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2017-10-21袁登兰
袁登兰
摘要:生本教育是由著名教育家郭思乐所创立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方式,这是一种为了激发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同样也是一种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以生为本”已成为诸多教育职业者所追寻的教学方向,生本教育以学生发展需要为基础的教学观念,为教师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策略、设置教学内容等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探寻了生本教育核心观念的理论来源,指出了实施生本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发挥生本教育价值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本教育;人本理论;策略探究
生本教育主张教育以学生为本,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之中我们应当以“求之甚解、知所以然”的态度来展开工作。下面笔者就来探寻一下“生本教育”观念的“所以然”。
一、生本教育观念的理论来源
作为人本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在自己的理论之中指出了“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这与新课标提出的“生本教育”要求几乎不谋而合,它们都强调教育者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学生的切身需要为基础展开教学。
二、实施生本教育的意义分析
(一)实施生本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生本教育旨在以尊重学生的方式展开工作,这样的出发点能够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鼓励与支持,使其在教师的辅助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之中,从而在学习之中获得长足发展。
(二)实施生本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实施生本教育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自己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这样的教学工作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在追寻自身学习目标的过程之中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生本教育的策略探究
(一)利用生本教育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1.以生为本提供教学内容
語文教师在生本教育观念的促进下确定教学内容时,应当以教材课文为点、以相关材料为面,为学生提供“以点成面”的教学内容。例如学生在学习《沁园春·雪》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毛泽东同志的其他作品,如《卜算子·咏梅》、《念奴娇·昆仑》等等,使学生在多篇作品的对比学习之中获得自己所倾向于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从而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2.以生为本确定教学计划
生本教育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从而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例如为爱好写作的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为爱好古文的学生提供翻译辅助等。
(二)利用生本教育促进学生的素质提升
1.以生为本渗透道德教育
语文教师在生本教育观念下开展工作时,应当利用好教学内容之中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不断发展。例如《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篇课文,教师利用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守信、守礼、守义,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具意义、更具价值。
2.以生本文展开课程整合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为教师指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向——课程整合,课程整合要求各科教学挖掘学科之间的联系,利用自身的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学生在学习《黄河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黄河的地理位置、在抗日战争之中与黄河有关的战役等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能够学习到与地理、历史相关的内容,使学生的文科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三)利用生本教育推动学生的能力发展
1.以生为本培养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是学生在成长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印证了合作能够达到1+1>2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教授《出师表》时,可以要求学生在合作的探究之中对全文进行翻译,并在共同的讨论之中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合作机会之中体会到合作带来的高效,进而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2.以生为本提高思考能力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他认为12~18岁的青少年正面临着“塑造同一自我”的问题,这是指个体需要通过别人眼中的自己与自己眼中的自己逐渐塑造为一个真实的自己,这一过程必然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过程。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活动,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对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优势进行评价,并在纸上匿名写下对他人的评价,使学生能够在彼此的沟通交流中促进对自我的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长足的发展。
综上,生本教育作为一种教学观念,它不仅是时代条件下的新课标要求,也不仅是人本主义理论观点的延伸,它更是能够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策略,初语文教师需要以生本教育观念为指导,利用有效的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