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
2017-10-21刘超
刘超
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景中见情,以情带景。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理科166班的学生,他们对于词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并且这个班的学生能动性很好,思维很活跃。因此,,这首词的学习,不但可以锻炼他们的鉴赏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意象分析,学习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品味词的过程中,领悟作者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品味词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离愁情感。
教学方法和手段:
1.诵读法:以分小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相互评比,体会词的韵味;
2.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学年我们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里,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
播放《中国诗词大会》节选视频,柳永的《蝶恋花》。
二、介绍学习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三、知识点回顾(以填空的方式提问)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按调填词、合乐歌唱、句式参差的诗体,盛行于宋代。最初叫曲子词,又名乐府、琴趣,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 词大多分章,一章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词的篇幅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0字以上)三种。宋词按照风格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四、品音韵
1.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组推选代表朗诵,相互评比,选出优胜者。(音准、节奏把握恰当、情感把握准确)
2.网上下载音频范读,再次体会情感。
3.齐声朗诵,体会作者情感。
五、赏意韵
分小组交流预习成果
一小组: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词?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预设:词眼:伤离别;感情基调:低沉悲戚
二至四小组:这样的感情基调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预设(1):词牌名(学生自行讲述文题的由来)
注:“霖”也写作“淋”。相传,马嵬兵变之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唐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着金铃,勾起对杨贵妃的深深思念,故作此曲,因此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2)上片(意象)(学生自己动手找)
①寒蝉=悲凉;(秋蝉活的时间短,一场秋雨后,只剩下哀鸣)
②骤雨=悲凉、清冷
……
下片(意象)
⑤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⑥杨柳:柳有“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有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六、析手法
虚实结合
实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写: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想象的未来之景或回忆过去之景
(2)想象的妖魔鬼怪或神仙仙境之景
(3)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设想对方的场景
(4)梦境
婉约词中虚实结合的诗句: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豪放派诗词的虚实结合的诗句:
《念奴娇 赤壁怀古》先写现实中的真实景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真实的景物;接着诗人用那豪迈的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一片廣阔的时空中,“遥想公瑾当年……”现实的景与事和想象中的景与事互相映衬,相互交织。
情景交融:
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正因为作者伤离别,所以作者所看到的景物都是萧瑟的,反之,又正由于这些萧瑟之物更显离别之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无声胜有声)、“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无法忍受离别的悲伤)都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与情人阔别、流落江湖的痛苦心境。那么,不难看出,婉约词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多情。
七、结语
细致深入、动情用心地体悟了字里行间散发的魅力,我们被和谐的音律打动,被隽永的语言吸引,我们更惊艳于凄美的意境,伤怀于 哀婉的离情。大凡好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点知识的补充,几次能力的训练,它所馈赠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升华。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灵去感知绵绵文化的经纬,悠悠生命的掌纹!
八、拓展运用(小试牛刀)
1.假如你现在是高三的一名学子,在离校前的最后一堂语文课上,面对即将分别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你必然会有很多的不舍,请你试着写两句离别诗。
2.閱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以下练习。(2011年安徽高考卷)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