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贵摔跤的表演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
2017-10-21张旭清
张旭清
摘 要:“二贵摔跤”是流传于河北省隆化县的一种传统满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距今已有180多年的文化历史。2008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多次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中获奖,它的表演集独特的道具、体育、艺术于一身,即表演者背负一个被做成两个搭在一起的人状架子上,扮成摔跤的姿势,表演者背弓着,以双腿和双臂扮作四足,采用抡、转、滚、翻、摔、扫、踢、挡、下绊、托举、互相扭摔等元素做手脚互摔的动作。本文将从二贵摔跤的现代表演特征与差异、不同地区表演方式和二贵摔跤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对今后二贵摔跤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使二贵摔跤这一传统的表演项目更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挖掘、整理,不仅对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能够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二贵摔跤 表演特征 发展趋势
中圖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2(c)-0255-0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二贵摔跤”运动项目。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调查的目的与内容,查阅相关书籍,论文和文件等文献资料。
1.2.2 逻辑分析法
对今后二贵摔跤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1.2.3 访谈法
对二贵摔跤的继承人进行访谈,对教练进行访谈。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现代表演特征与古代差异
2.1.1 二贵摔跤参加表演人数的变化
“二贵摔跤”是一种满族传统民间道具体育舞蹈,是满族人民经过长期的文化积累,把传统摔跤运动演变成为音乐与体育动作巧妙结合艺术结晶。二贵摔跤的起源有很多说法,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比较得当一些,“二贵摔跤”是由传统体育竞技“乔相扑”演化而来的,起源地是河北省隆化县石灰窑村,史料记载摔跤为我国的一项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百戏中称摔跤为角抵。南北朝时期叫“蚩尤戏”,唐宋谓“相扑”,清代叫“摔跤”。
期初,“二贵摔跤”的表演形式较为单一,而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好长时间的文化积淀。直到清朝的道光年间“二贵摔跤”的表演才有了基本的固定模式,当时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具有专业性表演形式的表演人群。“二贵摔跤”经过隆化县文艺工作者的加工改进,已由原来的单一表演,改为群体表演,表演阵容庞大壮观,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宛如一个大型的古代摔跤场。
2.1.2 音乐变化差异
“二贵摔跤”在河北省隆化县流传甚广,是满族人民喜庆丰收,欢度节日的一种传统民间道具体育舞蹈。舞蹈就会有音乐的伴奏,音乐和动作的巧妙结合才会使“二贵摔跤”更加活灵活现。
古代的“二贵摔跤”伴奏音乐均为打击乐,乐队通常由4~6人组成,每人持一件乐器,即,鼓、钹、大锣、二锣。使用的锣鼓有哑锣、长锣等,点子简单,变化不大,表演者通过音乐节奏来进行摔跤动作,音乐和表演动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演起来有声有色。但是需要的乐器搬运比较复杂,使表演极其不方便。音乐也比较单一,音乐的起伏不大,所以表演效果很是一般。
现代“二贵摔跤”的音乐,目前的音乐都是以CD、优盘的形式,携带方便简单,轻巧。而且曲子种类多,可以进行删减,找到更为合适的曲目。这样可以使音乐提前固定,表演者可以经常和音乐相配合。从而使表演更活灵活现。
2.1.3 表演道具、服装变化的差异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欣赏表演的水平也不断的提高。“二贵摔跤”表演已经不仅仅在河北省,而是在全国各地的表演,甚至在国外也表演。从而导致表演者和传承者不得不对道具的外形做得更加美观,使道具更加逼真、更形象。
(1)表演道具的坚固稳定性。
古代由于当时的资源有限,古代的“二贵摔跤”内部结构都是木头打架起来的,比较稳定,但是比较重,表演起来比较吃力。现在的表演道具是由PVC管制作的,重量整体减轻了许多,而且更加坚固不易损坏。
(2)表演者的形象逼真性。
以前的“二贵摔跤”的头型和衣服的搭配色调比较单一,而且脸部的画法也单一,使表演者并没有活灵活现表演出一个人摔的情景。观看者视觉也有很大的冲击。现代的表演,头部的画法,躯干和衣服能够很好地搭配,适应现在观众的审美效应,表演起来更加逼真、形象。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外形的设计更加美观、大方;表演者对技巧的掌握更加熟练。
(3)表演道具的舒适轻便性。
表演者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要完成一整套动作,时间大概在3~5min左右,需要消耗很大的体力,所以道具的重量很重要。以前的道具都是木头制成,携带很不方便,整个表演过程也很艰难,现在的道具非常方便携带,头部和身体是分开的,身体的内部结构可以折叠,表演时,把道具展开即可非常方便,表演者也不会负重背着很沉的道具表演。使道具更逼真、更形象、更具有特色。
2.2 不同地域“二贵摔跤”表演特征
二贵摔跤的历史起源的说法不一,历史的传说也有很多种,但是无论在哪个地区二贵摔跤的发展越来越壮大。
2.2.1 夏邑二贵摔跤
夏邑的二贵摔跤起源于河南商丘市夏邑县,此二贵摔跤表演共分四段,第一段,在地上的扭打,表演者运用一系列摔跤动作进行厮打,表演出比较壮观的摔跤场面。第二段,在长条凳上摔跤,表演者从地上跳到长条凳上,表演者运用跳、蹦、跨等动作,表现出两个摔跤人你踢我挡,相互争抢凳子,互不谦让,一决胜负。第三段,在方桌上摔跤,表演者由凳上摔到桌上,由于高度不断的升高,表演难度增加,运用跳跃,身体的协调性进行表演。第四段,表演者由方桌上再摔到地面上。同样表演者通过翻滚、跳跃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进行表演。二贵摔跤独特的表演风格,在整个豫东地区,夏邑县的二贵摔跤,由地面到长条凳上摔,由长条凳到桌面上摔,由桌面在到地上的表演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动作表演加大了表演的难度,吸引更多观众的观看,增添了二贵摔跤的神秘感和传奇色彩。为保护、传承这一弥足珍贵的汉族民间舞蹈,夏邑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开始收集整理这项民族活动,对表演者进行访问和调查,县里开始重新注重这项民族活动项目。
2.2.2 北京的二贵摔跤
帽山村的二贵摔跤,是当时的民间体育运动。北京“二贵摔跤”的传承人是彭明,“二贵”这个名字应该是谐音,老百姓又称二跪摔跤、二魁摔跤、二鞑子摔跤等。在调查中发现帽山村的老人们对这个项目比较了解,甚至小时候都玩过。北京“二贵摔跤”在2008年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早些年间“二贵摔跤”是一个人表演,5~6个人进行音乐伴奏,一个人扮演两个人进行表演,当时的道具是由木头制成,两个道具人穿着满族的衣服,梳着长辫子,脸部表情猙狞,双手分别搭在对方的肩上,一个脸色为红色,一个脸色为黑色,表演者一人在道具里面隐藏着,用当时满族的裙子遮盖住,通过表演者弓着背,进行表演,表演者双手穿戴着一双鞋代表另一个摔跤者的双脚,通过双脚双手的相互配合,表演出:踢、挡、摔、绊等一系列摔跤动作。表演者流畅的表演使表演更加逼真,真假难辨,观众在观看时更加惊艳,给表演多填了几分神秘。从此二贵摔跤在北京的最北端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帽山村开始盛行,在每年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等喜庆的节日,都会有这项表演项目。这项表演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
2.2.3 河北省承德兴隆二贵摔跤
隆化县位于承德市中部,北和东北与围场县、内蒙古相邻,满族居多,二贵摔跤由传统体育竞技“乔相扑”演化而来,是一种流传于隆化县城乡的传统民间道具舞蹈,形成于清朝道光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表演者身背道具,在打击乐的伴奏下,一个人活灵活现地表演两个人摔跤的场面,表演集独特的道具、体育与艺术于一身,极具艺术魄力。在道具围子的隐藏下,以双臂双腿模拟二人摔跤动作,全套动作一气呵成,在鼓乐的烘托下,越发显得生龙活虎,热烈火爆,深受大众喜爱,是民间花会中的“压街”节目。表演中,还伴有锣鼓点,增加气氛,参加活动的人十分广泛,有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少年。
虽然每个地区“二贵摔跤”的历史起源都不一样但是表演的方法大致相同同样也都收到每个地区的保护和传承,使二贵摔跤在沉睡中唤醒,把这样一种表演奇特,活灵活现的表演挖掘出来,更加推动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3 结论
在这个民族繁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各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间的交融性与互补性将推动二贵摔跤的更新与演变。
二贵摔跤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个项目,使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推动各个民族和平发展。
通过发展二贵摔跤的表演,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是借助网络宣传的力度不够,缺乏管理的团队,这些条件也阻碍了二贵摔跤的发展。
4 建议
加强网络媒体的宣传力度,国家和当地政府多组织一些“二贵摔跤”的表演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二贵摔跤”,并能参与其中。
通过推动“二贵摔跤”的表演可以提高当地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将当地旅游资源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利用,带动当地的经济的发展。
“二贵摔跤”这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推广到各个高校,可以获得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融合。
参看文献
[1] 刘德兵,王凤娟.浅谈满族体育二贵摔跤道具应用及改造方法[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4):96-97.
[2] 刘桂宾.对隆化满族“二贵摔跤”的分析研究[J].文艺理论,2014(7):115-116.
[3] 徐玉良,韦晓康.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