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策略的研究调查报告

2017-10-21郭丽花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7期
关键词:实效性课堂教师

郭丽花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各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小组合作学习,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语文课堂已经不再是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形式了,“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要求新的教学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当前我校正在全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在实践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由原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为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已走进课堂,但还存在一些弊端:许多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表现出极大的不放心,不敢放手。另外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形式,而缺乏实质性、实效性的合作,教师更是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调控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会影响到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为进一步了解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效性的症结,提高小组合作学生在课堂上的实效性。特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从中发现合作学习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以最大程度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相结合进行,以问卷调查为主。问卷共设计两部分:一部分教师问卷,一部分学生问卷。对实施小组合作的教师及合作班级随机抽取部分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调查后还对相关老师、学生进行相应的座谈了解,并深入课堂进行具体观察。

(二)调查取样

本调查在本学校采取集体施策和个别发放结合的方式,随机选取调查对象,覆盖小学低中高年级段,按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进行分析和处理。对小学生合作学习情况的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30份,回收29份;回收率96.7%,有效问卷100%;学生问卷发放130份,回收128份,回收率98.5%,有效率97.8%。

三、调查的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包括教师和学生两部分。教师问卷调查涉及13个方面问题,主要包括:a. 课上是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b.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形式;c.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内容;d.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过程;e.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效果。

学生问卷调查涉及12个方面问题,主要包括:a. 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b.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形式;c.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内容;d.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过程;e.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效果。

四、研究结果

(一)教师问卷结果与分析

1.1.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观念改变

从调查数据看93.7%的教师都能在课堂教学中開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但还是未能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思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因为许多教师还是怕课上耽误时间,所以,只是在课上走形式而以。

2..教师对学生的合理分组、分工

对于分组,100%的教师分组人数合理,4人一组,但对于分组的科学性不够,40%的教师是按前后座位分组的,随机性强,没有达到小组的均衡性,不利于合作学习。

3..教师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关注度

从调查数据看,63%的教师不能做到在课上指导学生的组内交流学习,只是巡视,而缺乏必要的指导;对于展讲的环节,70%的教师不能做到适时介入点拨指导,影响合作学习实效性。

4..教师对学习、讨论时间的给予度

调查数据显示,67%的教师不能给足学生的交流时间,怕耽误课上时间,匆匆几分钟就结束,学生不能做充分的交流。

(二)学生问卷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统计,96%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开展组内交流,93%的孩子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在合作学习时,87%的孩子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还有25%的孩子目标不是很明确,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明确指出,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学习。通过调查发现,100%的孩子赞成组建4人学习小组,而且90%的学生在小组交流时兴趣浓厚,小小年龄的他们也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懂得同学之间得互相尊重,并且能采纳正确的意见,同时对指出缺点、提出建议的同学表示感谢。具体表现在:

1..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态度

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学习的实施效果有重要的影响,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原动力。调查结果显示,96%的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方式持积极的态度。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多数学生很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因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和同组的伙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会的同伴会帮助讲会。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当然也有极个别的学生喜欢的原因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可以借机说话,玩。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小组合作学习组织的不够科学所导致。如:组内分工不明确,组长责任心不强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2..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的技能

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对于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次调查问卷56%的学生在讨论中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而44%的学生则不能一直认真倾听,他利用别人发言的时间做与讨论无关的事,更有甚者有一小部分学生从不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在我的课堂中观察发现,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学生,多数是在学习困难或自控力差的孩子身上,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自身知识不够,自控力差的由于管不住自己,所以不能参与小组内的讨论,久而久之,就会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对参与讨论失去信心。

3..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兴趣度

另外,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发现有27%左右的学生会因讨论的内容而影响参与的热情。年级越低,越会受交流内容的影响,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对学习目的不是很明确,所以受兴趣的影响较大;而高年级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一定的自控力及合作学习技巧,即使讨论的内容不敢兴趣,他们也会独立思考,参与讨论。

4..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给予度

小组合作时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因为有23%的孩子觉得时间不够,这样就不能照顾到认知水平低的孩子,他们会跟不上进度,思考时间欠缺,容易形成依赖思想。在交流时,50%的学生认定小组内偶尔有抄袭组内答案的现象,由于教师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造成合作时虎头蛇尾,学生无法从容进行实验、探索、讨论,被叫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给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时间还不充足,

五、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症结

(一)重形式,缺乏实效合作

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追求新型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上公开课或外校听课时制造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常态教学往往是形式化的采用。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未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分钟就叫“停止”。这时,学生并未真正进入合作状态,这样的合作学习怎能达到预期目的?使“小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

(二)缺监控,学生放任自流

通过调查发现,51%的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做到总是进行巡视,同时49%的教师很少或从来不在组间巡视,有的教师虽然巡视,但对学生在讨论什么,置之不理,放任自流,缺少必要的参与,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缺少指导、调控,致使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堂出现混乱,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归根到底,主要是老师缺乏必要的指导。殊不知,如果学生的学习失去了教师的“导航”,就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成为一艘失控的轮船漫无目的地行驶。

(三)缺时间观,合作时间时少时多

通过观察与访谈发现,有的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看似很熱闹,可是学生刚合作研究了很短时间,有的学生刚投入,有些学生还在热烈的交流,教师就喊“停”,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不足;也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调控合作过程,给学生的时间过多,让学生无边无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这些都是没能达到合作学习的应有的效果。

(四)讨论问题欠推敲,学生参与度不均

小组讨论问题设计或易或难,学生缺少小组合作的兴趣,造成参与度的不均匀。小组课堂讨论的问题设计太过容易,缺乏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不足以引起学生讨论的价值,讨论缺少争议、碰撞和生成;小组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太难,学生无从讨论,不知切入点是什么,也失去讨论的效果,造成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有时组内只是几个好一点的孩子在参与,其他学生只是陪客,在听好学生说。一部分学生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学生间缺乏高效的合作,合作中时常出现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自己管,自己读,自己说,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很少。这合作学习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长此以往,不但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甚至会拉大学生间的差距,实际上呈现了有其“形”而无其“实”的现象。这样的合作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

(五)评价重个人,轻团队

我们的教师对组内交流后的汇报评价偏重于对个体的评价,忽略对整个小组的评价,使我们的小组学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不少教师过分地看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只重视教师主导的评价而忽视学生主体的评价;对学优生偏爱,有意无意间冷落学困生;不太重视对“小组学习”的整体性评价。

针对以上情况,分析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因素,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迫在眉睫。

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

(一)教师需要更新观念,以生为本

更新教育观念,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到实处。“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堂教学环节以“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为重点,改变旧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课型结构,努力创设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课上以尊重为核心,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变“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转换教学中的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唱主角。二是:要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让学生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去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学习快乐。

(二)合理构建小组,增强合作兴趣

1..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发挥组长调控作用

在分组时,应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可考虑两方面:一是争取小组间的零差距,做到每个小组实力相当;二是组内成员的异质互补,就是将有各种特长的学生放到一个组内,让他们取长补短,尽量做到最佳组合。都应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分员、总结员和汇报人等,或每组成员担任一个学科组长。一定时间后,还应该进行角色互换。角色互换,可以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明确合作目标和任务,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呈现小组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合作的步骤、合作的分工、合作中需要记录的数据、合作的时间等,帮助学生明确合作的要求;教师还可以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每个人如何分工合理等等,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三)正确定位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下,重在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不等于抹杀教师的主导地位,否则是无序的课堂,最终导致低效,所以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

1..教师合作环境的营造者

(1)教师要以平和、愉快、友好的方式对待学生

教师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眼神都要充满朝气、洋溢热情,让学生从中解读出教师发自内心对自己的关爱、信任、期望,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敢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有了这种充满“爱”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自然形成,学生们愿意倾听老师、同伴的意见,增强了相互的责任感,提高合作的效率与成就。

(2)教师要以谦虚好学的心态参与小组的讨论

要知道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这些在信息时代中长大”的学生,可能与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比教师跑得更快。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一教一学,而是双方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激发对方潜能。当教师将学生的一些见解吸纳后,学生会产生成功感。在这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学习氛围里,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知识、能力、情感都得到发展。

2..教师合作情境的创设者

培养学生养成合作意识和发展协作能力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教师应是小组合作性学习情境的创设者。

(1)要建立对话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小组合作性学习的设计者,要彻底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要建立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将小组合作性学习引入课堂。要深入了解学生,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创设小组合作性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有合作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2)要选准“切入点”创合作情景。

教师要认真研究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掌握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小组合作性学习情境。首先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教师应引入小组合作性学习,给学生更多地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例如课堂上可以组组联盟,互搭展示平台

现在的孩子们表现欲增强了,人人都想展示,可是一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让每组都展讲,在讲《猫》这课中我布置的学习任务为:从大猫的古怪和小猫的可爱中,选择感兴趣的任务学习,勾画句子体会并批注感受。在小组交流时我发现有两个小组聚在一起交流,当时我有点疑惑他们会怎么分工呢?出于好奇展讲时我将他们叫了起来,他们有4个人分别介绍了猫的老实、贪玩、尽职和勇敢;而另外4人分别读了这4个方面。他们新颖的组合,合理的分配给了我启示,评价中我肯定了他们的做法。于是,在讲《长城》一课时要求:同学们通过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来介绍你了解的长城这一环节,也出现了组祖联盟,一组讲解孟姜女哭长城,另外一组配合表演等。这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了多组展示。课上为学生更多地创设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

3..认真设计问题,激发合作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合作探究的题目设置不合适,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以致这个环节不能顺利进行。关键是要把握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小组合作问题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问题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当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每种答案的背后有不同逻辑推理和事实依据时,才能为学生的辩论提供可能,另外答案多元化也使学生积极讨论和敢于展示。

例如:教学《乌塔》这篇课文,学生理解到她的独立和不依赖父母这一意识并不难,但要让学生从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较为困难,所以扫清字词障碍后,我提出这样的学习要求:“组内讨论乌塔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交流,5分钟后进行一场辩论赛。”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热烈的讨论起来,但然讨论之前为了避免秩序混乱,争辩内容与题目无关等现象,要出示明确的规则:正反双方发表观点时,不可随意打断别人发言;反驳对方观点时做到有理有据,且联系生活实际设想要合理;发言语塞时可请求场外支援;评委们认真倾听,待正反双方发表完自己观点时,给予合理性的总结。

教学片断:

正方1:“我认为乌塔这样做好,她自己一个人去那么多国家旅行锻炼了她独立能力。”

反方1:“是,她的确很独立,可是也很危险啊,而且她的父母会担心。”

正方2:“书中说她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给父母打电话报平安,而且她会事先记当地警察局电话。”

反方2:“即使她这样做,我也认为不好,锻炼她独立能力不一定非要出国,与父母一同外出游玩时,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也一样锻炼独立能力。”

正方3:“但是她去的是不同的国家,而且还自己打工挣钱去旅游,这是她的一种人生经历,是别人都没有的。”

……

通过正反双方的激烈争辩,部分同学开始了摇摆式的贊同态度,这也正是我想要的结果,最后一位同学说:“听他们说的我有点矛盾了,既觉得她这样做好,又觉得不好。”我继续追问:“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最后出示中国与外国教育方法不同的资料,让学生理解不同地方,文化习俗不同,教育方法也不同。这节课她们说的开心。我们听得过瘾,课下她们说:“我喜欢上这样的课。”

第二,问题难度要适中、

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最好是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教师应针对每一节课设计好具有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有充足的资源可寻找。设问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要尽可能与他们已有的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要让学生觉得“问题值得”讨论,并愿意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通过小组合作能够解决的问题。本环节的设计教师由单一的教学转变为多元化的教学,无形中激发了孩子参与课堂的兴趣。

第三,问题要有探索性。

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组员在相互启发、共同思考中培养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思考能力。

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及实际教学反馈,我认为在合作学习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充分相信学生!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恰当策略予以指导,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效应,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合作精神的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实效性课堂教师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欢乐的课堂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秋天在哪里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