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解读之优化策略

2017-10-21海力其古丽·砍达尔

魅力中国 2017年43期
关键词:解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海力其古丽·砍达尔

摘要:阅读教学是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投入学习精力,更是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由此,教师应结合学生个体差异,通过阅读解读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解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阅读中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则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高学生主体阅读质量。学生的阅读效果取决于相关教学策略的优化,认知、解读阅读教学优化策略意义重大。

一、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過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二、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任何事情,物极必反。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也不是绝对地学生化,更不是普遍化、随意化。无论怎么“多元”总有一个界限。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多元解读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钱梦龙老师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如某位教师教鲁迅《社戏》时,要求学生品读“归航偷豆”情节部分,有个学生说:“‘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得很形象,它把小伙伴们的野性和饥饿感写出来了。”这位教师听了,并没有人云亦云,盲目表扬肯定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进一步品味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真正内涵。教师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说:“从‘任凭‘围‘撮等词可看出。”教师问:“‘撮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看文下注解,齐答:“撮,是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教师追问:“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

三、抓住文本主旨诠释

文本诠释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

四、巧妙解读修辞方法

阅读理解解题类型中有一些出题方向是有关修辞方法类的试题。常用的修辞方法有8种:比喻、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比拟、反复。比喻的作用: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对该说明的事物产生感情。夸张的作用:显现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联想。排比的作用: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设问的作用: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反复的作用: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在诗句中还能使得表达的句子格式整齐有序。对偶的作用: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与记忆,有韵律美。

五、品读语言把握文章整体之美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文本语境,有助于学生更透彻地把握文章主旨,体悟作者思想感情。结合语境,读懂作者。文本细读的大语境是指作者创作文本时的社会生活情景,包括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阅读教学时,联系大语境也是实现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李白的《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有两个典故,一是姜子牙在渭河垂钓得遇周文王,受周文王赏识重用,助周灭商;二是伊尹乘小舟从日月旁经过被商汤聘请重用,助商灭夏。要理解诗人李白在此处用典的意图,就得联系李白的生平经历。原来在写作此诗时,李白受权贵排挤,被迫离开长安,抑郁苦闷下写了这首诗,此处用典是用古人的经历来安慰自己,古人能有这等机遇,自己未必没有,对于自己能受朝廷重用又再次充满了希望。联系语境,品味感情。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文本,灵活选择合适的策略,营造恰当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体味文本结构的深层含义,领悟作者情感。如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才会收到异于传统教学的特别效果,呈现别样的精彩。

猜你喜欢

解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