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2017-10-21解光华
解光华
摘 要: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给农村学校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学生大量减少,留守学生增多,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职业倦怠等。及时发现和认清问题,作出相应对策,才能让农村学校顺应社会变化,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进程;农村学校;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20-0122-01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态势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导致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农村人口逐步减少,对于农村学校而言,亦是一项考验和挑战。农村学校在城镇化进程中会面临哪些问题,如何应对,值得农村学校管理者认真思考。
一、面临的学生问题
学生是学校的根本,城镇化进程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减少,也带来了农村学生的减少。大量农村青壮年的外出务工,又带来了留守学生的问题。
(一)学生数量减少。
伴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各地关于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的制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随着家长转移到了城镇生活和就学,农村学校的生源急剧减少。学生数量减少,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师的工作任务都减少,看似学校管理工作变得简单。实际上,学生人数的减少会使校园整体活力不足,教师教学动力不够,长久来看对学校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留守学生增多。
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选择让孩子留在农村,由祖辈代为监管,形成了留守学生群体。虽然他们吃、穿不愁,但是来自父母关爱的缺失,让这些学生在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二、面临的教师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教師选调政策的出台,加速了学校教师队伍的变动。生源的流失,问题学生的增多,使得教师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一)青年教师队伍相对不稳定。
城镇化进程不仅让学生大量流入到城镇学校,青年教师亦是如此。就目前各地的选调教师条件来看,满足服务期后,年龄要求在35或者40周岁以下,这给青年教师的流动提供了政策条件。加上青年教师的个人因素如夫妻两地分居、对单位认同度低等,促使他们愿意走向城镇学校。由于流出导致学校编制教师的缺乏,需要再次招考新教师。如此导致了青年教师队伍的相对不稳定。
青年教师已经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他们对新知识、新概念、新技能的接受能力强,与学生之间由于年龄差距小,师生关系融洽。因此,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对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的干部储备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教师职业倦怠。
在面对周围同事向城镇学校的转移,反观自身仍停留在农村学校。再加上教师的教学压力大、家庭因素等原因[1],导致部分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有:在情绪上低落、缺乏热情;在态度和行为上,对待学生冷漠、不愿意接触学生,言语和行动间对学生不关心、不尊重。对待同事疏远,不愿意与同事合作。对待工作拖延、懈怠。因此,对个人、学生、学校都有诸多危害。
三、针对农村学校面临问题的几点对策
城镇化进程是社会趋势,农村学校应当适应变化,迎难而上,全力解决问题。
(一)丰富校园生活,留住学生。
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等,利用节日契机组织活动,以环保、科技等主题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环保和科技等知识,提高学校德育成绩,更让校园充满活力。针对家长认为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不高让学生转学,导致的学生流失,农村学校要做好自身的提升工作。打造本校的品牌特色,通过品牌课程、品牌活动的推动提高教学水平;通过食堂供餐、宿寝设备的改善让学校的后勤服务水平提高。多方面着手,吸引学生、留住学生[2]。
(二)充分关爱学生。
缺乏爱和关怀,是留守学生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学校、教师、家长多方联动,提供关怀。学校积极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3];积极联系团委、高校等,开展留守学生关爱活动;充实留守学生之家的资源配备,让留守学生能及时方便的与家长获得联系。教师面对留守儿童,需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关怀,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缓解他们的低落情绪、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学校做好同家长的联络工作,一方面要做好与留守学生父母的联系工作,让他们及时了解学生动态,与学生及时有效的沟通,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另一方面要做好临时监护人的指导工作,让临时监护人知道如何陪伴,如何进行日常引导。
(三)健全激励机制,增强教师的价值感。
对于教师,学校要做到“培养起来、留得下来”。“培养起来”是针对才上岗的新教师、年轻教师,通过“老带新”、“教学相长”等方式,让他们迅速积累经验,步入教学正轨。“留得下来”就是要让青年教师愿意留下来。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让优秀人才获得认可。扩大培养渠道,让青年教师能够获得提升。做好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的后勤保障工作,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
学校还应当在工作和对个人的指导方面向教师提供帮助。工作上,主要是从学校管理方面作为。目前很多学校的管理是用大量的工作填充教师的工作时间,聚焦于教学和升学上。教师未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难以认同和支持。学校管理上民主决策、积极听取和采纳教师的合理化建议,让教师参与管理;涉及教师切实利益的事项,做到公平、公正;关于教师的评价,要全面有效。通过这些举措,让教师在工作中有归属感、价值感。
个人指导上,主要在引导教师的思想、转变个人的观念方面。及时关注教师的情绪状态,对于情绪低落、有职业倦怠倾向或者已经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要及时关怀。积极沟通,了解教师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存在哪些困惑,疏导教师的抑郁心理。利用工会开展联谊活动,让教师在繁忙的工作外参加一些文娱、体育活动,舒展身心。积极联系心理工作者,通过开展讲座、个别访谈,专业指导教师如何对待职业倦怠,从而走出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 胡洪强,刘丽书,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33-237.
[2] 孙裕铭,陈玉华. [J].读写算·教师版, 2014 (14) :115-116.
[3] 杨文倩.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以涟源市安平镇中心学校为例[J].教育前沿,2017 (3)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