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美学要素

2017-10-21如仙古丽·斯拉木

魅力中国 2017年43期
关键词:美的教材语文

如仙古丽·斯拉木

摘要: 教学过程是一种以美导真的过程。从静态的教学内容看,不仅都是合乎科学的真知,而且也存在着许多美的要素: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从动态的教学活动看,以美去感染学生,按照美的法则去实施教学,从而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培养智能。

关键词:中学语文;美学要素

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因此,用美的形象去感染,用美的情感去熏陶,用美的信息去激发,用美的方式去引导,就可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中,滋润他们的的心灵,净化他们的的情思,陶冶他们的性情,从而促进智力因素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因此,深入探讨语文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文学科美

在课堂的美学表现方面,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就以现行教材来说,文学作品占百分之八十,可以说古今中外名作荟萃。从内容看,题材丰富,情感真切,形象生动,好像生活的百科全书。从形式看,新颖活泼,小巧玲珑,应有尽有,真是一幅:“语言的图画”(高尔基语)。从风格看,质朴美、华丽美、直露美、含蓄美、形象美、哲理美、空灵美,丰富多彩,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美的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美的方式把学生引入美的宫殿,让他们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创造美。逐步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这是语文学科美具有的魅力。

从静态的教材看,不仅都是合乎科学的真知,而且也存在着许多美的要素。既然如此,就应该指导学生了解语文美美、把握语文美。

二、语文教材自然美

在语文课中引导学生具体感知自然物的形姿状貌,领略自然物的形态美,使学生如临其境,产生“身在画中”的美感。如果描写的是单一的自然物,如《爱莲说》中的莲,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有关描写,再现其美的形象特征,把它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具体感受这些自然物的美,把握这些自然物的形态美。如果描写的是综合性的自然风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江南的冬景》里的冬霖雪景,《沁园春·雪》里的北国风光,《长江三峡》里的壮阔的三峡等等,就需要再现其自然画面,使学生身入其境:百草园的明丽,江南的冬景的明朗,红装素裹的北国,江潮激荡的三峡等等,使之都成为学生耳目所及的景象,从而获得审美的感悟与享受。

三、语文教材感情美

对课文描写的自然形象与画面的再现,虽然产生了美感,但并没有达到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交融程度。因此,在再现形象与画面的基础上,还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自然形象与画面蕴含的感情,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感受深入化。作者写文章都是画中含情,学生读文章应是由画生情。只有使作者寄予的感情和学生的审美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才能达到“披文入情”,取得深层次的新奇、为祖国壮丽山河的建功立业等等,都需要在再现自然形象与画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反复体验和品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自然景物获得深层的审美情趣。

四、语文教材的社会美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姿多彩的审美内涵。语文教材中那些记叙和描写人物及其活动的课文,每一篇都具有社会美的教育价值。通过这些课文的教学,学生就会感到社会生活的美,体验到人物的心灵和思想的美,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性灵的陶冶,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品质。

五、语文教材形式美

1.主题美。诗文何以能给人以美感呢?首先是它们有着鲜明而突出的主题,或歌颂某种精神,如记叙性作品,使人受到教益和感染;或阐述某个道理,如议论性文章,让人受到启迪;或说明某种事物或事理,如说明性文章,使人增加了知识。这也是1种功用,而功用是能让人感到愉悦和满足而产生美感的。例如散文诗《海燕》,通过描写在狂风巨浪、乌云压顶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的海燕,歌颂了革命者渴望战斗,英勇无畏的精神,抒发的那份豪情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要让学生具体地感受作品的内容,进而深入地挖掘主题的美,以此陶冶学生的心灵和情操。

2.人物美。记叙作品的主题是通过典型人物形象体现的,在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中,作家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而呼之欲出,如未觉悟的阿Q、忠贞的刘兰芝、勇敢的刘和珍、不屈的窦娥等。同时,作品中还表现出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同志情、朋友情、夫妻情、师生情、父子情、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形象的赏析深入认识生活的美,并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

3.环境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先谈自然艺术美,这是指作家笔下经过艺术化的自然景物,从不同角度看,它們各具特色,如动态美、静态美、色彩美、立体美、想象美等等。如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里是以流泉的动来衬画面的静,以流泉的声衬环境的静,而且色彩分明,有月的银白、松的墨绿,还有想象中树的倩影(黑)、天的黛青和石的各种颜色,这些组成了1幅令人陶醉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幽静图景。语言朴素自然,流露作者隐居生活的恬适之情。可见,在让学生接受自然艺术美的熏陶时,除了要细致品味其具体的景物形象,还要顾及作者的感情,因为景物描写往往寓情于景,体现着1种含蓄的美。

六、语文作品结构美

美学家休谟认为,合理的秩序和结构是一种美,因为“秩序和结构适宜于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

1.完整和谐美。这是指文章各部分相对齐备,内部巧妙的联系和外部得体的组合,共同表现主题,体现着作者完整的思路。同时各部分的分量比重恰当,能有效地表现内容,如人们常说的“风头、猪肚、豹层”等。行文中详略得体,首尾呼应,体现出匀称和谐的整体美。

2.结构流畅美。这是指结构上的连贯性,即思路清晰、文脉贯通,起、承、转、合自然圆润。如朱自清的《绿》始终贯穿着对“绿”的赞美,文意顺畅,有着行云流水之美。

3.逻辑严谨美。这说的是结构中内在联系的严密性和合理性。内在联系本质上体现着因果关系,如记叙文写清楚前因后果,议论文阐明诸多的“为什么”等,这些深层的联系显得十分清晰。又如情节安排的恰当,观点与材料的高度统一,说明对象的特点与顺序安排的和谐等都体现出一种合理性。

语文中的美育因素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深入挖掘,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只要我们合理的运用,就能让学生受益非浅。我们都知道,教学三要素就是教师、教材、学生。教师运用丰美的教材与高超的教学艺术就会引来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之忠;语文教学一定要抓基础[J];安徽教育;1980年02期.

[2]陈之忠;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1980年04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的教材语文
教材精读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我的语文书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