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文学的创作
2017-10-21李暖张立达宋学清
李暖++张立达++宋学清
摘要:大数据产生于依托不同网络技术的媒介,收集、分析与预估个体数据的海量信息。网络文学是技术与文学交融的产物,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利用大数据对读者阅读需求的精准分析与预估,进行有方向的创作。读者在各种平台上与创作者进行文本交流与互动,由此文本得以再创作。立足于网络文学“读者中心论”的发展特性以及由此特性引导网络文学发展的未来趋势,可以对其文学性进行更好的规范与引导,才能让网络文学在大数据攻势的推动下健康蓬勃地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文学;“读者中心论”;文学批评
一、作为技术与理念的大数据
科学技术方兴未艾,媒介的不断革新冲击着传统的营销方式。第四次科技革命如同宇宙爆炸,席卷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技术的进步使传统的行业纷纷搭乘上电子网络的快车,技术的革新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方便快捷,媒介的发展给网络文学的载体带来革命式的嬗变,而网络文学的载体依托媒介,在传载信息速度与量度的高速公路上疾飞。
大数据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率快、等特点。相异特征、数量庞大的网民为数据的收集、整理带来了可靠的数据来源。“大数据技术描述了一个技术和体系的新时代,被设计于从大规模多样化的数据中通过高速捕获、发现和分析技术提取数据的价值”。[1]各类媒介收集大量网民及手机客户端用户习惯与喜好的数据信息。例如:收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用户的内容以及点击频率、时段、时长、浏览速度等阅读习惯,然后对庞大杂芜的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再加工,使其产生有效的数据信息。
网络文学异于传统文学的网络文学的创作方式。“广义网络文学可以理解为是运用网络这个新的媒介和载体,来创作、传播、存储和阅读,以文字为主要媒介的新文学形式。”[2]73“狭义网络文学,应该是超文本文学,它是网络时代具有新媒体特征的真正网络文学。”[2]74网络文学是近二十年出现并且迅速发展的新兴事物,它表面的生机与繁荣到达了一种沸腾的状态。它的兴起有其不容小觑的存在价值。
作品是现实世界的影像,是网络作者们创造与书写。网络文学的创作者根据大数据信息集合精准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而进行作品创作,大数据在网络文学创作上的应用对创作网络文学作品的精准定位起到科学的数据分析与助推作用。网络文学是技术与文学共同交融的结果,其必然带有文学的固有的特质。
二、大数据与网络文学
在《镜与灯》中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作品、现实、作者、作品呈现出一种循环结构:从现实世界出发到作者到作品到读者再回归现实世界。这种破除主客二分的理论,体现出一种哲学的辩证思维。伴随着接受美学的到来, 读者此要素在整个文学作品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呈不断拔高的态势,这种现象是消费时代“读者中心论”的特点之一。
在大工业时代后期更广泛关注个体人的发展,在消费过程中分析个体人的意图与需求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实现,翻新的网络文学体裁与内容与受众的需求息息相关。依托不同的网络媒介,读者的需求更容易被市场所捕捉。网络文学创作者根据大数据信息呈现,以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要求进行网络作品的创造,具有对不同读者群特定的指向性。网络文学创作者可以根据网络平台操作与整合各种不同类别的数据,能够为其提供更为准确的写作信息取向与内容。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表明,在公开的网络平台上每个个体都可以是发声源。就整个网络文学的创作过程而言,传统作者与读者的界限逐渐模糊。技术的革新使网络平台成为网民的发声媒介,各大论坛、贴吧、留言板等众多发声地带,都在依托技术发表见解的渠道、平台上大打破了传统的、独尊的话语权模式。不同身份的、拥有言论自由的人在不同的媒介渠道发表自己的见解,渗透在网络平台的各个角落。
网络文学文本的交互性主要体现在依托大数据分析的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互动中。大数据分析有助于网络文学的创作以及读者对网络文学的反馈,加速了个体发声的热度,从而增加了文本的交互性。对网络文学作品的受众而言,读者的需求可以被大数据分析、归总,再次成为作者创作的参考系。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在海量大数据中都将成为信息交互的一份子,更好地推动信息传播的信度和效度。
三、大数据时代网络文学的发展
文学性是指文学的诗性、审美、关注终极价值的特性,具有历久弥新代代传承的特点。人的情感与自我意识及其想象力的存在,始终是文学创作的滥觞。如果说,网络文学置换了纸媒装置,以其超文本链接的特性提升了作品的趣味性与可阅读性,其文学的因素也未发生变质。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文学在多方的规范下其佼佼者具有承载恒久品格的價值。
利用大数据分析研究经典文学著作,可将其进行分类细化,产生有效信息。大数据分析经典文学的时代性,对网络文学的产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而网络文学的发展走向还取决于网络文学本身的创作动机以及文本自身的文学价值。利用大数据,从网络文学的产生过程来看,提高网络文学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审美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写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努力下,才有可能将网络文学导向一个更好的发展态势中,使其成为一种规范网络文学质量的内驱力。
网络文学的出现是对传统文学中心话语权威的一种挑战,“权威”被淹没在种种不同的发声体中。文学批评家对网络文学作品的评论可以从更专业的角度对网络文学文本本身进行点评与建议。除此之外,大众发言的力量不可低估。网络文学需要在网络文学批评的针砭时弊中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文学作品评判机制。营造出健康的、符合时代特性的网络文学创作环境,以此不断提高创作水准,从而实现网络文学自身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Gantz J, Reinsel D. Extracting value from chaos. IDC iView, 2011: 1–12)
[2]金振邦.新媒介视野中的网路文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3.74
作者简介:
李暖(1995-),山东德州人,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汉语硕士。
张立达(1996-),江苏南京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5级。
宋学清(1979-),吉林集安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指导教师。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重点课题“大数据在民办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编号:JGJX2015C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