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与语法知识的融合与统一

2017-10-21辛凤玲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7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辛凤玲

【摘要】:当下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尤其是语法方面的缺失导致了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也是由于对于语法内容的忽视导致了在考试中很多题目的失分。所以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和实施的过程中适时地加入语法教学是很必要的一件事,但如何把二者进行统一,既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原则,又可以让学生从语法的学习中真正的受益,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法知识;融合统一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明确规定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首先应该是一门语言,那么了解一门语言的用语规则就是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创作进行交际所必需的一种能力。作为一个学生,他必须懂得如何正确使用标点,如何用正确的语法组合词句,如何使用恰当的词语来修饰文句,否则他的语文素养就是残缺的。一、语法教学缺失的现实与危害

回顾我国初中语文课本改革的路程,我们可以看到语法教学的逐渐删减:80年代全国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后面有一章的语法知识点。到了90年代各地开始推出的初中教材,便有了变化。 有的地方教材中,增加了听说内容消减了语法知识点。2003年开始推广的全国版初中新教材中,语法知识已经没有以整个单元的形式出现了,而是分散在课文中。

可是到了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中出现了特殊句式,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这样的矛盾: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定语后置”、什么是“状语后置”、什么是“宾语前置”。于是,面对高考题目,很多同学因为语法知识而得分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高中老师的教学难度,加重了高中老师的教学负担。

二、高中语文新课改与语法知识的融合与统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

“人文性”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过度地强调工具性,会导致人文性的失落,所以一定要使得“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二者齐头并进,共同发展。“言为心声,语文与人文具有深刻的相关性,因其‘深刻,绝不能离开人文来讲语文;因其‘相关而非相同,也绝不能以人文取代语文。”(王尚文《语文教学要走在“语文”的路上》)

首先,要把语法知识融入到语文教学的人文体验当中去。学习语文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了解课文在“说什么”,而是要懂得该“怎么说”。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时常能看到一些标新立异的课程设置方式,比如说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有的老师设计成一个侦探破案的形式,学生作为侦探,对“别里科夫”的死因进行调查,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如果是他杀,那么谁是真正的凶手,从而让学生了解是当时的沙皇封建统治扼杀了当时的人性。这样的形式无可厚非,但是在学生,往往看到的是那种热闹的场面,记忆深刻的往往是讨论的过程,而忽视了对于作者主题的探究和对于当时社会黑暗制度的反映。

其次,在新课改教学中要以实用性为前提加入语法教学。

无论我们多么提倡减负,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考大学依然是我们学生的最现实的目的,最直接的动力。所以以“实用”为原则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病句改错上,很多都是结构混乱、搭配不当等问题,如果没有适当的语法教学与之相匹配,很难把学生存疑的问题讲深讲透。

从日常教学中我们也能发现,从初中到高中,我们已经越来越淡化对于复句层次的划分,但如果想让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那么无疑,我们一定要了解一篇课文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就比如说《荷塘月色》在讲授时,我在一开始讲的时候就首先对文章的题目进行分析,这篇文章从题目看来就应该写了两大方面的内容:“荷塘”和“月色”,那么是怎样的荷塘,又是哪里的月色呢?学生会找出:是月下的荷塘,和塘上的月色。很自然的就把文章分成了两大部分,然后分别进行赏析。作者沉醉于这样的优美景色之中,但是却始终逃脱不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他才又回到了现实中去,心里依旧是“不宁静”。

这样的语法辅助教学,能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但是不能对每篇文章都如此处理,因为有的文章是不需要的,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法教学一定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一定要和教学密切相关,一定要和高考相联系。否则就会落入空谈语法教学的误区,既枯燥无味,學生毫无兴趣,又失去了教学的本意。

最后再次,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法教学还应该应时而动。

原本很多在早些年里不和语法规范的词语,在现在看来已经是合情合理的了,比如说在七十年代,说“打的”是不被接受的,可是现在却是任何人都不会怀疑的词语。这也就告诉我们,学习语法知识,也要和时代相吻合,学会应时而动。其实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变化的现象,我们应积极地与时代相联系。在我们所熟识的词语和成语中,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按照时代的变迁去理解不同词语的特定含义。在教学语法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

三、新课改下的语法教学的影响

在新课程标准下融入的语法教学,在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原则下,应时而动,重视语法的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解决高考中易失分的题为契机,适当并恰当地教授语法知识,是我们的学生在最基础的层面上既能分析语言又能理解概括文章主旨,进而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最终上升到对中国文学的深厚内涵的理解和沉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

[2] 王尚文《语文教学要走在“语文”的路上》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
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