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17-10-21刘沛生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7期
关键词:语文课思想品德文本

刘沛生

课例:

我校通过结合《“善行”教育特色学校的建设与研究》“十二五”市级立项课题的研究,也贯穿到了语文教研课活动。我校有一位男教师上四年级语文课,内容是《颐和园》。其进教学过程是:

1、 1.请一名男学生到讲台朗读课文。(之后该男生回到自己座位)

2、 2.教师引导感恩教育

“同学们,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呀?”

学生:好。

“让我们用掌声表扬他。”(学生鼓掌)。

“同学们,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有感恩之心。”

教师目光投向刚才上来朗读的男学生。“这位同学,刚才同学们给了掌声,表扬了你,你应该怎么样呢?”

男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转身向同学深深鞠躬。

老师:“同学们,这位同学向大家鞠躬,说明他真会感恩,我们要有感恩的心,你们又应该怎么样做呀?”学生鼓掌。

老师目光又投向男孩子:“同学们学会了感恩,给你表扬,你也要用感恩的心回报大家,再给大家鞠躬吧。”男孩子鞠躬。

这个过程重复了几次。时间用了8分钟。

3.1.教师指导理解课文

,教师讲课,没有从课文入手指导学生读文本,完全脱离文本,全部是教师凭空讲颐和园大门长廊的大和美;(板书:大 美)讲到万寿山和昆明湖段落时候只是提醒学生自己学,板书内容用多个小叉表示。教师最后引导学生得出作者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分析:第一,上述感恩教育的过程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并且与课堂教学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纯粹属于孤立的思想品德教育,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产生这样的原因显然是教师没有把握好语文课的课程标准,把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的要求混成一谈。第二,

(2) 在上述指导理解课文时候,教师完全脱离了文本,空谈了思想教育,完全没有从句子中去指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内心情感,达不到在课文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生产这样的原因主要也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好语文课的课程标准,没有具体指导学生从读文本,从文本的具体句子来把握教材,这跟老师的教学经验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怎么在语文课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于一炉,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对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原则与方法探究的必要性。进一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性美,塑造完美的人格。这样使学生不但“成才”,而且也能“成人”。

古人云:“教之道,德為先。”自古以来,我们教师就肩负“教书”和“育人”这两大重任。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任教语文的同时又往往还担任着班主任的工作,因此,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201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语文课程重点关注读、写、听、说的训练.”这个重要的论述对语文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课文课原则性方向,语文课必须牢牢把握好这个原则,才能指导学生学习好语文。

小学课程中有思想品德课,其课程目标是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语文课主要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两者的课程要求是不相同的,思想品德课应该遵循该课程标准要求,重点是通过具体的文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而语文课则主要在于渗透相关的教育,不能把两者的要求混成一谈,否则就会犯了方向性的错误,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现在很多的人在实际的交流中语言匮乏,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会举例子,显然就是语文的知识缺乏。这跟语文的学习有极大的关系。现在许多的教育专家,包括前国家教育部发言人都对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作了强烈的批评,呼吁回归语文课的本真。

语文课的教学教师应该牢牢记住语文的课程标准,切意在语文课中脱离文本漫无目的地、孤立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果确实需要,只要点到为止了行了。

文本是语文课教学的重要工具,文本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工具。没有文本,语文课教学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将无从谈起。

在利用文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牢牢地抓住文本,通过文本的具体句子、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例如我在上《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时候,我重点指导读、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来指导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者写梨树,为什么说挂起金黄的灯笼?写苹果为什么说露出红红的脸颊?写稻海为什么说翻起金色的波浪?写高粱为什么说举起燃烧的火把?学生不仅知道景物的具体写法,还体会到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我在上《假如》时候,重点指导读画“我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好吃的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通过这些重点句子来指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紧紧抓住文本,通过文本的具体句子、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就真正做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了。

回到《颐和园》课文,应该如何抓住具体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呢?以描写“大门长廊”段落为例,应该抓住“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长廊蜿蜒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北岸,将如画的景点串联成一线,为旖旎的风光镶上画框,使湖山的景色层次分明,”等具体句子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喜爱长廊的思想情感。从全文来说应该抓住末句:“颐和园到处是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颐和园集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精粹,以无比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中外游客。”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喜爱颐和园及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它教会学生分辨假丑恶真善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美,人物形象美,课文结构美,文学意境美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选好切入点,随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语文课思想品德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选择
语文课文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