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课本原生价值初探

2017-10-21石乾陶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7期
关键词:学科高中语文教材

石乾陶

绪论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近段时间的热词,避而不谈似乎就不是时代的“语文人”。其概念、内涵以及对学法、教法上的引导在各大期刊杂志上的阐释屡见不鲜。笔者比较关注的是关于语言和思维能力的说明,其对于语言能力的建构说明回归了语文与生活的本质要求。贴近温情、踏实的土壤,语文才有了依靠,这也是信息时代语文学科工具化的必然要求,有学者也说,我们是在检索数据,而非创造文化;思维的核心是逻辑,体现在语言学科上就是言语逻辑,汉语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其本生自带色彩与逻辑,这也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词与词,句与句,段落与段落,处处彰显逻辑之美。但这些都是无形渗透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散落在教科书中的,如何拾得这些遗落的明珠,深入解读教材可谓是一种途径。因此,深度明确其考试评价选拔功能也是目前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测量学价值上不可逃避的要义。

一、教材是学科知识的承载,是系统化、阶段性地浸润受教育者的身心的文化清流,更是功能化、标准化测量社会人员与主流价值趋向的蓝本和工具。

教材是学科专业化的载体,是课堂场域生成的重要方面之一,是我们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并且训练学科思维的有效工具。所以无论从教材本身设计的内容还是架构,我们都有必要深入认识。首先从教材的内容角度来说,它主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一)、一是教材设定内容具有时间性。所谓时间性就是既要传承旧有知识与文化,又要沿袭新时代的新要求,整体而言就是承前启后的延续断层作用。(二)、二是教材内容具有规定性。一个时代必定要呈现一个时代的社会特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就必定要广泛借鉴,深入吸收,创新引领,独具一格。如“中国梦”的时代价值都应该直接或是间接体现在我们的学生课本之上。(三)、三是教材的编写应尽量剔除个人意志,彰显古国气象与学科的专业性。人是教育场域中最核心的因素,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必定有专业人士的参与,并且在教育的过程评价体系中要少不了人的参与,组构教材内容的专业人士要体现教材的“公民常识教育意识”与学科专业精神。如同一个小说阅读题型,专攻小说阅读的教授与一位专业为古代汉语的专家,无论是命制还是评价,其出发点与视点必定会各有所长的。(四)、四是教材内容架构与知识范围具有界限性。高中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也不是学术研究。我们不能在有限的知识承载力之上在附加那些模糊的,无边界的知识。(五)、五是教材编写的包容性、可用性。社会呈现多层级地域空间,就会由生不同的小的社会区域氛围,每个家庭的现实境遇都会成为教材编订的现实考量,专攻学术的书籍那是为学科某一路径的延展添砖加瓦的,高中学科教材的层级体现就应该是以公民常识教育为基础。

二、结构设定在社会综合类学科中承担区分度与思维能力分流的责任。各个阶段各司其职,主导者把控其衔接与导向,使得受众对象尽可能实现全纳。

每位一线教师在关注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会积极关注教材的架构设定,因为这不仅表露着教材对于课标的间接体现,也把考纲隐形的知识考察与学科思维素养涵盖其中。以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本为例:在笔者看来,本书四个结构专题分别对高中语文课标进行着无形的对照,学科专业知识与思维训练板块,小说单元继续衍生小说鉴赏的三大基本要素,但高中更加侧重于对小说选取典型意义的思考,对文本人物人性的思考趋于“圆形”,体现真实人生的意义,而非艺术化人物的异化与教化功能,这符合高中生思维趋于成熟的心理因素,同时节选小说解构难度加大,内容跨度加宽。对学生注意功能与心理耐性要求也相应提升。古代散文单元,每篇节选文本都具有其独特的教育和文学审美功能。一言概之,恐有失去其韵味所在,如陶潜《归去来兮辞》节选,资料的辅助,学生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其知识能力,但韵文的律动在口齿含香的吟诵之中酣畅淋漓的跳动,就需要我们教师结合专业知识指导了。所以这一单元对“读”的要求格外“严格”。第二專题为写作单元,写作是语文最终极的能力层级要求,其要求为“深刻,充实,有文采,新颖,”反观之,这不是正是前面单元教材文本的基础能力体现嘛,小说对于人物的深刻塑造,对于社会意义的充实理解与返照,散文对辞藻挑选的精确要求,对于生物,宇宙等未知世界的探求不正是激发我们的学生们具有新颖的科学思维,保持求真专研态度的最佳文学场所。第三个板块为知识梳理板块,归纳知识,拓展延伸思维空白点。最后的文学名著专题,起到“一两拨千斤”的作用。文化传承不能一味地呈现宣教姿态,结合新研究成果与自己对经典的个性化解读才能赋予名著新的生命力。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学科思维的训练正是为此时准备的。

由此而言,教材编写结构的处理与内容密不可分,带给读者的应是一种独特的阅读审美体验,教材内部相互融合,渗透,教材与教材思维相互“打通”,章节与章节之间互为说明、补充,这正是新时期学科思维综合化的体现。

三、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功能定位与能力层级要求有持续性、连贯性特性,教材中描述性语言的外延范围界定要符合受众的生活外延,打破亦或是死板固守都倍显空洞,教材的区域多样化也是这一定位的有效体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如是描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段叙述似乎可以为我们定位或是解构高中语文教材的角色和意义,其中阶段性、模糊性的语言“进一步”、“较强”、“良好”、“奠定基础”等对于高中语文教材功能定位外延阐释不得而解。近几年“火热”的概念性语文名称也在对这些定位进行了深度呐喊,如“生命语文”“绿色语文”“生态语文”等,它们命名的初衷一定也是强化某一功能的时代价值,无一不是“昙花一现”。基于人教版设定的概念更突出综合性、普适性特点。如果主导者知道课程标准有与之对应的赋有特定功能定位的教材辅助,也就是必修与选修的配合,那么必修部分也将发挥更为出色的功能导向作用。其考试测量学上的价值也将解读得更为准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 刘芃著,刘芃考试文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学科高中语文教材
教材精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超学科”来啦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