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文化课堂
2017-10-21胡克林
胡克林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教师的提升转变、课堂的定位充实、和谐师生的构建,来构建高中语文文化课堂的问题,力图找到构建高中语文文化课堂的新途径。
关键词:思想理念;文化课堂;转变提升;教育技术;教育误区;师生关系
正文
《高中新课程标准(语文)》指导思想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方向已经明确,那么如何在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体现和落实这一指导思想,这就需要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转变思想、更新理念,在与时俱进的探索实践中趟出一条顺应时代需求、契合课改思想、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新途径。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努力构建高中语文文化课堂,是体现和落实《新課标》指导思想、最终达成立德树人、提升学生整体语文素养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文化课堂,必须从教师思想理念的转变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入手。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之钙,无钙之人必是是一个“软骨”之人;一个“软骨”之师不可能培养出有用之才。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的浸润学生的心田。
2、教师要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不仅要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之后之门,更要以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心灵。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好老师应该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温而历,威而不猛,恭而安”的仪态风度、博古通今的渊博学识,更要有令人敬佩的高尚师德。千百年的教育实践也反复证明,高尚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一个人在几十年以后,可能不会记得老师的音容笑貌,但老师的人格品德却是终生难忘的。加强和提升师德修养,是新教育方针对教师的更高要求,也是教师精业修身、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引领学生成长发展的使命需求。老子与孔子,徐特立与毛泽东、冯.卡门与钱学森、福楼拜与莫泊桑……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说明: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不一定能培养出影响世界发展的大师,但一个影响世界发展的大师必定有师德高尚的老师。“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教师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思想与理念不仅仅决定方向与行动,还决定教育本身的高度和学生发展的高度。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是教师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前提条件。教师要自觉贯彻新教育方针,明确作为教师的使命担当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教师要自觉学习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掌握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清楚课程目标、开设课程;揣摩教学建议。通过剔除与吸纳相结合的系统学习,真正达到更新思想、转变观念、确立理念、引领发展的目的。
4、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学识。“学高为师”,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学识,首先要具备好读书的习惯。“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教师博览群书、书香味十足,才有构建文化课堂的前提条件,才能使自己的课堂闪耀着思想的灵魂和智慧的灵感,于漪、钱梦龙、宁鸿彬、余映潮等这些教育名家的课堂魅力正在于此。其次,教师要有丰富幽默的课堂语言,语文是语言的艺术,一堂缺失丰富幽默语言的语文课,根本不可能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语文是交流的艺术,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如果都变成了呆板机械的木偶剧,那么,语言作为交际功能的魅力就荡然无存。因此,教师一定要在生活中、课堂上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在这方面,胡适、鲁迅、赵树理,这些国学大师们的幽默堪称卓别林级的。再次,教师要具备精湛的教学技能。教学技能相对于教学内容来讲是外在的形式,但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精湛的教学技能是课堂顺利、流畅推进的润滑剂,切不可等闲视之。
5、教师要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发展的引擎和翅膀,默多克的演讲与其说是对这一认识在更高层次上的定位,倒不如说是发出了“互联网+”时代对教育和教师的诉求。
最能把握时代进步脉搏的传媒大亨以其充满理性、思考和渴求的演讲,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作为知识传播载体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理所应当走在时代的前列。
二、构建文化课堂,必须从课堂入手。
构建高中语文文化课堂,必须从课堂入手。首先,要注重占领语文教学的园地,也就是占有属于学生享受语文的时间和空间,丢失了语文教学的园地就是丢失了学生的文化食量和精神园地。在学生阶段,提升他们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占领语文教学的园地,而占领课堂就是占领语文教学园地的重要途径。其次,要激活课堂。要积极、主动转变“一言堂”“唯师是”“满堂灌”“齐步走”“一刀切”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积极构建以“开放自主、合作探究、品味欣赏”为特征的开放课堂;注重丰富和提升课堂的文化品位、文化内涵,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放飞思想的乐园,充溢精神的家园、栖息灵魂的殿堂。再次,要充实课堂内容。要重视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诚信、感恩、友善、敬业、担当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优秀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要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博大、不朽的精神财富,使其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阵地,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提升思想和精神境界的圣神殿堂。
三、走出课堂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上的两个误区
在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我认为存在两个走向极端的误区。
(一)是使用不当或使用过度。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不当或过度使用气危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有的教师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电子箔板等现代教育技术呈现,课堂容量超大,推进速度奇快,学生如同看3D电影,刺激有余,痕迹过淡。语文教学是对文学的继承与欣赏,而文学是高雅的艺术,艺术是需要用心来细细品味的,3D电影式的语文教学,只能是对文学价值的肆意透支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粗暴虐待,从素质教育和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角度看是万万不可取的。其二,由于课堂教学内容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呈现的,整节课教师一字不写、甚至一圖不画,这样就导致教师本身的书写、板书能力下降,而书写和板书又是极具创造性的审美工作,我们回忆一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是不是有许多风格迥异、匠心独具的教师书写熏陶了我们?是不是他们独出心裁、令人拍案叫绝的板书设计引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不当或过度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既无益于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也有害于中华文字、文学的延续传承。这是典型的割裂文化,透支遗产的表现,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其三,由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依赖于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呈现的内容又大都不是教师原刨的,而是通过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合、拼凑,甚至抄袭剽窃的:原创性缺失,山寨味十足。这样在资源共享、教师工作量大幅减轻的同时,教师自我提升的主动性大大降低,提升的空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挤压,从长远看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更不利于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是部分教师思想僵化、意识滞后,观念更新不及时。具体表现为不接受、不使用或者还不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导致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教育发展到“互联网+”的今天,部分教师仍然是“一根粉笔一本书,一本教案一个调”,无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教师与教育的诉求,置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不顾;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兴趣几无存在;大量机械的、服务于高考的重复训练充斥课堂;在诗词美文的鉴赏教学上,死板的高考得分模式彻底挤压了学生思维和再创造的空间;完整的美文被从字、词、句的机械解读撕裂的意境全无;新课改追求的人文性、创造性鲜觅其踪:既不适应构建高效课堂的课改要求,也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使学生无法近距离地感受社会的发展发展和时代进步。
四、构建文化课堂,必须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入手。
构建文化课堂,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语言交流中的人际关系本身就是文化的体现。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何教改的成功都离不开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语言、思想、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在多元互动中使学生了解、掌握教学内容,并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许多鲜活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师生情感的对立容易造成学习情绪的对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尊敬感会急剧下降,长此以往,学生心灵封闭,思想交流的渠道被关闭,学习行为变成一种开会签到式的任务,课堂成为教师自导自演、孤芳自赏的“自留地”,文化氛围缺失,人文关怀难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几无存在。因此,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文化课堂的构建就是空中楼阁。
在教学实践中,我着眼于自身,一直把“奉献爱心、保持耐心、展示公心,作好表率”作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力抓手。
总之,高中文化课堂的构键是一项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我们有勇于探索与实践的精神,更需要我们有执着坚守的信念。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走下去,就一定会迎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