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在乒乓球正手攻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2017-10-21李智伟
李智伟
摘 要: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乒乓球普修课正手攻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实验研究,以寻求能提高学生技能与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在乒乓球正手攻球技术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利于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能力的提高,对正手攻球技术的提高效果显著。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乒乓球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2(c)-0139-03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研究性人才与创新性人才在社会竞争中日益凸显其巨大优越性。我国因长期受传统教育体制影响,教师授课方式多以注入式为主,学生在技术动作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动作结构,而忽略练习中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致使学生技术学习与教学实践相差甚远,许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无所适从。如何克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与理念所带来的弊病,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技术学习的效率,已成当前体育教学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通过探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以期为今后乒乓球普修技术课教学提供可参考的新思路。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乒乓球普修课正手攻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教育学、心理学、乒乓球教学、研究性教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书籍,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2.2 实验法
以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系乒乓球普修课学生为实验对象,采取随机抽样分组的方法将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乒乓球技术的原理、练习方法与手段以及练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情景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获取技术知识来源,并应用有关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在同等教学条件下按实验要求进行教学。
在实验前对受试者进行了基本情况和技术水平的测试和调查,并做了两个独立小样本的t检验,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为避免“霍桑效应”和“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本实验的结果带来干扰,实验采用了双盲设计。由除实验者之外的3名业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对该年级学生技术进行评定。
2.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在实验前向学生发放问卷,对其基本情况和认知状况进行调查。实验后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实验前后共发放问卷124份,回收124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24份,有效率为100%。对回收问卷进行常规的归类统计和分析处理。
2.2.4 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兴趣对比
为了解研究性教学对学生学习过程兴趣的影响,在实验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表1可见:实验前学习兴趣本无明显差异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大大提高。
3.2 学生正手攻球技评与达标成绩比较
对正手攻球技术测试所得的技评和达标成绩进行统计发现:两组学生分别在达标和技评成绩上呈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在乒乓球普修课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模式,对提高正手攻球技术效果显著。
4 分析
4.1 研究性教学的目标导向性,促进了学生动作技能掌握
在运动技术学习中,练习是达到动作技能形成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有无明确的练习目标,又是影响练习效率最重要的因素[1]。从表2、表3的实验结果可见,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呈显著性。分析其原因在于:研究性教学的目标导向性促进了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对照组学生在教学实验中练习次数虽远远多于实验组,但由于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练习目标,对练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动作未能得到及时纠正,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而实验组学生在正手攻球技术学习中,针对教师创设的情景或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并自定学习目标;通过任务分析,在练习中将练习的动作不斷与要掌握的运动技能的心象相对照,行成良好的学习定势,促进动作迅速掌握与提高。此外,实验组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作用下,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被激发,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使学生的练习处于强烈的意识控制之下,从而也极大地提高了技术练习的效果。
目标的难易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适宜的学习目标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实验组学生在自定学习目标的同时,教师全程协助、指导,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调整、确立适宜目标。学生在练习进程中,随着练习目标不断地提出,对正手攻球技术的重点与难点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学生头脑中关于正手攻球技术“运动程序”的质量也会得到不断改善,大大加速了学生正手攻球技术动作技能的形成与提高。
4.2 研究性教学利于加强教学过程的“整体性”,促进学生动作技能提高
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与运用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了解乒乓球基本技术原理,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相互研讨与技术学习实践中体验并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通过归纳总结,将验证所得的成果用于指导技能学习与教学实践。常规教学中有时也会涉及提问、讨论,但其应用特点有时空局限性,这种“研究”仅仅停留在点的层面,并未上升到线与面的层次对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在实验组的教学中,把技术学习看作一个完整的研究系统,在强调对点的研究的同时,更关注课次间衔接,通过应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促进新的教学目标实现,使教学过程形成一种良性链接。将课次间的研究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点、线、面的系统研究,使教学效果达到“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2]”的最优状态。
4.3 研究性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物的需要作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3]。从表1的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實验组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实验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技术动作分析等方式,试着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去观察同伴的技术练习。“小老师”们从中找出同伴练习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进而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通过讨论,为他们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在这学习的过程中,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归属于某一集体、被同伴所接受的幸福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大大提高。而对照组的学习过程相对枯燥、机械,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相对不足。
4.4 研究性教学利于提高体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
体育专业术科研究性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变革学生的专项术科学习方式[4]。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乒乓球教学,学生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不断体验、验证来掌握与提高技术。学生在体验、验证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念,为学生未来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实验组学生不仅从形式上学习动作技术,还能从“教师”的角度去分析动作技术,通过深入地思考练习中错误动作出现的原因,及时找到有效的练习方法,帮助同伴纠正练习中的错误动作。此外,学生在实验组的学习中,除了从教师那里获得技术反馈以外,由于学生积极思维方式的调动,还能从同伴那里获得及时的技术反馈信息。这个技术反馈(动作纠错)的过程,实际是“小老师”技术纠错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纠错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技术与教学能力的提高。
5 结论
(1)研究性教学模式将教学、实践、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实验结果表明:研究性教学在体育院系乒乓球普修课教学中的运用可行,且富有成效。
(2)在体育院系乒乓球普修课技术教学中应用研究性教学,对正手攻球技术的提高效果显著。
(3)在体育学院乒乓球普修课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研究性教学在乒乓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教学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符合体育院系的培养目标,适应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叶奕乾,何存道.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2] 曾广容,易可君.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概要[M].湖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6.
[3] 卢加宁.培养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J].体育科技,1996(1):49-50.
[4] 范运祥,李艳翎,周建社.高师体育专业术科研究性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