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性阅读
2017-10-21邓木香
于漪老师曾说:“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不局限在第一课堂,第二渠道有更广阔的天地……”因此,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读,无疑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从兴趣入手,使学生想读;传授方法,教学生会读;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兴趣入手,传授方法,创造条件。力求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讲带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课外拓展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语言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及心理品质的成长。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选文大多为文质兼美之作,老师应充分发挥其范例作用,让学生通过品读,了解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同时,应该指导学生就语文阅读教学中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拓展学习内容并延伸学习时间,从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那么,该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呢?
一、 一、激发课外拓展性阅读的兴趣
“激发兴趣”是课外拓展性阅读活动实施与指导的关键。据调查了解到,学生普遍喜欢读的是情节性、知识性、趣味性比较强的内容,而教师在确定拓展阅读材料时,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使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了影响。另外,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分量较重,对学生来说,学好课文已经消费了很多的精力,但有些老师为了进行拓展,又于教材之外引入了新的内容,这样一来,由于拓展阅读只使用了简单的“加法”,从而使学生的负担明显加重,引起了一部分学生的反感。
我认为,课外拓展性阅读同样要遵循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教师要面对学生、研究学生,看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喜好,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和他们一起选择与实际生活贴近或最受关注的文章来学习,使“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顾问、一个帮手,要尽可能提供多方面多类型的材料供学生选择,明确提供学生阅读的书目、篇目。如:《观潮》第二课时的目标之一是“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为此我在学完后课文这样设计,师:你们知道课文中描写的是哪种潮吗?
生:一线潮
师:你还知道哪几种潮?(交叉潮、回头潮、半夜潮、碰头潮)
生:展示图片,简要解说
“距杭州湾55千米处,有一个大缺口,由于长期泥沙淤积在江中,形成沙洲。从杭州湾传来的潮波受阻,兵分两路,一路南潮,一路东潮,绕过沙洲后,两兄弟又交叉相抱,形成奇妙的交叉潮。”
“看过交叉潮后,赶快驱车来海宁市盐官镇,那里地形极为特殊,口大肚小,喇叭形,潮波在这里受到积压,水位迅速升高,形成很高的水墙,气势宏大,这就是一线潮。”
“从盐官逆流而上的潮水直奔老盐仓,那里修筑另外很多丁形堤坝,汹涌潮水猛烈撞击堤坝,立刻翻转回头,这就形成了很有趣味的回头潮。”
师:看过后,你想说什么?
生:大自然真是神奇,创造了这样的奇观。
师:自然界还有很多神奇之处、壮观之处,你知道吗?
生:A、极光 B、海上日出 ……
师:大自然真是个变幻莫测的魔术师,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奇异景观,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可见,教师布置材料时,任务说明要具体,操作性要强,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的兴趣。
二、把课外拓展与文本解读有机融合
(一)课外拓展要姓“语”
文本解读,是老师带领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语文课要姓“语”,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课外拓展作为语文课堂里一个重要环节,理所当然地,也应该是以这个为基点,也应该姓“语”。
比如,在教《威尼斯小艇》这课,课前我没有让孩子去搜集威尼斯小艇的资料,而是让他们在课后认真观察家乡的一种交通工具——三轮车,运用具体的描写,发挥合理想象,写出三轮车的特点。因为要求发挥合理的想象,学生不得不再次走进文本,去揣摩相关描写的句子。因为要求把三轮车这种熟悉的、普通的交通工具像“威尼斯小艇”那样写活,学生又必须积极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在后来的学生拓展训练成果展示中,发现这个课外拓展设计取得了良好的实效,它不仅开发了学生的語言潜能,而且,这个姓“语”的拓展还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吃透文本。
(二)课外拓展要立足文本。
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教学需要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我们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拓展的时机、拓展的内容、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课外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形式。在教学《田忌赛马》时,我建议运用以下的拓展练习设计: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作者生平和课文的主要人物传记故事,尤其是孙膑的资料。
(2)印发“田忌赛马+原文注解”给学生诵读,进一步辅导学生理解课
文内容。
(3)在图书管理人员配合下,搜集并阅读战国时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正义战胜非正义的故事。
(4)总结课文后,安排一次历史故事演讲比赛的环节。如:“身残志坚的孙膑”、“围魏救赵”、“马陵之战”等。
这样的拓展阅读没有游离教材,脱离文本。可以更好地为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服务。
(三)拓展阅读要融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拓展阅读的出现是随机的,它的宗旨是服务于文本解读的,它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的,要融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师:为什么说圆明园不愧是举世闻名的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生:圆明园有许多著名景点,如……
师:出示“平湖秋月”、“西峰秀色”、“曲院风荷”、“雷峰夕照”……等图片,并介绍了许多书上没有介绍的景点和瑰宝,使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博物馆和艺术馆的内涵。
在谈到,“圓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文化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文化损失”时,教学中适时补充当时两个记者目睹此景写下的一段文字:参与劫掠的英法军官、士兵,为了夺取财宝,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潢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这样的拓展会让学生对“不可估量的损失”理解的更加透彻,更加深刻,同时更加痛恨英法联军,朗读起来也更加入情。可见与文本解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对理解文本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第二课堂和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传授方法,教学生会读“教是为了不教。”为什么那是因为我们已教给了他们学习的方法,以精读带读,以课内带课外,凭什么带凭的就是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习的方法这一纽带。语文阅读方法很多,因文而异,针对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
利用知识的共同因素,引导学生利用已知获取新知,进行能力和知识的迁移。阅读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阅读过程中如何操作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有关技巧教给学生,使学生对阅读理解的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在掌握关键性操作要领的基础上,讲究操作的灵活性,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文章选用不同的方法,主动把握理解的契机。学法指导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讲究科学,注重渗透,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巧妙地渗增进理解型:。《李时珍》一课对李时珍采集写书材料,认真辨别药材等只做了概括性的叙述,学生理解不深,而《破庙过夜》这篇阅读材料记叙了李时珍师徒采访途中,在一座满是蜘蛛网的庙里过夜风餐露宿。并以“月下记录材料”和“亲口品尝鸡肠草”这两件具体事例来说明他严谨治学的态度。通过阅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由衷地体会到李时珍为祖国药物学的献身精神。教学《等飞机遇险的时候》可结合阅读《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革命领袖的故事》、《周总理,你在哪里》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一代伟人的光辉形象。讲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让学生读《董存瑞的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英雄的热爱。教学《雷锋日记》也可结合课文以外的雷锋日记,加深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雷锋精神。
可以说,课堂学习与课外拓展是一种母子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高度统一的,正确的课外拓展性阅读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学生获得了广博的课外知识,对活跃课堂气氛,理解文本大有裨益。课外拓展固然要“广积粮”,更要“深挖洞,这样才能让课外拓展性阅读更好地为理解文本服务,才能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
每天抽点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以此开阔学生眼界,培养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使学生想读,教学生会读,让学生多读,最终达到尽可能读好的目的。我想,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这必将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行动,“课本+非课本”的课堂机制也一定会建立得更好!
作 者: 邓木香
单 位:江西抚州高新区金巢实验学校
联系方式:13979494296
电子信箱:602377973@QQ.com
通讯地址:江西省抚州市高新区金巢实验学校
邮 编:3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