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求以诗词为主的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

2017-10-21刘彩霞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36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课程资源诗词

刘彩霞

【摘要】将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以诗词为主的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选择名家经典节日诗词形成教材内容;固定授课时间、授课时数,保证教学效果;强化诵读,加强积累;多开展实践活动,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 诗词 小学语文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249-01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各民族民众集体创造、约定俗成、口传心授,传承和延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被淡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则是越来越少,以至于众多国人感慨“过年没有年味,过节没有节味”。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大大降低,尤其是少年儿童都不知道中华传统节日有哪些,他们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而对传统文化则知之甚少。2005年由中宣部等联合发出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习教育活动之中,推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课堂、进教材。”可是总观小学语文课本,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寥寥可数,学生了解到的有关知识零零星星。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于青年儿童,如果能在小学时期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势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续和传承,而积淀了丰厚传统文化的传统节日诗词则有利于达到这一目的。本文将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以诗词为主的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选择名家经典节日诗词形成教材内容

以诗词为主的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并不是简单的搜集几首诗词进入语文课堂,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一些富有特色的诗词经过搜集、分析、整理,形成主题明确、特色鲜明、有助于学生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教材补充到语文课程资源中来。节日诗词浩如烟海,选择适合小学生理解程度,而且能够反映传统文化精髓,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教师必须经过慎重的思考、筛选,不仅要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要储备相当的传统节日文化和课程实施的技能——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教育内容呈现、教育指导等,这样才能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选择一定数量的节日诗词,形成语文课程。如根据主题“春节”的节日时间、节日习俗、节日内涵、节日文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清】孙雄《燕京岁时杂咏》(煮腊八粥 过年踩高跷)、【元】程文海《祭灶诗》(祭灶)、【元】赵孟頫《岁月》(除夕家家爆竹 户户焰火 气势如虹)、【清】蒋士铨《岁暮到家》【唐】高适《除夜作》(除夕思乡 团圆)、【宋】赵师侠《鹧聘天﹒丁巳除夕》【宋】苏轼《守岁》(除夕守夜 团聚)、【唐】孟浩然《田家元日》、(正月初一祈丰年)【宋】王安石《元日》(正与初一万象更新)、【宋】孔尚任《甲午元旦》【明】文征明《拜年》(正与初一欢庆 拜年)、【唐】张祜 《正月十五夜灯》(宋)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元宵花灯盛况)等经典诗词,使学生充分了解春节(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的盛况、习俗、人伦亲情、社会活动及祈福祝愿等传统文化。它们表征着中国人民淳朴善良、重视亲情、以和为贵等精神品质,也表达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节日经典诗词情感丰富,意蕴深远,有离愁别绪,有田园之乐,有凌云壮志,有親情伦理,有爱国爱民之情怀,有家常活动之细碎……学生感受其境、其情,有助于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积淀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传承中华文明。

二、固定授课时间、授课时数,保证教学效果

小学高年级段选择一个学年段,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作为传统节日诗词的固定教学时间,这节课或训练诵读节日诗词,或开展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或展示学生一周的诵读结果,或有重点地进行讲授节日诗词佳作——教师按照教学目的,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教学——包括课前预习(节日传说、节日习俗、诗词作者的写作背景等),课堂上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突出重难点(诗词含义、表达的情感、蕴含的节日文化),课后拓展(相同主题诗词的积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反复读、品、鉴、赏之后,对传统节日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经过这样高效、集中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对节日的主题、意义、内涵、文化有了比较全面、比较清楚的了解,从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涵养。

三、强化诵读,加强积累

围绕节日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一段时间内按照同一节日主题搜集整理一定数量的诗词,每周固定一节诵读课,课内研讨、赏析、吟诵,课外拓展、理解、背诵,课堂上也要坚持少讲,淡化内容的讲解,要多读,多背,加强朗读和背诵的训练。经过一定时间,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词,学生对诗词中的文与道,有所触动了,教师再对其进行讲解、梳理,使学生达到豁然贯通的效果。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时期,尤其是在记忆力和理解力相对比较均衡发展的高年级段。而蕴含了优秀传统文化,意境丰富,语言精妙,涵意隽永,节奏明快的名家节日诗词,作为这一阶段诵读的基本内容是必要的。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时期,让学生多读,多背,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在积累中领悟,在领悟中内化,于内化中传承。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强化教学效果

实践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和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组织学生调查身边的节日民俗,学写春联,剪窗花,端午节与家长一起包粽子,中秋诗词配乐朗诵;配画、吟唱喜欢的节日诗词;通过讲座、演讲、报告、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征文、手抄报等形式,把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给学生;穿插播放央视十套播放的系列节目《我们的节日》视频;还可以利用学校社会实践或文化周活动时间组织传统节日的服饰、饮食、交往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走进传统节日,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用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自豪感。

团圆祥和的春节、红红火火的元宵节、慎终追远的清明节、凭吊屈原的端午节、丰收喜庆的中秋节、敬老孝亲的重阳节……传统节日诗词中的生动描绘,反映出人们健康的生活情状心态、美好的理想和人际关系的准则,蕴含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忧国爱民等优良品德,承载着美好的民族情感。这些节日文化历经历史长河已成为一种美的风范、善的追求、 真的指向,是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对学生的陶冶教育是不可低估的。用这些传统美德来教育和规范学生的言行,可以培养学生感知有品味的文化,陶冶健康的文化趣味,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追求。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融入语文教学中,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是责无旁贷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王枬,黎天业. 传统节日在基础教育中的课程价值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7(1):80-83.

[2] 高文艳. 传统节日与语文教学[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 2010 (s1) :82-84.

[3] 李利. 唤醒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后感.学周刊, 2011,(25):59-59.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7]GHB0784).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文化课程资源诗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诗词之页
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