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塘月色》的情感内涵教学设计

2017-10-21房旭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7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荷塘宁静

房旭

一、 一、教学背景分析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增强文化意识。”

“多角度多层次阅读作品,获得体验和发现。”

2.《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進意见》:

“高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品味优秀作品,感受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本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写景状物类散文)第1课。其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

(1)写景状物精彩,描写精微、角度多样,意境优美;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诗意。

4. 学情分析:

学生的基础较为扎实,能够较为全面、较为准确地完成提取文本信息、概括文章内容及理清文章线索等学习任务;但他们通过文中关键词句以及文本所选材料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内涵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

二、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并概括作者的情感内涵。

三、

三、 教学活动

课前准备:收集学生问题,进行整理。

四、 四、教学过程:

朱先生在文章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他的“不宁静”是如何体现的呢?

他的“不宁静”最终有没有得到排解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上节课聪明的同学们发现了,作者笔下有三种荷塘。 “一切景语皆情语。”不一样的荷塘,恰恰反映出作者不同的内心情感。

(一) 浏览全文,圈点勾画

1. 学生浏览全文,圈画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心理感受的语句,并发言交流。(语句略)

(二) 文本细读,分析情感

1. 通过“今晚的荷塘”的意境氛围,分析作者的情感内涵。

学生活动:(1)朗读文章第4至第6自然段(个读)

(2)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荷塘的意境氛围,相互交流,进行发言。

预设:宁静恬淡、朦胧和谐、自由美好等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训练学生准确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写景抒情类散文时注重通过景物的意境氛围分析作者的情感内涵。

(3)推测作者的情感

预设:“得静”的淡淡喜悦;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4)作者心里的“不宁静”是否得到了排解?你从文中哪句话看出的?

学生活动:浏览文段,筛选语句

预设1:得到了排解

预设2:没有得到排解

(5)“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你从这句话里读出了什么?

适时点拨:作者内心渴望宁静与自由,在荷塘暂得,但却被“蝉声”“蛙声”打破了。他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宁静与自由并不会长久地属于自己,因此并不满足于这种“暂得”,甚至有些失落,因此心理有着淡淡的哀愁。

2. 通过《采莲赋》中的荷塘之景分析作者的情感内涵

(1)作者 “不满”“失落”,他还想要什么?

学生活动:听读文章的第7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引用了《采莲赋》,赋中的荷塘之景与“今晚的荷塘”之景有何不同之处?

明确:今晚的荷塘:宁静恬淡、朦胧和谐、自由美好——自然美景;

赋中的荷塘:热闹风流、纯真活泼、自由美好、浪漫多情——人事美景。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宁静”“独处”与“热闹”“人众”看似矛盾,但事实上并不矛盾。作者借赋中热闹之景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美好的生活向往和追求。

(2)此时作者心里的“不宁静”是不是能够得到排解了呢?你从文章那句话看出来的?此时作者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

预设:“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 明确作者此时的情感:诗中自由美好的生活,作者在过去曾经拥有过,而现在又不可复得,内心有着不满、遗憾又无奈的淡淡哀愁。作者内心依然是不宁静的。

3.通过《西洲曲》及“莲”(荷)的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内涵。

(1)作者的心里依然“不宁静”,又想起了《西洲曲》。同样是写荷塘采莲的古诗文,但《西》的场景还是“热闹”的吗?

学生活动:齐读、交流

预设:相比赋中的场景,《西》中的似乎要更宁静些。

(2)作者借《西洲曲》想表达什么情感?

点拨:

1.“莲子”谐音“怜子”,“怜”:爱

2.江南,对朱自清来说,是他的家乡,是他度过青少年的地方,也是他辗转奔波过的地方,更是他灵魂的栖居的地方。他不仅仅思念江南的人事景物,更思念那段自由美好的生活。而由于种种原因,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归的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到这里还有一份“思乡而不得归的怅惘”,又多了一重“淡淡的哀愁”。

设计意图:适当结合作者生平,进一步挖掘“思乡”情感的深层内涵。

(3)作者想着江南,不知不觉回到了家中。那么回到家中的他,心里的“不宁静”最终是否得到了排解呢?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点拨:作者在现实中未能真正排解“不宁静”,而只能通过精神的方式、理想的方式“暂

得排解。用文字建构“理想世界”,这便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方式——审美的方式。我们

在今后生活中遇到心理“不宁静”的状态时,是否也可以尝试换一种“审美”的方式来

进行排解呢?

(4)在作者的“理想世界”里最不能缺少的,可能就是“荷”了。“荷”也就是“莲”本身在古典诗文中它有着独特的意象内涵。

学生活动:背诵《爱莲说》相关语句

明确:莲——精神独立、高洁品质 的象征。

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无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更看重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即对高洁品质、独立人格的追求与持守。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已知——“莲”(荷)的象征内涵,理解作者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

(三)小结归纳

1.内容小结——作者“不宁静”的具体内涵

2.方法小结:

景物——意境氛围

关键词句

引用的古诗文材料

(四)作业布置

学以致用:运用本节课中分析作者情感内涵的方法,自学《囚绿记》,完成表格。

能力提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阅读《一封信》《那里走》。

五、教学反思

(一)教学特色:

文本解读的视角与方法

1.从文本视角:

(1)反复、多形式地诵读;

(2)重文本细读,关注字里行间的关键信息。

2.从学生视角:

(1)从学生学情出发,针对学困点,重点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3.从作者视角:知人论世,关注“我”之情思。

(二)不足之处

1.: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方面,对于学生活动的时间把控能力不足;

2.在灵活处理学生课堂生成问题或结果方面稍显欠缺。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荷塘宁静
荷塘月色
荷塘里的“怪物”
荷塘月色
四季的荷塘
荷塘月色
喜欢宁静
荷塘月色
小世玉智闯荷塘
荷塘蛙鸣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