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作业中学生自我缺失的忧思与矫正
2017-10-21陈海兰
陈海兰
所谓“自我”,就是个体把自己当作认识对象来理解自身、认识自身,强调个人具有独立意志。其中包括了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自我意志、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等一系列概念。思想家爱默生曾经把“自我”视为“现代社会的特点”,强调个人的无限潜力。我们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尊重和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和首创精神基础上,培养和造就健康、充满活力的个体。
然而,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学生自我缺失的现象却比比皆是。語文作业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被要求实现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偏重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偏重于理解、掌握,忽视作业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无视于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价值的体现,无形中使语文作业的教育效益大大缩水,不得不令人深思忧虑。
一、学生自我缺失现象在语文作业中的具体表现
(一)、答案雷同:
翻开学生的语文作业本,我们常会惊讶地发现,几十个学生的答案竟惊人的一致,比如: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涌上路面了。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鸟儿在树上唧唧喳喳地叫着。
学生改写:鸟儿在树上欢快地唱着。
鸟儿在树上高兴地唱歌。
鸟儿在树上唧唧喳喳地歌唱。
鸟儿们在树上唧唧喳喳地叫着,就一定是在唱歌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即使我们不赋予鸟儿我们自身的感情,它们的叫声也是包含着丰富的信息的。它可能在情话绵绵,可能在呼朋引伴,也可能在交流信息。但是,我们的学生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唱歌,不但一个班相同,甚至不同的班级答案也出奇的雷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
(二)、言不由衷:
假话、套话、熟语俯拾皆是,许多圣人的情感、功利的思想、成人的语言充斥其间,让人心痛,激人思索。
(三)、但求无错:
作业中涂改现象较多,书写随性不严谨,答题缺乏深入地思考,往往只求不错就好。例如用“好像”造句:
一年级造:妹妹的脸蛋好像红苹果。
二年级造:妹妹的脸蛋好像红苹果。
三年级四年级直到六年级还造:妹妹的脸蛋好像红苹果。
语文作业中自我缺失的成因分析:
偏重于传授知识的培养目标,固定答案的教育方式,从众心理以及对孩子正常活动的过多要求等等,都影响了孩子自由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另外,学生在答题时唯恐出错,小心翼翼,碰到稍有难度的问题,便急于讨论问询,宁求同不存异;教师疲于批改,唯求答案的正确。既然答案完全正确,乐得大笔一挥,学生万事大吉。教师把解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完全忽略了,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求知欲、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忽略了。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寻求标准答案、最佳答案,问题意识和求异思维淡薄,无形中使其受制于一个模式,形成一种刻板的单向思维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写作业常常勉勉强强,成了脱离了精神生活的无聊又无益的事,进而自我渐失,普遍而且严重。这些长期积累和隐藏的问题却很少引起每天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教师们的警觉。
二、语文作业中学生自我缺失的应对策略
(一)、拓宽作业的自由空间,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有时“学生的‘负担感并不一定完全是由于作业多或作业难而造成的身体上的疲惫不堪,更多的时候,他们感到的是一种源于‘低效作业的心理负担”,学生最不喜欢的作业就是那种机械的、了无生趣的字词抄写,这种低效甚至无效而又枯燥无味的作业使他们心累。
学生感兴趣的是有一定自由空间的作业。比如巩固词语:一般的做法是抄写或听写。对于识字能力强的孩子,这无异于重复劳动,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把抄写改成“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语编一个故事,只要书写正确、语句通顺能自圆其说就行,无论长短,不论优劣。如果不想编也可以选择抄写或听写。”学生的态度就迥然有异了,他们喜欢天马行空的畅象,喜欢无拘无束的创作,为什么不投其所好又达到同样的目的呢?
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使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让学生乐于完成,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
(二)、坚持多维立体的指导,鼓励学生个性表达
语文作业的作用“好像开一扇门,让学生自己走进去,就课文内容与形式,择其至关重要的若干点,让学生思索之、辨析之、熟谙之、练习之,即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获得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这是叶圣陶老先生的话,他强调要让学生“自己走进去”“鸣出内心的感兴”,就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学习方式,以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思想,强调“自我”“独特”,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在作业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
1、1.以生活情境为依托,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积极的情感对记忆、理解等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
以刚才的例子为例,例如,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赋予鸟儿我们自身的感情,让它传达出我们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你想让它说什么呢?
一旦学生有了感情的积极参与,答题的过程就会变得其乐无穷,于是,这个拟人句的答案就折射出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多维的思想和五彩的生活画面:
春天多么美丽,生活多么美好:鸟儿在树上深情地诉说着。
可怜的扬科被人残忍地打死了:鸟儿在树上悲伤地嚎哭着。
考试不理想,又惹妈妈生气: 鸟儿在树上伤心地哭泣着。
我早懂了,老师还在一遍遍地讲:鸟儿在树上喋喋不休地唠叨着。
同學们在说春游能否带玩具的事:鸟儿在树上七嘴八舌地争论着。
姥姥总是一个人不知在说着什么:鸟儿在树上小声地自言自语着。
……
凡所说,必吐其不得不吐,凡所写,都属真情实感。于是,丰盈的心灵就奏出了迷人的乐章。
2、2.以联想训练为抓手,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习惯
联想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索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而联想训练则能有效地促进儿童从无数个方面、无数个角度去看问题、看世界,突破固定思维的限制,有助锻炼思维的开放性。
还是以刚才的例子为例,先解读例句: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舞者与洪水有哪些相同之处?再进一步想:把“跳舞”改成“散步”“游荡”能同样表达作者的意思吗?
从形态上看,舞者,身体起起伏伏,意寓洪水上下翻腾。
从音响上看:舞蹈总伴之以音乐,劲舞伴劲歌,意寓洪水咆哮而来。
从心情上看,舞者,手舞足蹈,激情奔放,意寓洪水无拘无束,恣意妄为。
从村民的感受上看:洪水是威胁村民的魔鬼,魔鬼越兴奋,村民则越惊恐。
从作者的表达需要上看:作者为突出老汉的英雄形象需要最可怕的洪水作反衬。而“散步”“游荡”等词,却让人觉得安然闲适,既不能表达出洪水的肆虐,也不能突出村民的惊恐无助。
那么,鸟儿唧唧喳喳的叫声又能让人联想到什么声音呢?想开去,再想开去。
——婴儿的啼哭;——姐姐的私语;——爸爸的哼唱;——妹妹的哭泣;
——星光大道; ——爬山; ——花鸟市场; ——暴雨来了;
……
再想,今天鸟儿可能遇到了什么事?想多点,尽可能地想。
——捉到了两条虫; ——生了小宝宝; ——鸟窝找不到了:——想妈妈了;
——丢了一个蛋; ——肚子疼了; ——交了新朋友; ——羽毛淋湿了;
——……
别的鸟儿听见了它的叫声,会有什么反应?
……
如此,从尽可能多的方面,尽可能多的角度,调动所有的生活经验,全部的内心情感,点燃智慧的火花去想象鸟儿,于是,鸟儿不再是作业题中的鸟儿,成了朋友、知心甚至自身,鸟儿承载了学生个体的精神实质,鸟儿的唧唧喳喳声也就有了丰富的内涵。
(三)、运用多元评价方法,促进做作业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作业评价,完全由教师一个人操作。大量的作业批改,使教师不堪负重。其实作业的评价,也可以实现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做作业的主观能动性。
评价对象:可以让学生、学生的家长、各门科任老师……共同来参与,组成教师、学生、家长等有关人员的共同体,比如,在学生写完作业后,让同组的学生互评,提出优缺点,在好的地方画上一个笑脸,一个大拇指……同龄人的肯定,将大大促进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再比如,在完成语文实践作业后,先自己对完成情况作一个评价,再让参与活动的朋友来评一评,也会大大激发作业的热情。
评价指向:在评价中不但关注作业的正确性,书写的质量,更重视答题的深刻性和独特性,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求新求异,发表独到见解。
评价方式:除了批改,还有免批,还有展览,评奖等种种能激励学生的评价方式,教师要懂得视情况灵活运用,使学生觉得新鲜有趣,自觉产生在作业中展示自我的欲望。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作业的布置、指导、评价等环节注意改变观念,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着意拓宽作业的自由空间,坚持多维立体的指导,运用多种评价方法,那么,我们的学生都将有可能实现在语文作业中积累语言,积累幸福,彰显个性,发展自我,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刻划生命独特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