本校的教师,多请社会上在各器乐领域颇有造诣的人来给学生授课,传授器乐教学经验,工作心得等等。还可以适时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教学。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激起了学生兴趣,也能将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带进课堂,让学生在未踏入社会之前,提前接触了解相应信息,对日后的职业生涯早做筹备。而“走出去”是指在教学模式上,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多带学生进入社区,企事业单位,敬老院等,举办各类活动或对他人的教学,演出过程进行观摩,思考。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加以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可以提前了解社會所需,有助于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适时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改变传统的重大课,轻小课模式,改为大小课的互补协调模式,小课虽然方便教师对学生一对一的进行指导与矫正,但大课可以让学生们聚在一起,拥有更多的相互交流,对同伴的演奏扬长避短,更好地促进共同进步。另外,多组织实践活动以及现场观摩,并及时写下观摩心得,对照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改进,学生们在一起相互探讨,从而减少了日后遇到此类问题的概率。甚至可以定点联系相关乐团为学生争取实践演出的机会,让学生对器乐的演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参与学生们的探讨,对每位学生理解、运用音乐知识的能力以及应对相关问题的能力进行相应的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了解,从而施以不同的教學方式,还能听取学生的解决方案,探索更适合每个学生的矫正方法,为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细化分流因材施教

随着音乐人才需求量的加大,地方高校的扩招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招来的学生数量庞大,各方面水平良莠不齐,器乐生也不例外。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应对,只能对培养方案进行细化分流,依据学生自身能力及其兴趣所在,结合社会需求与本学科实际教学能力,制定出与实际情况相适宜的培养方案。在不同的分类强调不同的学生的培养时,课程考核方法也需要做相应的加工,同时进行统一考核,侧重点也要不同,要看到每个学生的能力。

(五)课程设置多维化

在课程设置方面,对大类课程进行细分,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并适当增加一些关联性课程。在开展器乐演奏技巧与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关联性学科课程的开展,将更加有利于音乐的美感与内涵的表达,如通过开展演奏与心理学的联系,给观众更好的听觉体验。另外,还需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学生在经历大量的演奏技法培训之后,很难再保持当初的热情,开音乐鉴赏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静下心来,纯粹的欣赏音乐的美感,来唤起学生心中对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其独特美感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演奏激情。

三、改革推动师生长足发展

(一)教师业务能力的加强

作为直接面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老师,自身也应加强业务培训,防止教师思维模式的僵化。一方面,应当多组织教师去教学质量较好的兄弟院校进行深度观摩学习,从优秀教师的案例中举一反三,增强教学能力与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应鼓励教师多研究先进器乐教学先例以及器乐发展史,选择适宜的进行应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还能使得学生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多有借鉴。

(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据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时,专业水平不低,却缺乏组织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开始的一两年内无法较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与其等走入社会后锻炼误人子弟,不如在学校内就做好相应准备。相应的锻炼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尽量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艺术实践,进入社区、工厂、学校、福利院等,进行演出或是教学,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开展学生课堂,每位学生都有展示机会,互相授课的好处在于,学生与老师两种角色的不同体验,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更为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也渐渐掌握了如何清晰的表达,提高了教学能力。

总之,就当前地方高校器乐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大量的不足之处,务必要严谨对待。地方高校器乐教学改革应以传播地方音乐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更好的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⑴徐恩煊 彭一敏 地方院校音乐现状分析【J】.大家.2011.4

⑵刘洁 地方院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9

猜你喜欢

器乐音乐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意”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分析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新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民族器乐文化传播
音乐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